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錫純醫案溫病

1.溫病兼大氣下陷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康××幼女,年九歲,於孟秋得溫病兼大氣下陷。
病因 因得罪其母懼譴謫,藏樓下屋中,屋窗四敞,臥床上睡著,被風吹襲遂成溫病。
証候 初得病時服藥失宜,熱邪內陷,神昏不語,後經中西醫多位延醫二十餘日,病益加劇,醫者見病危已至極點,皆辭不治。繼延愚為診視,其兩目上竄,幾不見黑睛,精神昏憒,毫無知覺,身體顫動不安,時作噯聲,其肌膚甚熱,啟其齒見其舌縮而干,苔薄微黃,偶灌以水或米湯猶知下咽,其氣息不勻,間有喘時,其脈數逾六至,左部細而浮,不任重按,右部亦弦細,重診似有力,大便旬日未行。
診斷此外感之熱久不退,灼耗真陰,以致肝臟虛損,木燥生風而欲上脫也。當用藥清其實熱,滋其真陰,而更輔以酸收斂肝之品,庶可救此極危之証。
處方生石膏(二兩軋細) 野台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淨萸肉(一兩)生懷山藥(六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兩大盅,分三次溫飲下,每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
方解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以生地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而又加萸肉也。此方若不加萸肉為愚常用之方,以治寒溫証當用白虎加人參湯而體弱陰虧者,今加萸肉借以收斂肝氣之將脫也。至此方不用白虎東加減,而必用白虎加人參為之加減者,因病至此際,非加人參於白虎湯中,不能退其深陷之熱,複其昏憒之神明也。此理參觀藥物人參解後所附醫案自明。
複診將藥三次服完,目睛即不上竄,身體安穩不複顫動,噯聲已止,氣息已勻,精神較前明了而仍不能言,大便猶未通下,肌膚猶熱,脈數已減,不若從前之浮弦,而右部重診仍似有力,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生石膏(兩半軋細) 野台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淨萸肉(六錢)天冬(六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飲下,每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
三診日服藥一劑,連服兩日,熱已全退,精神之明了似將複原而仍不能言,大便仍未通下,間有努力欲便之象,遂用灌腸法以通其便。再診其脈六部皆微弱無力,知其所以不能言者,胸中大氣虛陷,不能上達於舌本也。宜於大劑滋補藥中,再加升補氣分之品。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沙參(一兩) 天冬(六錢)寸麥冬(六錢) 生箭 (三錢) 野台參(三錢) 升麻(一錢) 桔梗(一錢)共煎湯一盅半,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將藥煎服兩劑,遂能言語,因即原方去升麻減沙參之半,再加萸肉、生麥芽各三錢,再服數劑以善後。
說明醫者救危險將脫之証喜用人參,而喻嘉言謂氣若上脫,但知重用人參轉令人氣高不返,必重用赭石輔之始能奏效,此誠千古不磨之論也。此方中之用人參原非用其救脫,因此証真陰大虧,惟石膏與人參並用,獨能於邪火熾盛之時立複真陰,此白虎加人參湯之實用也。至於萸肉,其補益氣分之力遠不如參,而其挽救氣分之上脫則遠勝於參。誠以肝主疏泄,人之元氣甚虛者,恆因肝之疏泄過甚而上脫,重用萸肉以斂肝使之不複疏泄,則元氣之欲上脫者即可不脫,此愚屢次用之奏效而確知其然者也。

2.溫病兼氣虛氣鬱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遲氏婦,年二十二歲,於季秋得溫病。
病因 其素日血分不調,恆作灼熱,心中亦恆發熱,因熱貪涼,薄受外感,即成溫病。
証候 初受外感時,醫者以溫藥發其汗,汗出之後,表裡陡然大熱,嘔吐難進飲食,飲水亦恆吐出,氣息不調,恆作呻吟,小便不利,大便泄瀉日三四次,其舌苔薄而黃,脈象似有力而不實,左部尤不任重按,一分鐘百零二至,搖搖有動象。
診斷其胃中為熱藥發表所傷,是以嘔吐,其素日陰虧,肝腎有熱,又兼外感之熱內迫,致小便不利水歸大腸是以泄瀉,其舌苔薄而黃者,外感原不甚劇(舌苔薄,亦主胃氣虛),而治以滋陰、清熱、上止嘔吐、下調二便之劑。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滑石(八錢) 生杭芍(八錢) 生懷地黃(六錢)清半夏(五錢溫水洗三次) 碎竹茹(三錢) 生麥芽(三錢) 淨青黛(二錢)連翹(二錢) 甘草(三錢) 鮮茅根(四錢)
藥共十一味,先將前十味水煎十餘沸,再入茅根同煎七八沸,其湯即成,取清湯兩盅,分三次溫飲下。服醫藥後防其嘔吐可口含生薑一片,或於煎藥時加生薑三片亦可。至藥局中若無鮮茅根,可用乾茅根兩半煎湯,以之代水煎藥。
方解方中之義,山藥與滑石並用,一滋陰以退熱而能固大便,一清火以退熱而善利小便;芍藥與甘草並用,為甘草芍藥湯,仲師用之以複真陰,而芍藥亦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補大便,匯集四味成方,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湯也。以治上有燥熱下焦滑瀉之証,莫不隨手奏效。半夏善止嘔吐,然必須洗淨礬味(藥局清半夏亦有礬),屢洗之則藥力減,是以用至五錢。竹茹亦善止嘔吐,其碎者為竹之皮,津沽藥局名為竹茹粉,其止嘔之力較整者為優。至於青黛、生薑亦止嘔吐之副品也。用生麥芽、鮮茅根者,以二藥皆善利小便,而又善達肝木之郁以調氣分也。用生地黃者,以其為滋補真陰之主藥,即可為治脈數動搖者之要藥也。
複診將藥煎服一劑,嘔吐與泄瀉皆癒,小便已利,脈象不複搖搖,仍似有力,至數未減,其表裡之熱稍退,氣息仍似不順,舌苔仍黃,欲投以重劑以清其熱,猶恐大便不實,擬再治以清解之劑。
處方生懷地黃(一兩) 玄參(八錢) 生杭芍(六錢) 天花粉(六錢)生麥芽(三錢) 鮮茅根(三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三診將藥煎服後,病又見輕,家人以為病愈無須服藥矣,至翌日晚十一點鐘後,見其面紅,精神昏憒,時作呻吟,始知其病猶未愈。及愚診視時,夜已過半,其脈左右皆弦硬而長,數近七至,兩目直視,其呻吟之聲,似阻隔不順,舌苔變黑,問其心中何如?自言熱甚,且覺氣息不接續,此其氣分虛而且郁,又兼血虛陰虧,而陽明之熱又熾盛也。其脈近七至者,固為陰虛有熱之象,而正氣虛損不能抗拒外邪者,其脈亦恆現數象,至其脈不為洪滑而為弦硬者,亦氣血兩虧邪熱熾盛之現象也。擬用白虎加人參湯,再加滋陰理氣之品,蓋此時大便已實,故敢放膽治之。
處方生石膏(五兩軋細) 野台參(六錢) 知母(六錢) 天花粉(六錢)玄參(六錢) 生杭芍(五錢) 生萊菔子(四錢搗碎) 生麥芽(三錢)鮮茅根(三錢) 粳米(三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碗,分四次溫飲下,病愈不必盡劑。
效果將藥分四次服完,熱退強半,精神已清,氣息已順,脈象較前緩和,而大便猶未通下,因即原方將石膏改用四兩,萊菔子改用二錢,如前煎服,服至三次後,大便通下,其熱全退,遂停後服。
說明愚用白虎加人參湯,或以玄參代知母(產後寒溫証用之)、或以芍藥代知母(寒溫兼下痢者用之)、或以生地黃代知母(寒溫兼陰虛者用之)、或以生山藥代粳米(寒溫熱實下焦氣化不固者用之、產後寒溫証用之),又恆於原方之外,加生地黃、玄參、沙參諸藥以生津液,加鮮茅根、蘆根、生麥芽諸藥以宣通氣化,初未有加萊菔子者,惟此証之氣分虛而且郁,白虎湯中加人參可補其氣分之虛,再加萊菔子更可理其氣分之郁也。至於萊菔子必須生用者,取其有升發之力也。又須知此証不治以白虎湯而必治以白虎加人參湯者,不但為其氣分虛也,凡人外感之熱熾盛,真陰又複虧損,此乃極危險之証,此時若但用生地黃、玄參諸滋陰之品不能奏效,即將此等藥加於白虎湯中亦不能奏效,惟生石膏與人參並用,獨能於邪熱熾盛之時立複真陰,此所以傷寒汗吐下後與渴者治以白虎湯時,仲聖不加他藥而獨加人參也。

