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學 2:內傷發熱
作者:陳建元
定義、說明:
這邊依中醫傳統的分類方式,把發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感發熱」,另一類是「內傷發熱」。「外感發熱」是指外受六淫邪氣、濕熱瘟毒瘟疫等因素所導致的發熱,外候(證)通常呈現病勢來得急、病程短、發熱重、常伴脈浮、頭痛、惡寒、身體痠痛,咳嗽、鼻涕、上呼吸道感染等表症,可有6病傳變或衛氣營血傳變的現象。「內傷發熱」是指內傷為病因所導致的發熱,是因五臟虛損不足、情志失調、勞倦過度、或痰濕瘀血的鬱滯化火、或內傷雜病的局部感染、或是外感後期的正虛邪戀所導致,外候(證)呈現病勢來得緩、病程長或反覆、發熱輕、一般不伴表症,容易伴有乏力、懶言、不思飲食、潮熱、五心煩熱、神倦等相關臟腑虛損的表現。外感發熱一般熱勢較高,內傷發熱一般熱勢較低,但都不是絕對。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在病機上面可以互相聯繫,也可互相轉化、互相兼夾,所以有時會互相重疊,也無法截然劃分開來。本條宜與症狀學 1:外感發熱互參。
本條講「內傷發熱」。
四診九大合參分辨不同的病由機轉來治療:
雖然都是內傷發熱,但是發病的原因可以不一樣,所以要依照不同的病機來治療,這些病機可以單一發病,也可以複合為病,下列為常見的機轉種類。
1. 實火發熱:→→→各部臟腑的實火可發熱,脈象見洪實數大滑,氣熱、血熱皆可發熱,治依各部脈的氣熱、血熱來下藥。外候(證)可見面紅耳赤、口乾舌燥。本證一般偏實症。若脈呈現洪實大滑而重按無力,則是實中夾虛症,譬如有時中暑時,可見到熱盛而津氣虛的白虎加人參湯之類。
2. 鬱火發熱:→→→各部臟腑的鬱火可發熱,脈象見沉弦數於第4~5層,鬱火發之,治以各部脈的理氣藥為主,清熱藥為輔。本證一般偏實症。
3. 濕火發熱:→→→各部臟腑的濕火可發熱,脈象見沉緩數於第4~5層,治以各部脈的去濕藥為主,清熱藥為輔。外候(證)可見舌黃白膩苔。本證一般偏實症。若是兼夾石淋或是膽結石等結石症狀者,再加化石草、金錢草之類。
4. 毒火發熱:→→→各部臟腑的毒火可發熱,脈象見黏脈,治以各部脈的清熱解毒藥藥為主,清熱藥為輔。本證一般偏實症。
5. 諸臟腑的陰陽氣血虛損(虛火發熱、陰火發熱):→→→脈象見沉虛、或浮虛、或浮細數、或沉弱無力,本證一般偏虛症,一般熱勢較緩。各部臟腑的氣、血、陰、陽不足皆可發熱。外候(證)可見低燒纏綿,五心煩熱(體溫實際上略升高或不升高,伴隨或手或足的發熱、心中煩熱)。依脈象下補藥把各部脈的氣、血、陰、陽等虛損補足,並佐清各部脈的虛火,則虛熱低燒可退。即甘溫退熱、養血退 熱、補陰退熱、補陽退熱是也。
6. 外感病正虛邪戀:→→→諸外感病的後期,若患者體力不足,往往外邪逗留,成為正虛邪戀之勢,故呈現低燒或燒退復來,脈象見虛實相夾的現象,或浮緊而無力,或浮虛帶澀,外候(證)見體虛無力、說話無力、面色恍白。參考上條的虛火發熱和176條的外感發熱,衡量正邪雙方的比例而攻補斟酌並用之。
7. 內外瘡(癰)發熱:→→→ 這邊指的內外瘡(癰)發熱,不是單純指現代西醫中膿腫的概念,在古代中,內外瘡(癰)的概念比較廣,遇到發熱,但上呼吸道症狀不明顯,外感症狀不明顯,但外候(證)卻發現有固定的局部症狀或疼痛,局部表現突出而明顯,或某些特定疾病的特殊見證很明顯,脈象見在相對的部脈上,會發現黏數大實滑、細澀數等異常脈象,古代即以內外瘡癰發熱的概念來醫。即今日的內臟膿腫、或急性局部灶性之感染,譬如中耳炎、急性腎盂腎炎、膽囊炎、膽結石、膽道感染‥‥‥,皮膚局部嚴重感染等所導致的發熱,都可以算在內。
8. 瘀血發熱:→→→脈象見弦澀數或伏澀數或洪實澀數,外候(證)見有固定的痛處,或有一個發生的病史過程,譬如球棒重擊頭部後導致昏迷發熱、腦血管中風意外、婦女在經期、流產、分娩、宮內 手術等嚴重感染的急性盆腔炎(即仲景的熱入血室、血熱互結),這類的病機,有兼夾一個氣滯血瘀的成分在內,單純只用一個清熱解毒、清氣熱、清血熱藥的方法來治療行不通。治以各種理氣活血藥之類+清熱解毒藥、清氣熱、清血熱藥之類+攻下藥之類。
