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補虛藥的其他兼夾攻校

補氣藥類(常與消食藥)

黨蔘 兼補血
黃耆 兼固表止汗 斂瘡生肌
 白扁豆
紅景天
沙棘
絞股藍


仙茅 強筋骨
巴戟天
淫羊藿 強筋骨 曲風濕(陰虛火旺不宜)肝腎
所陽
杜仲 肝腎
菟絲子 固精縮尿
益智仁


補血
當歸
熟地
阿膠 止血
白芍
何首烏

補陰
玉竹 費味
 石斛  味 腎
百合
天冬
麥冬
黃精


女貞子
 歸類為其他大剛 但有補藥功能

葛根 生津


重要醫訣醫理醫論補述 1
治外感時,脈陷下雖無表症,病反而重;脈調出而有表症,病反而輕。
作者:陳建元
這是治療外感疾病時要知道的醫理,不能單憑表症的表現來判定,而要脈、問、外候(外證)三者互相對照,才不會被表面的現象所矇騙。
治療外感的時候要注意他的脈(尤其是肺脈),雖然外感時脈會浮起(特殊情況下也會沉下,在此先不討論),但這浮起也有程度上的區別,比較沒有浮那麼起來的時候,這時咳嗽噴嚏等表症往往不明顯,等到藥下對了,脈反而會浮得比較起來,這時咳嗽噴嚏等表症反而會更明顯而表現出來,所以說脈陷下雖無表症,病反而重;脈調出而有表症,病反而輕。
脈較沒有浮那麼起來的時候,病人表症會較不明顯,但其實是病人元氣不足,無力抗邪外出,所以表現不出來,但因為外感內鬱,若問病人,心胸頭部等處,自會有一股煩悶不知如何形容的不舒服感(難怪我14年約莫七 八月時 有一陣子覺得胸特不舒服)其實比有表症時更不舒服,等到藥下對了,脈向外調出,表症出來了,人反而舒服。這個地方脈、問、證(症)三者要互相對照,不能單憑外症下判斷,有表症就判斷病重,無表症就判斷病輕,剛好判斷錯誤。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