3.溫病兼吐瀉腿抽

病人基本資料 族侄××,年五十三歲,於仲春下旬得溫病兼吐瀉,腿筋抽縮作疼。
病因 素為腿筋抽疼病,犯時即臥床不能起,一日在鋪中,舊病陡發,急乘車回寓,因腿疼出汗在路受風,遂成溫病,繼又吐瀉交作。
証候 表裡俱壯熱,嘔吐連連不止,飲水少許亦吐出,一日夜瀉十餘次。得病已三日,小便滴瀝全無,腿疼劇時恆作號呼,其脈左部浮弦似有力,按之不實。右部則弦長有力,重按甚硬,一息逾五至。
診斷此証因陰分素虧血不榮筋,是以腿筋抽疼。今又加以外感之壯熱,傳入陽明以灼耗其陰分,是以其脈象不為洪滑有力而為弦硬有力,此乃火盛陰虧之現象也。其作嘔吐者,因其右脈弦硬且長,當有衝氣上衝,因致胃氣不下行而上逆也。其小便不利大便滑瀉者,因陰虛腎虧不能漉水,水歸大腸是以下焦之氣化不能固攝也。當用拙擬滋陰宣解湯以清熱、滋陰、調理二便,再加止嘔吐及舒筋定疼之品輔之。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滑石(一兩) 生杭芍(一兩) 清半夏(四錢溫水淘三次)碎竹茹(三錢) 淨青黛(二錢) 連翹(錢半) 蟬蛻(錢半)甘草(三錢) 全蜈蚣(大者一條為末)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蜈蚣細末,防其嘔吐俾分三次溫服,蜈蚣末亦分三次送服,服後口含生薑片以防惡心。
方解方中用蟬蛻者,不但因其能托邪外出,因蟬之為物飲而不食,有小便無大便,是以其蛻亦有利小便固大便之力也。用蜈蚣者,因其原善理腦髓神經,腿筋之抽疼,固由於肝血虛損不能榮筋,而與神經之分支在腿者,實有關系,有蜈蚣以理之,則神經不至於妄行也。
複診將藥服後嘔吐未止,幸三次所服之藥皆未吐出,小便通下兩次,大便之瀉全止,腿疼已癒強半,表裡仍壯熱,脈象仍弦長有力。為其滑瀉已癒,擬放膽用重劑以清陽明之熱,陽明胃之熱清,則嘔吐當自止矣。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 生懷山藥(兩半) 生懷地黃(一兩) 生杭芍(五錢)滑石(五錢) 碎竹茹(三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碗,分四次溫飲下。
方解按用白虎湯之定例,凡在汗吐下後當加人參。此方中以生地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與石膏、甘草同用,斯亦白虎湯也。而不加人參者,以其吐猶未止,加之恐助胃氣上升,於斯變通其方,重用生山藥至兩半,其沖和稠粘之液,既可代粳米和胃,其培脾滋腎之功,又可代人參補益氣血也。至於用白虎湯而複用滑石、芍藥者,因二藥皆善通利小便,防其水飲仍歸大腸也。且芍藥與甘草同用名甘草芍藥湯,仲聖用以複真陰,前方之小便得通,實芍藥之功居多(陰虛小便不利者,必重用芍藥始能奏效)。矧弦為肝脈,此証之脈象弦硬,肝經必有熾盛之熱,而芍藥能生肝血、退肝熱,為柔肝之要藥,即為治脈象弦硬之要藥也。
三診 將藥分四次服完,表裡之熱退強半,腿疼痊癒,脈象亦較前緩和,惟嘔吐未能痊癒,猶惡心懶進飲食,幸其大便猶固。俾先用生赭石細末兩半,煎湯一盅半,分三次溫飲下,飲至第二次後,覺胃脘開通,惡心全無,遂將赭石停飲,進稀米粥一大甌,遂又為疏方以清餘熱。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杭芍(六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將藥兩次服完,表裡之熱全消,大便通下一次,病遂脫然痊癒。惟其脈一息猶五至,知其真陰未盡複也。俾用生懷山藥軋細過羅,每用七八錢或兩許,煮粥調以蔗糖,當點心服之。若服久或覺發悶,可以送服西藥百布聖五分,若無西藥處,可用生雞內金細末三分代之。

4.溫病少陰証

病人基本資料 劉××,二十五歲,於季春得溫病。
病因 自正二月間,心中恆覺發熱,懶於飲食,喜坐房陰乘涼,薄受外感,遂成溫病。
証候 初得病時,延近處醫者延醫,閱七八日病勢益劇,精神昏憒,閉目蜷臥,似睡非睡,懶於言語,咽喉微疼,口唇乾裂,舌乾而縮,薄有黃苔欲黑,頻頻飲水不少濡潤,飲食懶進,一日之間,惟強飲米湯甌許,自言心中熱而且干,周身酸軟無力,撫其肌膚不甚發熱,體溫37. 8℃其脈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細,至數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澀。
診斷此伏氣觸發於外,感而成溫,因腎臟虛損而竄入少陰也。《內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言冬時所受之寒甚輕,不能即時成為傷寒,恆伏於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升降,暗生內熱,至春陽萌動之時,其所生之熱恆激發於春陽而成溫。然此等溫病未必入少陰也。《內經》又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陰虛多生內熱,至春令陽回其內熱必益加增,略為外感激發,即可成溫病。而此等溫病亦未必入少陰也。惟其人冬傷於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傷之寒伏於三焦,隨春陽而化熱,恆因其素不藏精乘虛而竄入少陰,此等証若未至春令即化熱竄入少陰,則為少陰傷寒,即傷寒少陰証二三日以上,宜用黃連阿膠湯者也。若已至春令始化熱竄入少陰,當可名為少陰溫病,即溫病中內有實熱,脈轉微細者也。誠以脈生於心,必腎陰上潮與心陽相濟,而後其跳動始有力。蓋此証因溫邪竄入少陰,俾心腎不能相濟,是以內雖蘊有實熱,而脈轉微細,其咽喉疼者,因少陰之脈上通咽喉,其熱邪循經上逆也。其唇裂舌乾而縮者,腎中真陰為邪熱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陽益妄動上升以鑠耗其津液也。至於心中發熱且發乾,以及大便燥結小便赤澀,亦無非陰虧陽亢之所致。為其腎陰心陽不能相濟為功,是以精神昏憒,閉目蜷臥,煩人言語,此乃熱邪深陷氣化隔閡之候,在溫病中最為險証。正不可因其脈象無火,身不甚熱,而視為易治之証也。愚向擬有坎離互根湯可為治此病的方,今將其方略為加減俾與病候相宜。
處方 生石膏(三兩軋細) 野台參(四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八錢) 玄參(五錢) 遼沙參(五錢) 甘草(三錢) 鮮茅根(五錢) 藥共八味,先將前七味煎十餘沸,再入鮮茅根煎七八沸其湯即成。取清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每 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此方若無鮮茅根,可用干茅根兩半,水煮數沸,取其湯代水煎藥。
方解溫病之實熱,非生石膏莫解,輔以人參並能解邪實正虛之熱,再輔以地黃、山藥諸滋陰之品,更能解腎虧陰虛之熱。且人參與滋陰之品同用,又能助腎陰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熱。用雞子黃者,化學家謂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為滋補腎臟最要之品也。用茅根者,其涼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熱上出外散以消解無餘也。
複診 將藥三次服完,周身之熱度增高,脈象較前有力,似近洪滑,諸病皆見輕減,精神已振。惟心中仍覺有餘熱,大便猶未通下,宜再以大劑涼潤之藥清之,而少佐以補氣之品。
處方生石膏(一兩軋細) 大潞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玄參(八錢) 遼沙參(八錢) 大甘枸杞(六錢) 甘草(二錢) 鮮茅根(四錢) 藥共八味,先將前七味煎十餘沸,再入茅根煎七八沸其湯即成。取清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大便通下,病遂痊癒。
說明此証之脈象沉細,是腎氣不能上潮於心,而心腎不交也。 迨服藥之後,脈近洪滑,是腎氣已能上潮於心而心腎相交也。為其心腎相交,是以諸病皆見輕減,非若尋常溫病其脈洪大為增劇也。

5.溫病結胸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張姓叟,年近五旬,於季夏得溫熱結胸証。
病因 心有忿怒,繼複飽食,夜眠又當窗受風,晨起遂覺頭疼發熱,心下痞悶,服藥數次病益進。
証候 初但心下痞悶,繼則胸膈之間亦甚痞塞,且甚煩熱,其脈左部沉弦,右部沉牢。
診斷寒溫下早成結胸,若表有外感,裡有瘀積,不知表散藥與消積藥並用,而專事開破以消其積,則外感乘虛而入亦可成結胸。審証察脈,其病屬結胸無疑,然其結之非劇,本陷胸湯之義而通變治之可也。
處方病者旬餘輟工,家幾斷炊,愚憐其貧,為擬簡便之方,與以自製通徹丸(即牽牛軋取頭次末,水泛為小丸)五錢及自製離中丹兩半,俾先服通徹丸三錢,遲一點半鐘,若不覺藥力猛烈,再服下所餘二錢,候須臾再服離中丹三錢,服後多飲開水,俾出汗。若痞塞開後,仍有餘熱者,將所餘離中丹分數次徐徐服之,每服後皆宜多飲開水取微汗。
效果如法將兩種藥服下,痞塞與煩熱皆癒。