9. 癌腫發熱:→→→脈象見各種異樣脈(如虛脈、澀脈、洪滑澀脈、弱散脈、促結脈……)中夾雜著癌脈。腫瘤發熱的因素很多,原因不一,癌腫或白血病之類本身所釋放出的因子或是脫落的壞死因子,本身就能發熱(呈現癌脈為主),而併發的周圍炎症感染也會發熱(一般會暫時轉成洪實數之類的脈象),而癌毒一直消耗正氣,導致如上述第5條的諸般正虛時,又會產生虛火發熱(諸虛損脈中夾癌脈),而在醫療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幾次外感,故又會有外感發熱(見部落格症狀學 1:外感發熱)(浮脈之類中又夾著癌脈)。我統計所見過的癌腫發熱,主要是這四種原因,或是互相兼夾,或是輪流而來,實火、濕火、毒火、痰火、虛火、……,各種火都有可能。要治療癌腫發熱,一定要對脈證熟悉才有本錢,要不然很難應付,因為你會分不清楚到底現在是哪一種。在西醫病床所見,常見癌腫者又感受外感而導致發熱,卻往往被醫師當成是癌腫本身的發熱而不受重視,結果導致外感傳變,又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而駕鶴西歸者不在少數。
臨床常見病因補充:
10.急性肺膿腫發熱:→→→代表性脈像是六脈浮中沉實大滑弦數,外候(證)見起病驟急、寒戰、高熱、胸痛、氣急,吐大量膿痰或膿血樣痰,是急性肺膿腫。《金匱》:「寸口脈數,其人咳。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吐膿血。」葶歷子、桔梗、茯苓、魚腥草、三七、貝母之類。
11.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脾脈見弦黏澀或沉或浮,佐證見腹部壓痛,急起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便次甚至每日可達20~30次,發病24小時內有進食可疑被污染的食物史。部分病人亦可有畏寒、發熱。玉竹、人參、大劑保和丸、茯苓、車前子、大黃、大劑蒲公英、或清熱解毒藥之類。
12.急性病毒性肝炎發熱:→→→尤其A和E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在黃疸前期,也可以出現發熱畏寒,類似感冒的症狀,這時先把肝脈,如果諸脈無恙,唯肝脈第4層附近緩滑黏大,再對照症狀,佐證發現以消化道為主的症狀:噁心厭油、腹脹食慾缺乏、嘔吐、肝區痛、尿黃為主症狀,甚至眼白有黃疸,而非以呼吸系統為主症,幾乎就可確定是這類的疾病。茵陳、生石膏、龍膽草、七葉連、蒲公英之類。《金匱》:「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燻黃也。」
13.急性盆腔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兩尺脈或肝脈沉澀數、或洪實數澀,外候(證)見腹脹、下腹肌緊張、壓痛或反跳痛、甚至痛連腰骶,或下腹部捫及包塊、帶下量多、色質異常。紅藤、敗醬草、川揀子、丹皮、白花蛇舌草、薏苡仁之類。
14.急性腎盂腎炎發熱:→→→常見於女性患者,忽然發熱,但無上呼吸道症狀,查脈時代表性脈像是發現唯兩尺脈(一邊或兩邊)第4層附近緩黏滑大或細澀為異樣,外候(證)主要是突然發生的腰痛、尿頻、尿痛症狀表現突出,幾乎就可以確定是這類疾病。生石膏、扁蓄、瞿麥、海金砂、白花蛇舌草之類。
15.膽囊炎、膽結石、膽道感染髮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急性發作時6脈弦緊,不發作時,肝脈必兼見緊澀脈夾雜於其他脈中,故見到肝脈有這種脈象時要聯想到是這些病症。外候(證)見黃疸、畏寒發熱一般較輕,但膽道感染時可能高熱。會有陣發性膽絞痛的情況,疼痛位於上腹部或劍突下,可放射致腰部或背部,發作時絞痛欲死,一般可達1~2小時,可有嘔吐、出汗,常見於飽餐高脂餐之後,好發於中年肥胖女性。生石膏、大黃、柴胡、海金砂、化石草、川楝子、五靈脂、延胡索、蒲公英之類。
16.膈下膿腫發熱:→→→常見於腹腔手術之後的併發症,代表性脈像是脈見關脈沉澀數、或洪實數澀,漸漸轉成六脈皆如此。外候(證)見寒戰、上腹部有顯著性的搏動性疼痛、下胸部、上腹部壓痛,在轉位或深呼吸時疼痛加重,應該要想到這個問題。連翹、蒲公英、紫地丁、陳皮、川楝子、五靈脂、延胡索、茯苓、大黃之類。