6.溫病結胸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趙××,年四十二歲,得溫病結胸証。
病因 季春下旬,因飯後有汗出受風,翌日頭疼,身熱無汗,心中發悶,醫者外散其表熱,內攻其發悶,服藥後表未汗解而熱與發悶轉加劇。醫者見服藥無效,再疏方時益將攻破之藥加重,下大便一次,遂至成結胸証。
証候 胸中滿悶異常,似覺有物填塞,壓其氣息不能上達,且發熱嗜飲水,小便不利,大便日溏瀉兩三次。其脈左部弦長,右部中分似洪而重按不實,一息五至強。
診斷此証因下早而成結胸,又因小便不利而致溏瀉,即其証脈合參,此乃上實下虛外感之熱兼挾有陰虛之熱也。治之者宜上開其結,下止其瀉,兼清其內傷外感之熱庶可奏效。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五錢) 生萊菔子(一兩搗碎) 滑石(一兩) 生杭芍(六錢)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複診服藥後上焦之結已癒強半,氣息頗形順適,灼熱亦減,已不感渴,大便仍溏,服藥後下一次,脈象較前平和仍微數,遂再即原方略加減之。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五錢) 生萊菔子(八錢搗碎) 滑石(八錢) 生杭芍(五錢) 甘草(三錢)先用白茅根(鮮者更好)、青竹茹各二兩,同煎數沸,取湯以之代水煎藥。
效果將藥煎服後,諸病皆癒,惟大便仍不實,俾每日用生懷山藥細末兩許,水調煮作茶湯,以之送服西藥百布聖五分,充作點心以善其後。

7.溫病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俞××,年過四旬,於孟夏得溫病。
病因 與人動氣爭鬧,頭面出汗為風所襲,遂成溫病。
証候 表裡俱發熱,胸膈滿悶有似結胸,呼吸甚覺不利,夜不能寐,其脈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濃,大便三日未行。
診斷此病系在太陽而連及陽明少陽也。為其病在太陽,所以脈浮;為其連及陽明,所以按之有力;為其更連及少陽,是以脈浮有力而又兼弦也。其胸膈滿悶呼吸不利者,因其怒氣溢於胸中,挾風邪痰飲凝結於太陽部位也。宜外解太陽之表,內清陽明之熱,兼和解其少陽,更開蕩其胸膈,方為完全之策。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 蔞仁(二兩炒搗) 生萊菔子(八錢搗碎) 天花粉(六錢)蘇子(三錢炒搗) 連翹(三錢) 薄荷葉(二錢) 茵陳(二錢) 龍膽草(二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後,複衾取微汗。
效果服藥後閱一小時,遍身得汗,胸次豁然,溫熱全消,夜能安睡,脈已和平如常,惟大便猶未通下,俾但用西藥旃那葉一錢,開水浸服兩次,大便遂通下。

8.風溫

病人基本資料 邑北境趙××,年近三旬,於孟秋得風溫病。
病因 孟秋下旬,農人忙甚,因勞力出汗過多,複在樹陰乘涼過度,遂得風溫病。
証候 胃熱氣逆,服藥多嘔吐。因此屢次延醫服藥,旬餘無效。及愚診視,見其周身壯熱,心中亦甚覺熱,五六日間飲食分毫不進,大便數日未行。問何不少進飲食?自言有時亦思飲食,然一切食物聞之皆臭惡異常,強食之即嘔吐,所以不能食也。診其脈弦長有力,右部微有洪象,一息五至。
診斷 即此証脈相參,知其陽明腑熱已實,又挾衝氣上衝,所以不能進食,服藥亦多嘔也。欲治此証當以清胃之藥為主,而以降沖之藥輔之。則衝氣不上衝,胃氣亦必隨之下降,而嘔吐能止即可以受藥進食矣。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知母(八錢) 潞黨參(四錢)粳米(三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服下。
方解此方乃白虎加人參湯又加赭石,為其胃腑熱實故用白虎湯,為其嘔吐已久故加人參,為其衝胃上逆故又加赭石也。
效果將藥三次服完,嘔吐即止,次日減去赭石,又服一劑,大便通下,熱退強半。至第三日減去石膏一兩,加玄參六錢,服一劑,脈靜身涼,而仍分毫不能飲食,憎其臭味如前。愚曉其家人曰︰此病已癒,無須用藥,所以仍不飲食者,其胃氣不開也。胃之食物莫如萊菔,可用鮮萊菔切絲香油炒半熟,而以蔥醬作湯勿過熟,少調以綠豆粉俾服之。至湯作熟時,病患仍不肯服,迫令嘗少許,始知香美,須臾服盡兩碗,從此飲食複常。病患謂其家人曰︰吾從前服藥十餘劑,病未見愈,今因服萊菔湯而霍然痊癒,若早知萊菔湯能如此治病,則吾之病不早愈乎?其家人不覺失笑。
附記曾記弱冠時,比鄰有病外感痰喘者,延邑中老醫皮××,投以小青龍湯一劑喘即癒,然覺胸中似有霧氣彌漫不能進食。皮××曰,此乃濕氣充盛,是以胃氣不開也,此當投以開胃之劑。為疏方,用《金匱》苓桂朮甘湯,煎服後未半刻,陡覺胸中陰霾頓開,毫無障礙,遂能進食,見者皆驚其用藥之神奇。夫皮君能如此用藥,誠無愧名醫之目。而益嘆經方之神妙,誠有不可令人思議者矣。此因一用萊菔,一用古方,均開胃於頃刻之間,故附志之。

9.風溫兼伏氣化熱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陳××,年四十六歲,得風溫兼伏氣化熱病。
病因 因有事乘京奉車北上時,當仲夏歸途受風,致成溫熱病。
証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為診視,起居如常,惟覺咽喉之間有熱上衝,咳嗽吐痰音微啞,周身似拘束酸軟。脈象浮而微滑,右關重按甚實,知其証雖感風成溫,而其熱氣之上衝咽喉,實有伏氣化熱內動也。若投以拙擬寒解湯原可一汗而癒。然當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劑,彼將疑而不肯服矣。遂遷就為之擬方。蓋醫以救人為目的,正不妨委曲以行其道也。
處方薄荷葉(三錢) 青連翹(三錢) 蟬蛻(二錢) 知母(六錢) 玄參(六錢) 天花粉(六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複診翌日複延為診視,言服藥後周身得微汗,而表裡反大熱,咳嗽音啞益甚,何以服如此涼藥而熱更增加,將毋不易治乎?言之若甚恐懼者。診其脈洪大而實,左右皆然,知非重用石膏不可。因謂之曰︰此病乃伏氣化熱,又兼有新感之熱,雖在初得亦必須用石膏清之方能治癒。若果能用生石膏四兩,今日必癒,吾能保險也。問石膏四兩一次全服乎?答曰︰非也。可分作數次服,病愈則停服耳。為出方,蓋因其有恐懼之心,故可使相信耳。
處方生石膏(四兩搗細)粳米(六錢)共煎湯至米熟,取湯四盅,分四次徐徐溫飲下。病愈不必盡劑,飲至熱退而止。大便若有滑瀉,尤宜將藥急停服。
三診翌日又延為診視,相迎而笑曰︰我今熱果全消矣,惟喉間似微覺疼,先生可再為治之。問藥四盅全服乎?答曰︰全服矣。當服至三盅後,心猶覺稍熱,是以全服,且服後並無大便滑瀉之病,石膏真良藥也。再診其脈已平和如常,原無須服藥,問其大便,三日猶未下行。為開滋陰潤便之方,謂服至大便通後,喉疼亦必自愈,即可停藥勿服矣。