17.敗血症發熱(體內微生物急性全身感染)(包括癰瘡走黃、手術後感染):→→→ 敗 血症必有一個原發性感染病灶存在,問明病程就能判斷。外候(證)見癰瘡走黃、或手術後忽然頭痛煩躁、全身疼痛、發熱、嚴重者神志障礙、痙厥抽搐、譫語昏迷 休克,可出現瘀班瘀點,肝脾可腫大而伴有壓痛。諸脈弦大者好救,大劑石膏、大劑清熱解毒(連翹、金銀花、七葉連、蒲公英)、人參、大黃之類、昏迷則開竅;諸脈渙散者不好救,大劑獨參湯、參附湯先留人再議治病。
18.結核病發熱:→→→結核病是感染性疾病中引起不名原因長期發熱的主要原因,發 熱可達數週或數月。特別是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浸潤型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及各種的肺外結核,如肝、脾、腸繫膜淋巴結、泌尿生殖系統、骨、關節、脊柱等處 的結核。各依所在地方不同而有咳血、咳嗽、腹瀉、骨痛、腎盂腎炎等表現,分屬中醫的癆瘵骨蒸、傳屍鬼注、骨痿流痰、腎癆諸淋。病機痰毒聚結。大黃、生石膏、百部、玄參、連翹、生牡蠣、三稜、莪術。待熱勢稍挫,代表性脈像是六部脈象中必有1~2部脈帶滑脈特別的明顯,明顯在何處即是病位的所在處,如肺脈則結核在肺,如肝脈則結核在肝系,如兩尺則結核在下焦泌尿生殖系統、骨痛則結核在骨,各依脈象表現部位之不同,再佐入各部歸經的清熱解毒藥和引經藥,使藥物的濃度和靶位區能專一。又結核病日久必傷正氣,低燒又要配闔第5條的虛火發熱一同來治療。
19.心內膜炎發熱:→→→臨床分急性亞急性兩種,但無絕對界限。外候(證)見發熱、胸悶、氣促、心悸,有的可見到皮膚、黏膜有瘀點,特殊體徵可見到甲床下線狀出血,眼球結膜出血,亞急性者會有進行性的貧血、杵狀指。代表性脈像是急性以黏大,慢性以黏虛動為主,待熱勢稍挫,馬上會發現這種脈象以心脈最為明顯,所以鎖定心是病位。大多數見於原來就有心臟問題的人,或見於拔牙之後、扁桃腺手術、嚴重齒齦感染、泌尿道手術、裝有人工瓣膜、安裝起搏器患者,靜脈濫用毒品者。大黃、生石膏、大劑連翹、大劑金銀花、龍骨、酸棗仁、浮小麥、丹皮、栝蔞、茯苓、川芎。
20.惡性腫瘤發熱:→→→見本文第9條。
21.血液系統疾病發熱:→→→多種血液系統疾病如急白、慢白、慢淋都可伴見發熱、貧血、出血紫癜,這些病機成因常常是上述第4、5條的混合體為主,淋巴瘤類則是再混入上述第9條的病機。貧血病機則是以上述第5條多見。若是感染時則是上述第1、7條、和部落格症狀學 1:外感發熱的病機為主。治療時主要從這些方向來思考。
22.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不少病人伴有38度左右的低熱,外候(證)見突眼、易餓、心悸、口渴、多汗、怕熱、皮膚溫暖濕潤,發熱的病機脈證治療,常是上述第2條和第5條的合併。甲亢危象則可出現高熱。
24.神經功能性發熱:→→→患者自覺有病,儀器又查不出什麼原因,常常是上述第5條這類的脈證,治療依此。
25.熱射病或中暑發熱:→→→外症有各病種的獨特見症和病程經過可資佐證,脈證類似上述第1 條、第5條的相合併,治療依此。
26.腦出血或下丘腦前部的嚴重腦外傷等:→→→外症有各病種的獨特見症和病程經過可資佐證,脈證類似瘀血發熱(上述第8條),治療依此。
27.組織損傷發熱(術後發熱、胸腔或腹腔積血等、心肌梗塞、肺栓塞、)→→→外症有各病種的獨特見症和病程經過可資佐證,注意一下脈,類似瘀血發熱(上述第8條),治療依此。術後發熱的原因很多,上述第1、4、5、8條,感染或部落格症狀學 1:外感發熱的外感都有可能,這時外症的表現大都模糊不清,要注意用脈象上的不同來區別診斷,治療依此。
28.其他:→→→結締組織風濕病、內分泌病等也可發熱。痛風、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等也可伴隨低熱,這些病種有各自的獨特見症和病程經過,發熱不是主症,應不難分辨,發熱的因素是摻有上述第1~8條、部落格症狀學 1:外感發熱這些病機在內,治療依此。
【附錄1】
有一個與癌腫發熱發冷的相關問題被很多人多次發問,一併回答在下。
陳老師您好,在大陸聽到很多教中醫的老師說,人體疾病或癌腫的發生過程是 : 陽實→陰虛→陽虛→陰實。正常的人應該是頭涼手足熱,而癌症患者是頭熱手足涼,而有癌腫生長的局部病灶則會發熱,這是因為陰實而陽不入陰的緣故,所以若是醫至頭涼手足熱,而局部病灶的發熱消失了,則表示癌腫是快好了。請問我可以用這個原則,並且儘量用些附子之類入陰實的藥來治療癌腫嗎?
答:
你要以實際的臨床現象來比對和學習,自然會看到真相,中醫不應該是坐在辦公桌前規劃想像或恣意曲解經典。多接觸實際罹患癌症的病人,仔細觀察每個細節的體徵和表現,很快你就會拋棄那些自己幻想出來的邏輯和情節,經典是在記載實務的東西和技術講解,你以這個觀點來看就不會錯。
大陸早年自〝鄭〞姓院長(大陸最大的民營中醫治腫瘤醫院)暢說治癌採從〝溫補腎陽〞、充實陽氣的〝內熱療法〞、活血化瘀的〝疏通療法〞、增加食慾的〝免疫療法〞之後,目前枱面上諸多大師受影響照單全收者不少,往往都沒有再經過仔細的辨證分 析,單純的尾隨著這樣的路徑在走,你上面看到的那些陽不入陰等論述,也幾乎都是從這邊再衍生出來的,但這些論述是片面不完整的,陽虛可以是癌症的一個主病機或副病機因子,但不絕對(因為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陽虛明顯、冬天手冷足冰的弱女子,卻一生安享天年不長癌,可見還必須有其他的病機同時存在才能致癌,癌症絕對不是單一病機,而是多環節的複合病機所導致),如果我們把陽虛為主導的癌症,叫做〝陽虛癌毒〞的話,那臨床上還可以見到〝陰虛癌毒〞、〝痰癌毒〞、〝血瘀癌毒〞、〝火癌毒〞‥‥‥等諸種情況,非〝陽虛癌毒〞所能概括。治癌要先認識癌,這邊先寫一些癌的發熱發冷機理:


1. 正常人不會頭涼手足熱,癌症患者也不會,請看人體的溫度分部圖(〈圖234〉人體生理學(第三版‧第1789頁)‧人民衛生出版社、〈圖235〉), 人體溫度有核心溫度和體表溫度,核心溫度比較穩定,體表溫度容易變動,但基本上越接近頭和胸腹的溫度會較高,四肢末稍的溫度會較低,也就是在溫度上,紅色>藍色>黑色,所以正常人不會頭涼手足熱,而是頭熱手足涼,病態情況下才會頭涼手足熱(虛熱時)。這點很容易驗證,現在馬上拿你的耳溫槍貼在各處的皮膚上查驗看看。
2. 某部分癌症病人會有低燒現象,或是如上面第9條癌腫發熱講的那些因素而發熱,而當正虛產生五心煩熱時(上述第5條),手腳會明顯發熱(五心煩熱的模型很容易複製,你自己試試看連續3天不睡覺,就知道什麼叫做正氣消耗過度後的五心煩熱。而癌症病人因為是處於一種慢性消耗的情況,所以也常常處於五心煩熱的情況之中,這也是癌症病人常有〝低燒〞的原因之一,他們的體溫有時升高有時不升高,升高也大約在38度左右而已,而他們的手在五心煩熱時,其實是會一陣一陣發熱的(潮熱,尤其午後多見),摸到別人時,別人會感覺他的手在發熱,如果你用耳溫槍貼在或手或腳上的皮膚上去實際記錄測量,會發現有客觀現實上的升高,這種發熱不是一種患者本身的自覺症狀而已),但這種手足發溫熱是一種病態。如果癌腫併發(上述第9條)講的局部感染時,這時就會手足發涼(很多感染都會伴有手足發涼的現象),而感染的局部病灶則會發熱,這時候的手足發涼也是病態(所以治療癌腫時,若是局部的發熱病灶消失了,通常只能代表併發的局部感染消除了,這時手足的發涼因為感染源的解除,也會消失掉,但並不能直接和癌腫消失劃上等號)。另外,癌症病人也可以見到有手足溫的,不溫不涼的,一陣溫一陣涼的,並不是每一個都是手足涼的,這是因為所夾雜的陰虛、陽虛情況不一,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3. 癌腫的成因複雜,我們可以看到癌腫的病人,經西醫開刀把「陰實」這個實體拿掉後,雖然未見轉移或轉移已經廓清,但2/3 以上都會復發,這表示癌腫只是身體的偏差機製表現在局部而已,而身體中的幾組偏差機制才是關鍵點,而當這幾組機制沒有糾正回來的時候,不正常的環境仍會促使正常細胞繼續突變成癌細胞,當你沒有把這幾組不正常的細胞外液環境,用藥調回去「恆定性」時,這些不正常的細胞外液環境將繼續影響基因,製造出不正常且失控的細胞,這些機制通常是虛實相夾的,不會只是陽虛→陰實這麼簡單,陽實→陰實(即實火熬津血成痰瘀包塊,然後再轉癌毒)、陰虛→陰實都有可能(即虛火熬津血成痰瘀包塊,然後再轉癌毒),所以必須根植於治病求本,補陰去實、瀉陽去實、理氣去實……都有可能,你要詳查脈證才能掌握用藥轉換的關鍵點,所以並不是用「附子」補陽通陽一途所能概括。捨整體而只顧一些局部症狀,專用一些攻癌消瘤的藥物,或是捨局部而只顧整體,專用扶正的方式,都無法獲得滿意的療效。