10.溫病兼痧疹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舒××,年四十五歲,於仲夏得溫病兼痧疹。
病因 舒××原精醫術,當溫疹流行之時,屢次出門為人診病,受其傳染因得斯病。
証候 其前數日皆系自治,屢次服表疹清熱之藥,疹已遍身出齊而熱仍不退,因求愚為延醫。其表裡俱覺發熱,且又煩躁異常,無片時寧靜,而其脈則微弱不起,舌苔薄而微黃,大便日行一次不乾不溏,小便赤澀短少。
診斷此証當先有伏氣化熱,因受外感之傳染而激發,緣三焦脂膜竄入少陰遏抑腎氣,不能上與心火相濟,是以舌苔已黃,小便短赤,陽明腑熱已實,而其脈仍然無力也。其煩躁異常者,亦因水火之氣不相交也。此雖溫病,實與少陰傷寒之熱者無異,故其脈亦與少陰傷寒之脈同。當治以白虎加人參湯,將原方少為變通,而再加托表疹毒之品輔之。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 大潞參(四錢) 天花粉(八錢) 生懷山藥(八錢) 鮮茅根(四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方解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以花粉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而又加鮮茅根也。花粉與知母,皆能清熱,而花粉於清熱之外又善解毒,山藥與粳米皆能和胃,而山藥於和胃之外又能滋腎。方中之義,用白虎湯以治外感實熱,如此變通則兼能清其虛熱解其疹毒,且又助以人參更可治証實脈虛之熱,引以鮮茅根並可治溫病下陷之熱也。
複診將藥煎服一劑,熱退強半,煩躁亦大輕減,可安睡片時。至翌日過午,發熱煩躁又如舊,脈象仍然無力,因將生石膏改用三兩,潞參改用五錢,俾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每飲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服後其病亦見愈,旋又反複,且其大便一日兩次,知此寒涼之藥不可再服。乃此時愚恍然會悟,得治此証之的方矣。
處方鮮白茅根(六兩切碎) 添涼水五盅,在爐上煎一沸,即將藥罐離開爐眼,約隔三寸許,遲十分鐘再煎一沸,又離開爐眼,再遲十分鐘,視其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若茅根不沉水底,可再煎一沸,約可取清湯三盅,乘熱頓飲之以得微汗方佳。
效果此方如法服兩劑,其病脫然愈矣。
說明按此証其伏氣之化熱,固在三焦,而毒菌之傳染,實先受於上焦,於斯毒熱相並隨上焦之如霧而彌漫於全身之臟腑經絡不分界限。茅根涼而能散,又能通達經絡臟腑無微不至。惟性甚平和,非多用不能奏效。是以一劑重用至六兩,其涼散之力,能將臟腑經絡間之毒熱盡數排出(茅根能微汗利小便,皆其排出之道路),毒熱清肅,煩躁自除矣。愚臨証五十年,用白虎加人參湯時不知凡幾,約皆隨手奏效。今此証兩次用之無效,而竟以鮮白茅根收其功,此非愚所素知,乃因一時會悟後則屢次用之皆效,故特詳之以為治溫疹者開一法門也。若其脈象洪滑甚實者,仍須重用石膏清之,或石膏、茅根並用亦可。又按白茅根必須用鮮者,且必如此煎法方效。但依之成功多用可至十兩,少用亦須至四兩,不然此証前兩方中皆有茅根四錢未見效驗,其宜多用可知矣。又藥局中若無鮮者,可自向窪中剖之,隨處皆有。若剖多不能一時皆用,以濕土埋之永久不壞。

11.溫病兼勞力過度

病人基本資料 族弟××,年三十八歲,於孟夏來津於旅次得溫病。
病因 時天氣炎熱,途中自挽鹿車,辛苦過力,出汗受風,至津遂成溫病。
証候 表裡俱覺甚熱,合目恆譫語,所言多勞力之事。舌苔白濃,大便三日未行,脈象左部弦硬,右部 洪實而浮,數逾五至。
診斷此証因長途炎熱勞碌,臟腑間先有積熱,又為外感所襲,則其熱陡發。其左脈弦硬者, 勞力過度肝腎之陰分有傷也。右部洪實者,陽明之腑熱已實也。其洪實兼浮者,証猶連表 也。擬治以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更輔以透表之藥以引熱外出。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大潞參(四錢) 玄參(一兩) 生懷山藥(六錢) 甘草(三錢)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
將前五味共煎湯兩大盅,先溫服一盅,遲半點鐘將阿斯匹林用開水送下,俟汗出後再將所 余一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將藥服一盅後,即不作譫語,須臾將阿斯匹林服下,遍體 得汗,繼又將所餘之湯藥徐徐服下,其病霍然痊癒。
說明白虎湯中以石膏為主藥,重用至三兩,所以治右脈之洪實也;於白虎湯中加人參更以玄參代知母,生山藥代粳米,退熱之中大具滋陰之力(石膏、人參並用,能於溫寒大熱之際,立複真陰),所以治左脈之弦硬也。用藥如用兵,料敵詳審,步伍整齊,此所以戰則必勝也。至於脈象兼浮,知其表証未罷,猶可由汗而解,遂佐以阿斯匹林之善透表者以引之出汗,此所謂因其病機而利導之也。若無阿斯匹林之處,於方中加薄荷葉一錢,連翹二錢,亦能出汗。

12.溫病兼下痢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范姓媼,年過五旬,得溫病兼下痢証。
病因 家務勞心,恆動肝火,時當夏初,肝陽正旺,其熱下迫,遂患痢証。因夜間屢次入廁,又受感冒兼發生溫病。
証候 表裡皆覺發熱,時或作渴,心中煩躁,腹中疼甚劇,恆作呻吟。晝夜下痢十餘次,旬日之後系純白痢,其舌苔濃欲黃,屢次延醫服藥,但知治痢且用開降之品,致身體虛弱臥不能起,其脈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實,搏近五至。
診斷此病因肝火甚盛,兼有外感之熱已入陽明,所以脈象弦而有力。其按之不實者,因從前服開降之藥過多也。其腹疼甚劇者,因弦原主疼,茲則弦而且有力,致腹中氣化不和故疼甚劇也。其煩躁者,因下久陰虛,腎氣不能上達與心相濟,遂不耐肝火溫熱之灼耗,故覺煩躁也。宜治以清溫涼肝之品,而以滋陰補正之藥輔之。
處方生杭芍(一兩) 滑石(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天花粉(五錢) 山楂片(四錢) 連翹(三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複診將藥煎服一劑,溫熱已癒強半,下痢腹疼皆癒,脈象亦見和緩,擬再用涼潤滋陰之劑,以清其餘熱。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六錢) 天花粉(五錢) 生懷地黃(五錢) 玄參(五錢) 山楂片(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病遂痊癒。惟口中津液短少,恆作渴,運動乏力,俾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茶湯,兌以鮮梨自然汁,當點心服之,日兩次,浹辰之間當即可複原矣。蓋山藥原善滋陰,而其補益之力又能培養氣化之虛耗。惟其性微溫,恐與病後有餘熱者稍有不宜,借鮮梨自然汁之涼潤以相濟為用,則為益多矣。

13.溫病兼腦膜炎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侯姓幼男,年八歲,得熱病兼腦膜炎。
病因 蒙學暑假乍放,幼童貪玩,群在烈日中嬉戲,出汗受風,遂得斯証。
証候 閉目昏昏,呼之不應,周身灼熱無汗,其脈洪滑而長,兩寸尤盛。其母言病已三日,昨日猶省人事,惟言心中發熱,至夜間即昏無知覺。然以水灌之猶知下咽,問其大便三日未行。
診斷此溫熱之病,陽明腑熱已實,其熱循經上升兼發生腦膜炎也。腦藏神明主知覺,神經因熱受傷,是以知覺全無,宜投以大劑白虎湯以清胃腑之熱,而複佐以輕清之品,以引藥之涼力上行,則腦中之熱與胃腑之熱全清,神識自明了矣。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 知母(八錢) 連翹(三錢) 茵陳(錢半)甘草(三錢) 粳米(五錢)
煎至米熟其湯即成。取清汁三茶杯,徐徐分三次溫服,病愈無須盡劑。
效果 服至兩次已明了能言,自言心中猶發熱,將藥服完,其熱遂盡消,霍然痊癒。

14.溫熱泄瀉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錢姓幼男,年四歲,於孟秋得溫熱兼泄瀉,病久不癒。
病因 季夏感受暑溫,服藥失宜,熱留陽明之腑,久則灼耗胃陰,嗜涼且多嗜飲水,延至孟秋,上熱未清,而下焦又添泄瀉。
証候 形狀瘦弱已極,周身灼熱,飲食少許則惡心欲嘔吐。小便不利,大便一晝夜十餘次,多系稀水,臥不能動,哭泣無聲,脈數十至且無力(四歲時,當以七至為正脈),指紋現淡紅色,已透氣關。
診斷此因外感之熱久留耗陰,氣化傷損,是以上焦發熱懶食,下焦小便不利而大便泄瀉也。宜治以滋陰、清熱、利小便兼固大便之劑。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五錢) 滑石(一兩) 生杭芍(六錢) 甘草(三錢)
煎湯一大盅,分數次徐徐溫服下。
方解此方即拙擬滋陰清燥湯也。原方生山藥是一兩,今用兩半者,因此幼童瘦弱已極,氣化太虛也。方中之義,山藥與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陰以退虛熱,一瀉火以除實熱。芍藥與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參,能補益氣化之虛損。而芍藥又善滋肝腎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調脾胃以固大便,是以匯集而為一方也。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熱退瀉止,小便亦利,可進飲食,惟身體羸瘦不能遽複。俾用生懷山藥細末七八錢許,煮作粥,調以白糖,作點心服之。且每次送西藥百布聖一瓦,如此將養月餘始胖壯。