4. 陽實→陰虛→陽虛→陰實,這只是癌腫或是中醫病理模型中的其中一種而已。常見的癌腫中醫病理模型,至少有十種途徑以上,所以不能以偏蓋全,要辨證論治才是原則,不能只在自己的想像中規劃。譬如「癌毒」的毒力大小,本身就是致癌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可以看到虛弱的人不罹癌,而強壯的人反而罹癌的,這就表示不需要經過陽實→陰虛→陽虛這些過程也可以罹癌,這時治則是直接殺癌毒,因為患者諸脈不但不虛,甚至還陽旺,此時補陽不但毫無功用,而且化火消陰助癌腫長得更快。
5. 看一下〈圖236〉, 這是一個蜘蛛網,清晨時刻,蜘蛛網掛滿了露珠。請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露珠就像一面凸透鏡,它可以使原來的影像呈現倒影,然而你注意看圖中的露珠,天空是 在上面,地是在下面,所以這張圖像,其實是倒置的。現在你看到的是一個顛倒的蜘蛛網,而且露珠也和原來的有所不同了!單純觀察事物是不全面的,還必須經過大腦的認真思考。只有學會如何觀察,你才能看到它。【註:第5點的文章和〈圖236〉,取自於〝全身體徵診斷彩色圖譜〞/(美)贊圖羅夫(Zatouroff)編著;呂宗舜等譯: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症狀學 1:外感發熱
作者:陳建元
定義、說明:
這邊依中醫傳統的分類方式,把發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感發熱」,另一類是「內傷發熱」。「外感發熱」是指外受六淫邪氣、濕熱瘟毒瘟疫等因素所導致的發熱,外候(證)通常呈現病勢來得急、病程短、發熱重、常伴脈浮、頭痛、惡寒、身體痠痛、咳嗽、鼻涕、上呼吸道感染等表症,可有6病傳變或衛氣營血傳變的現象。「內傷發熱」是指內傷為病因所導致的發熱,是因五臟虛損不足、情志失調、勞倦過度、或痰濕瘀血的鬱滯化火、或內傷雜病的局部感染、或是外感後期的正虛邪戀所導致,外候(證)呈現病勢來得緩、病程長或反覆、發熱輕、一般不伴表症,容易伴有乏力、懶言、不思飲食、潮熱、五心煩熱、神倦等相關臟腑虛損的表現。外感發熱一般熱勢較高,內傷發熱一般熱勢較低,但都不是絕對。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在病機上面可以互相聯繫,也可互相轉化、互相兼夾,所以有時會互相重疊,也無法截然劃分開來。本條宜與症狀學 2:內傷發熱互參。
本條講外感發熱。外感發熱時身體的對抗反應一般較劇烈,所以一般而言會一脈傳六,六脈同形,隨著高燒漸漸退下來後,六脈又會各自歸回其原來的樣貌。
四診九大合參分辨不同的病由機轉來治療:
雖然都是外感發熱,但是發病的原因可以不一樣,所以要依照不同的病機來治療,這些病機可以單一發病,也可以複合為病,下列為常見的機轉種類。
1. 外感鬱滯發熱(風寒、風熱、風濕等):→→→脈見肺脈浮緊、浮滑數、浮濡細數等,中按則洪大數。外候(證)見各種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外感各種邪氣鬱滯,或太過勞累等細故,體內正氣不足,免疫力下降,本來鼻腔、喉咽處於平衡態之菌群亂掉,感冒致病菌群趁機坐大作亂,體內正氣奮而抗之,故發熱。治依脈證所見病機。
2. 陽明發熱:→→→脈見諸脈洪大數或實大有力數,或是肺脈、脾脈特別洪大或實大有力數,外候(證)見惡熱不惡寒,面赤,多汗、口渴、苔黃燥。記載於《傷寒論》中陽明經病諸條,乃是各種發熱病某個時期的一種病理狀態。治用大劑石膏之類。
3. 熱結腸道(陽明腑實證)發熱:→→→諸脈雖見實大數,但脈位是以第3層以下較明顯而實大,外候(證)見口渴、煩躁、詢問有大便秘結,或有幾天不排便的現象、小腹有脹滿感、壓之不舒服或疼痛,舌紅燥苔乾。記載於《傷寒論》中陽明腑病諸條,乃是各種發熱病某個時期的一種病理狀態。《傷寒論》:「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若有燥屎者,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治用石膏、大黃、枳實、元明粉、火麻仁之類。
4. 熱結旁流發熱:→→→症狀同上,唯除便秘之外,外候(證)見瀉下糞水,或糞水與便秘互相交替。這是熱結燥屎於腸道,致使大腸吸收水分不完全所造成的。因其病機大抵相似,脈治皆同上(只是脈象容易兼澀脈)。吳又可《瘟疫論》:「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並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導之職,知邪猶再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