15.溫病兼虛熱

病人基本資料 山西高××,年二十八歲,客居天津,於仲秋得溫病。
病因 朋友招飲,飲酒過度,又多喝熱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風。
証候 周身骨節作疼,身熱39.4℃,心中熱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黃。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時或乾嗽,身體酸軟殊甚,動則弦暈,脈數逾五至,浮弦無力。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屢次延醫服藥無效。
診斷此証乃薄受外感,並非難治之証。因治療失宜,已逾月而外表未解,內熱自不能清。病則懶食,又兼熱久耗陰,遂由外感之實熱,釀成內傷之虛熱,二熱相並,則愈難治矣。斯當以大滋真陰之藥為主,而以解表瀉熱之藥佐之。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玄參(一兩) 沙參(六錢) 生杭芍(六錢) 大甘枸杞(五錢) 天冬(五錢) 天花粉(五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飲下,其初飲一次時,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藥阿斯匹林半瓦,然後服湯藥。
複診初服藥一次後,周身得汗,骨節已不覺疼,二次三次繼續服完,熱退強半,小便通暢, 脈已不浮弦,跳動稍有力,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八錢) 玄參(六錢) 沙參(六錢) 大甘枸杞(六錢) 天門冬(六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真阿膠(三錢搗碎)
藥共九味,先將前八味煎湯兩大盅,去渣入阿膠融化,分兩次溫服。其服初次時,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此方中加阿膠者,以其既善滋陰,又善潤大便之乾燥也。
效果將藥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繼將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後,頓覺精神清爽,灼熱全無,病遂從此愈矣。
說明方中重用大隊涼潤之品,滋真陰即以退虛熱,而複以阿斯匹林解肌、滑石利小便者,所以開實熱之出路也。至於服阿斯匹林半瓦,即遍身得汗者,因體虛者其汗易出,而心有燥熱之人,得涼藥之濡潤亦恆自出汗也。

16.溫病體虛

病人基本資料 遼寧劉××幼子,年七歲,於暮春得溫病。
病因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風,遂成溫病。病初得時,醫者不知,用辛涼之藥解飢,而竟用溫熱之藥為發其汗,迨汗出遍體,而灼熱轉劇。又延他醫遽以承氣下之,病尤加劇,因其無可下之証而誤下也。從此不敢輕於服藥,遲延數日見病勢浸增,遂延愚為診視,其精神昏憒間作譫語,氣息微喘,肌膚灼熱。問其心中亦甚覺熱,唇乾裂有凝血,其舌苔薄而黃,中心乾黑,頻頻飲水不能濡潤。其脈弦而有力,搏近六至,按之不實,而左部尤不任重按,其大便自服藥下後未行。
診斷 此因誤汗誤下,傷其氣化,兼溫熱既久陰分虧耗,乃邪實正虛之候也。宜治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以白虎湯清其熱,以人參補其虛,再加滋陰之品數味,以滋補陰分之虧耗。
處方生石膏(四兩搗細) 知母(一兩) 野黨參(五錢) 大生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七錢) 玄參(四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三大盅,分三次溫飲下。病癒者勿須盡劑,熱退即停服。白虎加人參湯中無粳米者, 因方中有生山藥可代粳米和胃也。
效果三次將藥服完,溫熱大減,神已清爽。大使猶未通下,心中猶覺發熱,診其脈仍似有力,遂將原方去山藥仍煎三盅,俾徐徐溫飲下,服至兩盅大便通下,遂停藥勿服,病痊癒。

17.溫熱腹疼兼下痢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張姓媼,年過五旬,先得溫病,腹疼即又下痢。
病因 因其夫與子相繼病,故屢次傷心,蘊有內熱,又當端陽節後,天氣干熱非常,遂得斯証。
証候 腹中攪疼,號呼輾轉不能安臥,周身溫熱,心中亦甚覺熱,為其臥不安枕,手足擾動,脈難細診,其大致總近熱象,其舌色紫而干,舌根微有黃苔,大便兩日未行。
診斷 此乃因日日傷心,身體虛損,始則因痛悼而臟腑生熱,繼則因熱久耗陰而更生虛熱,繼又因時令之燥熱內侵與內蘊之熱相並,激動肝火下迫腹中,是以作疼,火熱熾盛,是以表裡俱覺發熱。此宜清其溫熱,平其肝火,理其腹疼,更宜防其腹疼成痢也。
處方先用生杭芍一兩、甘草三錢,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每次送服衛生防疫寶丹四十粒,約點半鐘服完兩次,腹已不疼。又俾用連翹一兩、甘草三錢,煎湯一大盅,分作三次溫 服。每次送服拙擬離中丹三錢,囑約兩點鐘溫服一次。
複診翌日晚三點鐘,複為診視,閉目昏昏,呼之不應。其家人言,前日將藥服完裡外之熱皆覺輕減,午前精神頗清爽,午後又漸發潮熱,病勢一時重於一時。前半點鐘呼之猶知答應,茲則大聲呼之亦不應矣。又自黎明時下膿血,至午後已十餘次,今則將近兩點鐘未見下矣。診其脈左右皆似大而有力,重按不實,數近六至,知其身體本虛,又因屢次下痢,更兼外感實熱之灼耗,是以精神昏憒,分毫不能支持也。擬放膽投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複即原方略為加減,俾與病機適宜。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 野台參(五錢) 生杭芍(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甘草(三錢) 生懷山藥(八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徐徐溫服下。
此方系以生地黃代原方中知母,生山藥代原方中粳米,而又加芍藥。以芍藥與方中甘草並用,即《傷寒論》中甘草芍藥湯,為仲聖複真陰之妙方。而用於此方之中,又善治後重腹疼,為治下痢之要藥也。
三診將藥三次服完後,時過夜半,其人豁然省悟,其家人言自診脈疏方後,又下膿血數次,至將藥服完,即不複下膿血矣。再診其脈,大見和平,問其心中,仍微覺熱,且覺心中怔忡不安。擬再治以涼潤育陰之劑,以清餘熱,而更加保合氣化之品,以治其心中怔忡。
處方玄參(一兩) 生杭芍(六錢) 淨萸肉(六錢) 生龍骨(六錢搗碎)生牡蠣(六錢搗碎) 沙參(四錢) 酸棗仁(四錢炒搗) 甘草(二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餘熱全消,心中亦不複怔忡矣。遂停服湯藥,俾用生懷山藥細末一兩弱,煮作茶湯少兌以鮮梨自然汁,當點心服之以善其後。
說明溫而兼痢之証,愚治之多矣,未有若此証之劇者。蓋此証腹疼至輾轉號呼不能診脈,不但因肝火下迫欲作痢也,實兼有外感毒癘之氣以相助為虐。故用芍藥以瀉肝之熱,甘草之緩肝之急,更用衛生防疫寶丹以驅逐外侵之邪氣。迨腹疼已癒,又恐其溫熱增劇,故又俾用連翹、甘草煎湯,送服離中丹以清其溫熱,是以其証翌日頭午頗見輕。若即其見輕時而早為之診脈服藥,原可免後此之昏沉,乃因翌日相延稍晚,竟使病勢危至極點,後幸用藥得宜,猶能挽回,然亦險矣。諺有“走馬看傷寒”,言其病勢變更之速也。至治溫病亦何獨不然哉。又此証過午所以如此加劇者,亦以其素本陰虛,又自黎明下痢膿血多次,則虛而益虛,再加以陰虧之虛熱,與外感之實熱相並,是以其精神即不能支持。所賴方中藥味無多,而舉凡虛熱實熱及下痢所生之熱,兼顧無遺,且又煎一大劑分三次溫飲下,使藥力前後相繼,此古人一煎三服之法。愚遵此法以挽回險証救人多矣。非然者則劑輕原不能挽回重病,若劑重作一次服病患又將不堪。惟將藥多煎少服,病愈不必盡劑,此以小心行其放膽,洵為挽回險病之要著也。