5. 濕溫發熱:→→→脈象以諸脈的第3、4層明顯緩大滑實數為主。外候(證)見雖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現象,但在症狀上的表現不是那麼的突出,而是全身乏力、倦怠、嗜睡這些中毒現象比較明顯,舌苔偏向黏膩較明顯。治用麻黃、滑石、車前子、大劑石膏之類為主,若兼黏脈,須加諸經解毒藥之類。
6. 溫毒發熱:→→→脈見諸脈黏脈不鼓而數為主,外候(證)見一發病時,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明顯,但全身乏力、倦怠、嗜睡、肌肉疼痛等全身中毒現象卻很明顯。麻黃、蒲公英、大青葉、白花蛇舌草之類諸經解毒藥 + 大黃(攻下)。記載於藥王脈學第 33.12 條等諸黏脈條目中。
7. 熱入營血發熱:→→→脈一般見細數,浮沉不一定,外候(證)見神昏譫語、神智昏糊、身熱而且一般入夜尤甚(夜間陰分主事)、煩躁不寐、舌紅絳、身上可見微小出血點或出血(皮膚、牙齦、胸前)(斑疹隱隱)(吐血、鼻血、痔血等等)。這條常由諸條失治輾轉而來(或是各種法定傳染病),是各種熱病發展到較後期的一種病理狀態。治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開竅。石膏、生地、金銀花、連翹、丹皮、側柏葉之類、神志昏糊則再加開竅藥之類。記載於歷代各種溫病、瘟疫專書中。
臨床常見病因補充:
8. 外感肺系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的第1、2層弦緊(風寒)或滑數大(風熱),第3層洪大(陽明熱)為主,外候(證)見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現象,頭痛、發熱、咳嗽、鼻塞、鼻涕、流鼻水、咽乾喉痛、舌紅苔乾等症狀。這是一般普通常見的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之類。風寒:麻黃、桂枝、藿香、石膏之類。風熱:金銀花、連翹、金菊花、石膏之類。
9. 外感脾系發熱(胃腸型感冒):→→→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脾脈的第1、2層弦緊,外候(證)見上呼吸道症狀較輕,卻有明顯的嘔吐、腹悶、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這是輪狀病毒等腸胃型的感冒。紫蘇、藿香、茯苓、石膏之類。
10.上呼吸道感染髮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脾脈第1、2層浮緊脈、浮滑數脈為主,外候(證)見鼻咽上呼吸道症狀重,全身中毒症狀輕,這是上呼吸道感染髮熱、偏向普通感冒。治依中醫外感的各種型態和病程。
11.流行性感冒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一發病就是六脈2、3層黏澀無力,外候(證)見全身痠痛乏力中毒症狀重,結膜發紅,但鼻腔上呼吸道症狀輕者,或一發病面即有蒸氣蒸出,垢膩不淨者,這是偏向流行性感冒。治依中醫外感、溫病的各種型態和病程。
12.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在肺脈第2、3層遊移,大滑弦脈相兼,外候(證)見咳嗽二字表現最突出者,是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13.急性扁桃腺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心脈脾脈黏滑大數有力或細澀,外候(證)見咽痛明顯突出,扁桃腺腫大,是急性扁桃腺炎。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14.急性腺樣體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1、2層滑數緊,若是兒童,外候(證)見鼻塞嚴重,咽痛,用口呼吸,或伴聽力暫時減退,是急性腺樣體炎。