18.溫病兼下痢

病人基本資料 袁姓婦,年三十六歲,得溫病兼下痢証。
病因 仲秋乘火車赴保定歸母家省視,往來辛苦,路間又兼受風,遂得溫病兼患下痢。
証候 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後重腹疼,一晝夜十餘次,舌苔白濃,中心微黃,其脈左部弦硬,右部洪實,一息五至。
診斷 此風溫之熱已入陽明之腑,是以右脈洪實,其熾盛之肝火下迫腸中作痢,是以左脈弦硬。夫陽明脈實而渴者,宜用白虎加入參湯,因其肝熱甚盛,証兼下痢,又宜以生山藥代粳米以固下焦氣化,更輔以涼肝調氣之品,則溫與痢庶可並愈。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 野黨參(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一兩) 知母(六錢) 白頭翁(五錢) 生麥芽(四錢) 甘草(四錢)
將藥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複診 將藥分三次服完,溫熱已退強半,痢疾已癒十之七八,腹已不疼,脈象亦較前和平,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 野台參(三錢) 生懷山藥(八錢) 生杭芍(六錢)知母(五錢) 白頭翁(五錢) 秦皮(三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將藥煎服兩劑,諸病皆癒,惟脈象似仍有餘熱,胃中似不開通懶於飲食。俾用鮮梨、鮮藕、萊菔三者等分,切片煮汁,送服益元散三錢許,日服兩次,至三次則喜進飲食,脈亦和平如常矣。
說明凡溫而兼痢之証,最為難治。蓋溫隨下痢深陷而永無出路,即痢為溫熱所灼而益加疼墜,惟石膏與人參並用,能升舉下陷之溫邪,使之徐徐上升外散。而方中生山藥一味,在白虎湯中能代粳米以和胃,在治痢藥中又能固攝下焦氣化,協同芍藥、白頭翁諸藥以潤肝滋腎,從容以奏膚功也。至於麥芽炒用之為消食之品,生用之不但消食實能舒發肝氣,宣散肝火,而痢病之後重可除也。至後方加秦皮者,取其性本苦寒,力善收澀,借之以清熱補虛,原為痢病將愈最宜之品。是以《傷寒論》白頭翁湯中亦借之以清厥陰熱痢也。

19.溫病兼下痢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姚姓媼,年六旬有二,於孟秋得溫病兼下痢。
病因 孟秋天氣猶熱,且自覺心中有火,多食瓜果,又喜當風乘涼,遂致病溫兼下痢。
証候 周身灼熱,心中熱且渴,連連呻吟不止,一日夜下痢十二三次,赤白參半,後重腹疼,飲食懶進,惡心欲嘔,其脈左部弦而兼硬,右部似有力而重按不實,數近六至。延醫治療近旬日,病益加劇。
診斷其左脈弦而兼硬者,肝血虛而膽火盛也。其右脈似有力而重按不實者,因其下痢久而氣化已傷,外感之熱又侵入陽明之腑也。其數六至者,緣外感之熱灼耗已久,而其真陰大有虧損也。証脈合參,此乃邪實正虛之候。擬用拙定通變白虎加人參湯,及通變白頭翁湯二方相並治之。
處方 生石膏(二兩搗細) 野台參(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一兩) 白頭翁(四錢) 金銀花(四錢) 秦皮(二錢) 生地榆(二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軋細) 鴉膽子(成實者五十粒去皮)
共藥十一味,先用白糖水送服三七、鴉膽子各一半,再將餘藥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至煎渣再服時,亦先服所餘之三七、鴉膽子。
複診 將藥煎服日進一劑,服兩日表裡之熱皆退,痢變為瀉,仍稍帶痢,瀉時仍覺腹疼後重 而較前輕減,其脈象已近平和,此宜以大劑溫補止其泄瀉,再少輔以治痢之品。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炒懷山藥(一兩) 龍眼肉(一兩) 大雲苓片(三錢) 生杭芍(三錢) 金銀花(三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痢已淨盡而瀉未痊癒,遂即原方去金銀 花、芍藥,加白朮三錢,服兩劑其瀉亦癒。

20.暑溫兼泄瀉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侯姓學徒,年十三歲,得暑溫兼泄瀉。
病因 季夏天氣暑熱,出門送藥受暑,表裡俱覺發熱,兼頭目眩暈。服藥失宜,又兼患泄瀉。
証候 每日泄瀉十餘次,已逾兩旬,而心中仍覺發熱懶食,周身酸軟無力,時或怔忡,小便赤澀發熱,其脈左部微弱,右部重按頗實,搏近六至。
診斷 此暑熱鬱於陽明之腑,是以發熱懶食,而肝腎氣化不舒, 是以小便不利致大便泄瀉也。當清瀉胃腑,調補肝腎,病當自愈。
處方生懷山藥(兩半) 滑石(一兩) 生杭芍(六錢) 淨萸肉(四錢) 生麥芽(三錢)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複診服藥一劑瀉即止,小便通暢,惟心中猶覺發熱,又間有怔忡之時,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淨萸肉(八錢) 生杭芍(六錢) 生麥芽(二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其病霍然痊癒。
說明初次所用之方,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東加山萸肉、生麥芽也。
從來寒溫之熱傳入陽明,其上焦燥熱下焦滑瀉者,最為難治,因欲治其上焦之燥熱,則有礙下焦之滑瀉;欲補其下焦之滑瀉,則有礙上焦之燥熱,是以醫者對之恆至束手。然此等証若不急為治癒,則下焦滑瀉愈久,上焦燥熱必癒甚,是以本屬可治之証,因稍為遲延竟至不可救者多矣。惟拙擬之滋陰清燥湯,山藥與滑石並用,一補大便,一利小便。而山藥多液,滑石性涼,又善清上焦之燥熱,更輔以甘草、芍藥以複其陰(仲景謂作甘草芍藥湯以複其陰),陰複自能勝燥熱,而芍藥又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調大便,匯集四味為方,凡遇証之上焦燥熱下焦滑瀉者,莫不隨手奏效也。間有陽明熱實,服藥後滑瀉雖止而燥熱未盡清者,不妨繼服白虎湯。其熱實體虛者,或服白虎加人參湯,若慮其複作滑瀉,可於方中仍加滑石三錢,或更以生山藥代粳米煎取清湯,一次只飲一大口,徐徐將藥服完,其熱全消,亦不至複作滑瀉。愚用此法救人多矣,滋陰清燥湯後,附有治癒多案可參觀也。至此案方中加萸肉、生麥芽者,因其肝脈弱而不舒,故以萸肉補之,以生麥芽調之,所以遂其條達之性也。至於第二方中為瀉止小便已利,故去滑石。為心中猶怔忡,故將萸肉加重。為猶有餘熱未清,故又加生地黃。因其餘熱無多,如此治法已可消除淨盡,無須服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也。

21.溫病

病人基本資料 武清縣孫××,年三十三歲,於孟秋時得溫病。
病因 未病之前,心中常覺發熱,繼因飯後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風出門,致得溫病。
証候 表裡俱覺壯熱,嗜飲涼水、食涼物,舌苔白濃,中心已黃,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脈象洪長有力,左右皆然,一分鐘七十八至。
診斷此因未病之先已有伏氣化熱,或有暑氣之熱內伏,略為外感所激,即表裡陡發壯熱,一兩日間陽明府熱已實,其脈之洪長有力是明征也。擬投以大劑白虎湯,再少佐以宣散之品。
處方生石膏(四兩搗細) 知母(一兩) 鮮茅根(六錢) 青連翹(三錢) 甘草(三錢) 粳米(三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
複診將藥分三次服完,表裡之熱分毫未減,脈象之洪長有力亦仍舊,大便亦未通下。此非藥不對証,乃藥輕病重藥不勝病也。夫石膏之性《神農本草經》原謂其微寒,若遇陽明大熱之証,當放膽用之。擬即原方去連翹加天花粉,再將石膏加重。
處方生石膏(六兩) 知母(一兩) 天花粉(一兩) 鮮茅根(六錢) 甘草(四錢) 粳米(四錢) 共煎湯三大盅,分三次溫服下。
三診將藥分三次服完,下燥糞數枚,其表裡之熱仍然不退,脈象亦仍有力。愚謂孫××曰︰余生平治寒溫實熱証,若屢次治以大劑白虎湯而其熱不退者,恆將方中石膏研極細,將餘藥煎湯送服即可奏效。今此証正宜用此方,孫××亦以為然。
處方生石膏(二兩研極細) 生懷山藥(二兩) 甘草(六錢) 將山藥、甘草煎湯一大碗,分多次溫服。每次送服石膏末二錢許,熱退勿須盡劑,即其熱未盡退, 若其大便再通下一次者,亦宜將藥停服。
效果分六次將湯藥飲完,將石膏送服強半,熱猶未退,大便亦未通下,又煎渣取湯兩盅,分數次送服石膏末,甫完,陡覺表裡熱勢大增。時當夜深,不便延醫。孫××自持其脈弦硬異常,因常閱《衷中參西錄》,知脈雖有力而無洪滑之象者,用白虎湯時皆宜加人參,遂急買高麗參五錢,煮湯頓飲下, 其脈漸漸和緩,熱亦漸退,至黎明其病霍然痊癒矣。
說明按傷寒定例,凡用白虎湯若在汗吐下後及渴者,皆宜加人參。細詢此証之經過始知曾發大汗一次,此次所服之藥雖非白虎湯原方,實以山藥代粳米,又以石膏如此服法,其力之大,可以不用知母是其方亦白虎湯也。若早加黨參數錢,與山藥、甘草同煎湯以送服石膏,當即安然病愈。乃因一時疏忽,並未見及,猶幸病者自知醫理以挽回於末路。此雖白虎湯與人參前後分用之,仍不啻同時並用之也。此証加人參於白虎湯中其益有三︰發汗之後人之正氣多虛,人參大能補助正氣,俾正氣壯旺自能運化藥力以勝邪,其為益一也;又發汗易傷津液,津液傷則人之陰分恆因之虧損。人參與石膏並用,能於邪熱熾盛之時滋津液以複真陰,液滋陰複則邪熱易退,其為益二也;又用藥之法,恆熱因涼用涼因熱用,《內經》所謂伏其所因也。此証用山藥、甘草煎湯送服石膏之後,病則純熱,藥則純涼,勢若冰炭不相容,是以其熱益激發而暴動。加人參之性溫者以為之作引,此即涼因熱用之義,為涼藥中有熱藥引之以消熱,而後熱不格拒轉與化合,熱與涼藥化合則熱即消矣,此其為益三也。統此三益觀之,可曉然於此病之所以愈,益嘆仲聖製方之妙。即約略用之,亦可挽回至險之証也。