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15.急性喉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第1、2層浮緊脈、浮滑數脈為主,外候(證)見喉痛聲嘶音啞為主,是急性喉炎。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16.急性會咽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一發病即六脈黏滑弦數大,外候(證)見咽喉部急痛梗阻感、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飲水嗆咳,是急性會咽炎。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17.急性化膿性鼻竇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在肺脈的第1、2、3層游移,大滑數黏中帶緊弦,或兼見肝脈第1、2層有一緊弦、第4層緩滑,外候(證)見大量鼻膿涕不盡,是急性化膿性鼻竇炎。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18.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熱:→→→尤其是孩童,或常見初期是感冒,後期本來以轉平和的脈象,突然又轉數滑實,但感冒症狀並無回籠,外候(證)見忽然耳中急痛,不可忍而痛哭,耳中堵塞感,聽力下降,或接著耳朵流膿。這常是病毒,細菌上溯耳咽管後的繼發性感染。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麻黃、藿香、金銀花、蒲公英、皂刺、茯苓、丹皮、延胡索、龍膽草、石菖蒲之類。
19.細菌性肺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以第3層以下滑緩弦有力為主(或本來感冒時,脈只在第1、2、3層游移,誤治失治之後,漸漸轉入第3層以下游移),外候(證)見嚴重的寒戰、咳嗽、胸痛,痰色鐵鏽或綠黃色,這是轉成肺炎了。治依脈證各種型態。
20.痲疹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第1、2層滑數,佐證見眼淚汪汪,結膜充血,畏光,口腔見科氏斑,皮疹自耳後髮際和頸部開始,是痲疹。注意部分病人會有肺炎、腦炎等併發症。麻黃、石膏、蟬退、牛蒡子、烏甜葉。
21.風疹發熱:→→→脈同上,外候(證)見出疹迅速,皮疹初見於面部,一日內佈滿全身。耳後、枕部、頸部淋巴結腫大明顯,是風疹,注意部分病人會併發腦炎和血小板減少。麻黃、石膏、蟬退、牛蒡子、烏甜葉、貝母、連翹之類。
22.幼兒玫瑰疹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浮滑數,外候(證)見突然高燒,可到40度,但伴隨症狀卻輕微,高熱可3~4天,熱退後開始出現朵朵玫瑰丘疹,疹子大都由軀幹開始出現,是幼兒玫瑰疹。石膏、丹皮、蟬退、魚腥草、烏甜葉之類。
23.水痘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1、2、3層滑黏數,脾脈3、4層緩滑,外候(證)見水痘,是水痘。紫蘇、石膏、白茅根、玉竹、茯苓、蒲公英、連翹之類。
24.腸病毒手足口病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第1、2層浮緊脈、浮滑脈,同時脾脈3、4層明顯緩滑脈,外候(證)見手足口有潰瘍,是腸病毒手足口病。麻黃、藿香、茯苓、保和丸、蒲公英、大黃之類。
25.流行性腮腺炎發熱:→→→代表性脈像是脈見肺脈第1、2層浮緊浮黏大而帶滑、第3層洪大,外候(證)見腮腺腫痛明顯,是流行性腮腺炎,注意脈象的轉歸和變化,部分可併發腦膜炎、睪丸炎、卵巢炎等。麻黃、連翹、貝母、夏枯草、蒲公英之類。