22.溫病兼項後作疼

病人基本資料 李姓媼,年八旬有三,於孟夏得溫病,兼項後作疼。
病因 飯後頭面有汗,忽隔窗紗透入涼風,其汗遂閉,因得斯証。
証候 項疼不能轉側,並不能俯仰,周身發灼熱,心中亦熱,思涼物,脈象左部弦而長,右部則弦 硬有力,大便乾燥,小便短少。
診斷此因汗出腠理不閉,風襲風池、風府,是以項疼,因而成風溫也。高年之脈,大抵弦細, 因其氣虛所以無甚起伏,因其血液短少,是以細而不濡,至於弦硬而長有力,是顯有溫熱 之現象也。此當清其實熱而輔以補正兼解表之品。
處方生石膏(一兩軋細) 野台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五錢) 玄參(三錢) 沙參(三錢) 連翹(二錢)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先將阿斯匹林用白糖水送下,繼將中藥煎湯一大盅,至甫出汗時,即將湯藥乘熱服下。
效果如法將藥服下後,周身得汗,表裡之熱皆退,項之疼大減,而仍未脫然。俾每日用阿斯匹林一瓦強(約三分),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隔四點鐘服一次。若初次服後微見汗者,後 兩次宜少服,如此兩日,項疼痊癒。蓋阿斯匹林不但能發汗去熱,且能為熱性關節疼痛之最妙藥也。

23.溫病兼脅疼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李××,年三十八歲,於孟冬上旬得溫病。
病因 其妻於秋間病故,子女皆幼,處處須自經管,傷心又兼勞心,遂致暗生內熱,薄受外感,遽成溫病。
証候 初得時,即表裡俱熱,醫者治以薄荷、連翹、菊花諸藥,服後微見汗,病稍見輕。至再診時,病患自覺呼吸短氣,此氣鬱不舒也,醫者誤以為氣虛,遂於清熱藥中加黨參以補其氣,服後右脅下陡然作疼,徹夜不能臥,亦不能眠,心中發熱,舌苔白濃,大便四日未行,其左右脈皆弦,右部尤弦而有力,一分鐘八十二至。
診斷凡脈象弦者主疼,又主血液短少,此証之右脅非常疼痛,原為証脈相符,而其傷心勞心以致暗生內熱者,其血液必然傷損,此亦証脈相符也。其右脈弦而有力者,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也。擬治以白虎湯而輔以開鬱滋陰之品。
處方生石膏(二兩軋細) 知母(八錢) 玄參(八錢) 天冬(八錢) 川楝子(五錢搗碎) 生萊菔子(五錢搗碎) 連翹(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三錢) 共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方解 
複診將藥服完,熱退強半,脅疼已癒三分之二,脈象變為浮弦,惟胸膈似覺鬱悶,大便猶未通下。再治以寬胸清熱潤燥之劑,為其脈浮有還表之象,宜再少加透表之藥以引之外出,其病當由汗而解。
處方糖栝蔞(二兩切碎) 生石膏(一兩搗細) 知母(五錢) 玄參(五錢) 連翹(三錢) 川楝子(四錢搗碎) 甘草(二錢) 共煎湯兩盅,分二次溫服下。其服完兩次之後,遲一點鐘再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溫複以取微汗。
方解 
效果如法將藥服完,果周身皆得微汗,病若失,其大便亦通下矣。

24.風溫兼喘促

病人基本資料 遼寧赫姓幼子,年五歲,得風溫兼喘促証。
病因 季春下旬,在外邊○ 戲,出汗受風,遂成溫病。醫治失宜,七八日間又添喘促。
証候 面紅身熱,喘息極迫促,痰聲漉漉,目似不瞬。脈象浮滑,重按有力。指有紫紋,上透氣關,啟口視其舌苔白而潤。問其二便,言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微黃,然甚通利。
診斷觀此証狀況已危至極點,然脈象見滑,雖主有痰亦足征陰分充足。且視其身體胖壯,知猶可治,宜用《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再加杏仁、川貝以利其肺氣。
處方麻黃(一錢) 桂枝尖(一錢) 生杭芍(三錢) 清半夏(二錢) 杏仁(二錢去皮搗碎) 川貝母(二錢搗碎) 五味子(一錢搗碎) 乾薑(六分) 細辛(六分) 生石膏(一兩搗細) 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方解《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原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然其石膏之分量,僅為麻桂三分之二(《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其石膏之分量原有差誤,曾詳論之),而此方中之生石膏則十倍於麻桂,誠以其面紅身熱,脈象有力,若不如此重用石膏,則麻、桂、薑、辛之熱,即不能用矣。又《傷寒論》小青龍湯加減之例,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黃者,因重用生石膏以監製麻黃則麻黃即可不去也。
複診將藥服盡一劑,喘愈強半,痰猶壅盛,肌膚猶灼熱,大便猶未通下,脈象仍有力,擬再治以清熱利痰之品。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 栝蔞仁(二兩炒搗) 生赭石(一兩軋細) 共煎湯兩盅,分三次徐徐溫飲下。
效果將藥分三次服完,火退痰消,大便通下,病遂痊癒。
說明此案曾登於《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何廉臣評此案云︰“風溫犯肺脹喘促,小兒尤多,病最危險,兒科專家,往往稱為馬脾風者此也。此案斷定為外寒束內熱,仿《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再加貝母開豁清泄,接方用二石蔞仁等清鎮滑降而痊。先開後降,步驟井然。惟五歲小兒能受如此重量,可見北方風氣剛強,體質茁實,不比南方人之體質柔弱也。正惟能受重劑,故能奏速功。”觀何廉臣評語,雖亦推獎此案,而究嫌藥量過重,致有南北分別之設想。不知此案藥方之分量若作一次服,以治五歲孺子誠為過重。若分作三次服,則無論南北,凡身體胖壯之孺子皆可服也。試觀近今新出之醫書,治產後溫病,有一劑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見於劉蔚楚君《遇安齋証治叢錄》,劉君原廣東香山人也。治鼠疫病亦有一劑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見於李健頤君《鼠疫新篇》,李君原福建平潭人也。若在北方治此等証,豈藥之分量可再加增乎?由此知醫者之治病用藥,不可定存南北之見也。且愚亦嘗南至漢皋矣,曾在彼處臨証處方,未覺有異於北方,惟用發表之劑則南方出汗較易,其分量自宜從輕。然此乃地氣寒暖之關系,非其身體強弱之關系也。既如此,一人之身則冬時發汗與夏時發汗,其所用藥劑之輕重自迥殊也。嘗細驗天地之氣化,恆數十年而一變。仲景當日原先著《傷寒論》,後著《金匱要略》,《傷寒論》小青龍湯,原有五種加法,而獨無加石膏之例。因當時無當加石膏之病也。至著《金匱》時,則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矣,想其時已現有當加石膏之病也。憶愚弱冠時,見醫者治外感痰喘証,但投以小青龍湯原方即可治癒。後數年愚臨証遇有外感痰喘証,但投以小青龍湯不效,必加生石膏數錢方效。又遲數年必加生石膏兩許,或至二兩方效。由斯知為醫者當隨氣化之轉移,而時時與之消息,不可拘定成方而不知變通也。