26.外感或併發瘟疫(毒)發熱(腦炎、腦膜炎之類):→→→脈見一發病就是黏脈,接著很快就轉成弦硬而直上直下,外候(證)則見上呼吸道症狀不明顯,卻有明顯的腦膜刺激徵,起病急、轉成煩躁、嘔吐、項強、驚叫、抽風、寒戰、頭痛、意識障礙、言語倒錯、昏迷等現象,要注意是此類的疾病。《金匱》:「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面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脈經》云:「痙病其脈伏堅,直上下」。「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大劑清熱解毒,送鬼出門最快,連翹、龍齒、七葉連、大青葉、殭蠶、地龍、大黃、大劑石膏之類 。
27.脊髓灰質炎發熱(古稱軟腳瘟)(小兒麻痺):→→→代表性脈像是脈見一起病六脈即黏大數緩,脾脈3、4層緩滑也明顯,外候(證)見嗜睡、重度頭痛、頸背肢體疼痛,咽痛但無明顯炎證,隨之出現肢體癱瘓,是小兒麻痺。治依中醫的各種辨證。
28.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發熱(接吻病):→→→其熱度稍緩時,代表性脈像是脈可發現上焦的兩寸脈還是以黏脈為主,毒也,外候(證)的特徵是咽痛明顯、扁桃體紅腫、尤其是頸部的淋巴結增生腫大為特徵。是一種由EB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淋巴細胞增生性的傳染病,熱程可持續數日或數月。生石膏、連翹(大劑)、七葉連、魚腥草、山豆根、生地、丹皮、貝母之類。
29.◎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發熱:→→→去過疫區,代表性脈像是脈見洪大黏中容易帶弦。外候(證)見很明顯的乏力現象,可伴有全身淋巴結的腫大。惡寒高熱、頭痛、全身肌肉、骨骼和關節的明顯疼痛。幾日後可有皮疹或出血現象(腔道或體表)。登革出血熱是登革熱的一種嚴重類型,可於幾日後多臟器發生出血。病機是寒毒熱毒二者兼夾和出血。麻黃、連翹、大黃、生石膏、蒲黃、七葉連、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全栝蔞之類。
30.◎勾端螺旋體病發熱:→→→去過疫區,代表性脈像是脈見實大中容易帶緩滑脈(夾濕)。病機是溫毒帶寒或帶濕。外候(證)見明顯或劇烈的腓腸肌疼痛、頭痛、腰痛、全身乏力、眼結膜充血。突起的畏寒高熱,部分病例可兼黃疸、腹瀉、休克。重症者可引起出血、肺大出血、多臟器與組織的重度病變,其基本病理是毛細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損傷。因為常在收割水稻後發生,古稱稻溫病。麻黃、連翹、生石膏、金菊花、七葉連、蒲公英、魚腥草、大黃、側柏葉、茵陳之類。
31.◎腎綜合徵出血熱發熱(流行性出血熱˙漢他病毒):→→→去過疫區,代表性脈像是脈見實黏或澀黏不鼓,外候(證)見全身中毒的症狀,主要表現為「三紅三痛」 面容呈現酒醉貌型態(臉紅、眼睛紅、胸部紅,頭痛、眼睛痛、腰痛)。毛細血管中毒現象(軟顎、腋下、胸前等處有出血點、球結膜、面部、眼瞼浮腫)(心肺肝脈此時會見黏大脈)。亦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熱持續3~7天熱退之後,病情不但不見減輕,反而出現休克、低血壓(脈象忽然全虛無力)。急性腎功能損害和衰竭(腎脈出現黏散或澀散黏等急性腎功能損害和衰竭的脈象)。病機是疫毒兼出血而且容易直攻下焦。大黃、連翹、生石膏、七葉連、蒲公英、魚腥草、白花蛇舌草、生地、丹皮、側柏葉、旱蓮草、車前子之類。
【註:有紅圈◎的這三條法定傳染病,在脈象上等熱稍退之後,很容易會出現兼夾芤脈,芤是出血,便要考慮是這類的傳染病(出血性的瘟疫)。若兩尺脈特別有問題時,便要意識到病情已經向急性腎功能損害的方向發展。上述3條加入止血藥是根據第113條「兩極則血」的脈法原則來加入的,「兩極則血」的意思是說在脈法的原則裡面,如果遇到極實大或極細微的這種走兩頭極端的脈象,而這種脈象又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再來就會出現容易出血的傾向,所以出血症狀雖未見,但藥卻可先開出擋在前頭,先截住病勢的去向。】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