25.秋溫兼伏氣化熱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徐姓媼,年五十九歲,於中秋上旬得溫病,帶有伏氣化熱。
病因 從前原居他處,因遷居勞碌,天氣燥熱,有汗受風,遂得斯病。
証候 晨起,覺周身微發熱兼酸懶不舒,過午,陡覺表裡大熱,且其熱浸增。及晚四點鐘往視時,見其臥床閉目,精神昏昏。呻吟不止。診其脈左部沉弦,右部洪實,數近六至。問其未病之前,曾有拂意之事乎?其家人曰︰誠然,其稟性褊急,恆多憂思,且又易動肝火。欲見其舌苔,大聲呼數次,始知啟口,視其舌上似無苔而有腫脹之意,問其大便,言素恆乾燥。
診斷其左脈沉弦者,知其肝氣鬱滯不能條達,是以呻吟不止,此欲借呻吟以舒其氣也。其右脈洪實者,知此証必有伏氣化熱,竄入陽明,不然則外感之溫病,半日之間何至若斯之劇也。此當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調氣舒肝之藥佐之。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 知母(八錢) 生萊菔子(三錢搗碎) 青連翹(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四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
方解萊菔子為善化郁氣之藥。其性善升亦善降,炒用之則降多於升,生用之則升多於降。 凡肝氣之郁者宜升,是以方中用生者。至於連翹,原具有透表之力,而用於此方之中,不但取其能透表也,其性又善舒肝,凡肝氣之郁而不舒者,連翹皆能舒之也。是則連翹一味,既可佐白虎以清溫熱,更可輔萊菔以開肝氣之鬱滯。
複診將藥兩次服完,周身得汗,熱退十之七八,精神驟然清爽。左脈仍有弦象而不沉,右脈已無洪象而仍似有力,至數之數亦減。問其心中仍有覺熱之時,且腹中知飢而懶於進食,此則再宜用涼潤滋陰之品清其餘熱。
處方玄參(一兩) 沙參(五錢) 生杭芍(四錢) 生麥芽(三錢) 鮮茅根(四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方中用滑石者,欲其餘熱自小便瀉出也。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大便通下,其熱全消,能進飲食,脈象亦和平矣。而至數仍有數象,俾再用玄參兩半,潞參三錢,煎服數劑以善其後。

26.溫病兼嘔吐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劉××,年三十二歲,於季夏得溫熱病,兼嘔吐不受飲食。
病因 因在校中宿臥,一日因校中無人,其衾褥被人竊去,追之 不及,因努力奔跑,周身出汗,乘涼歇息,遂得斯病。
証候 心中煩熱,周身時時汗出,自第二日,嘔吐不受飲食。今已四日,屢次服藥亦皆吐出,即 渴時飲水亦恆吐出。舌苔白濃,大便四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弦長有力,一息五至。
診斷其脈左部弦硬者,肝膽之火熾盛也。右部弦長者,衝氣挾胃氣上衝也。弦長而兼有力者, 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也。此証因被盜怒動肝氣,肝火上衝,並激動衝氣挾胃氣亦上衝,而外感之熱又 複熾盛於胃中以相助為虐,是以煩熱汗出不受飲食而吐藥吐水也。此當投以清熱鎮逆之劑。
處方生石膏(二兩細末) 生赭石(六錢細末) 鏡面朱砂(五錢細末) 和勻分作五包,先送服一包,過兩點鐘再送服一包,病愈即停服,不必盡劑。方用散劑不用湯 劑者止嘔吐之藥丸散優於湯劑也。
效果服至兩包,嘔吐已癒,心中猶覺煩熱。服至四包,煩熱痊癒,大便亦通下矣。
說明石膏為石質之藥,本重墜且又寒涼,是以白虎湯中以石膏為主,而以甘草緩之,以粳米和之,欲其服後留戀於胃中,不至速於下行。故用石膏者,忌再與重墜之藥並用,恐其寒涼侵下焦也,並不可與開破之藥同用,因開破之藥力原下行也。乃今因肝氣膽火相並上衝,更激動衝氣挾胃氣上衝,且更有外感之熱助之上衝,因致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是以飲食與藥至胃中皆不能存留,此但恃石膏之寒涼重墜原不能勝任,故特用赭石之最有壓力者以輔之。此所以旋轉臟腑中之氣化,而使之歸於常也。設非遇此等証脈,則石膏原不可與赭石並用也。

27.溫病兼嘔吐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楊姓媼,年過五旬,於季春得溫病兼嘔吐。
病因 家庭勃溪,激動肝膽之火,繼因汗出受風,遂得此証。
証候 表裡壯熱,嘔吐甚劇,不能服藥,少進飲食亦皆吐出。舌苔白濃,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長,重按皆實。
診斷此少陽陽明合病也。為其外感之熱已入陽明胃府,是以表裡俱壯熱,而舌苔已黃,為其激 動之火積於少陽肝膽,是以其火上衝頻作嘔吐。治此証者欲其受藥不吐,當變湯劑為散,且又分毫無藥味,庶可奏效。
處方生石膏(一兩細末) 鮮梨(兩大個) 將梨去皮,切片,蘸石膏末,細細嚼服。
複診將梨片與石膏末嚼服一強半未吐,遲兩點鐘又將所餘者服完,自此不複嘔吐,可進飲食,大 便通下一次。診其脈猶有餘熱,問其心中亦仍覺熱,而較前則大輕減矣。擬改用湯劑。以清其未盡之熱。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杭芍(八錢) 玄參(三錢) 沙參(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鮮白茅根(三錢) 藥共七味,先將前六味水煎十餘沸,入鮮白茅根再煎三四沸,取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將藥如法煎服一劑,熱又減退若干,脈象已近和平,遂即 原方將石膏改用六錢,芍藥改用四錢,又服一劑,病遂痊癒。
或問石膏為清陽明之主藥,此証原陽明少陽均有實熱,何以用石膏但清陽明之熱而病即可癒?答 曰︰凡藥服下,原隨氣血流行無處不到。石膏雖善清陽明之熱,究之,凡臟腑間蘊有 實熱,石膏皆能清之。且凡嘔吐者皆氣上逆也,石膏末服,其石質之重墜大能折其上逆之氣使之 下行,又有梨片之甘涼開胃者以輔之,所以奏效甚捷也。若當秋夏之交無鮮梨時,可以西瓜代之。

28.溫病兼衄血便血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陳姓童子,年十五歲,於仲秋得溫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 初因周身發熱出有斑點,有似麻疹。醫用涼藥清之,斑點即回,連服涼藥數劑,周身 熱已退,而心中時覺煩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熱陡然反複。
証候 表裡壯熱,衄血兩次,小便時或帶血。嘔吐不受飲食,服藥亦多吐出。心中自覺為熱 所灼,怔忡莫支。其脈搖搖而動,數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實。舌苔白而欲黃, 大便三日未行。本擬投以白虎加人參湯,恐其服後作嘔。
處方生石膏(三兩細末) 生懷山藥(二兩) 共煎湯一大碗,俾徐徐溫飲下。為防其嘔吐,一次只飲一大口,限定四小時將藥服完。
方解凡嘔吐之証,飲湯則吐,服粥恆可不吐。生山藥二兩煎取濃汁與粥無異,且無藥味,服 後其粘滯之力自能留戀於胃中。且其溫補之性,又能固攝下焦以止便血,培養心氣以治 怔忡也。而以治此溫而兼虛之証,與石膏相伍為方,以石膏清其溫,以山藥補其虛,雖非白 虎加人參湯,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參湯矣。
複診翌日複診,熱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進飲食亦不嘔吐,衄血便血皆癒。脈象力減,至數仍數。
處方玄參(二兩) 潞參(五錢) 連翹(五錢)
方解蓋其大熱已退而脈仍數者,以其有陰虛之熱也。玄參、潞參並用,原善退陰虛作熱,而猶 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連翹以托之外出也。
效果仍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盡劑而癒,大便亦即通下。
說明此証若能服藥不吐,投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大熱退後其脈即可不數。乃因其服藥嘔吐, 遂變通其方,重用生山藥二兩與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藥能健脾滋腎,其補益之力雖不如 人參,實有近於人參處也。至大熱退後,脈象猶數,遂重用玄參二兩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陰兼能 清外感餘熱,而又伍以潞參、連翹各五錢。潞參即古之人參。此由白虎加人參之 義化裁而出,故虛熱易退,而連翹又能助玄參涼潤之力外透肌膚,則餘熱亦易清也。

29.溫疹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楊姓幼子,年四歲,於季春發生溫疹。
病因 春暖時氣流行,比戶多有發生此病者,因受傳染。
証候 周身出疹甚密,且灼熱異常。閉目昏昏,時作譫語。氣息迫促,其唇乾裂紫黑,上多凝血。 脈象數而有力。大便不實, 每日溏瀉兩三次。
診斷凡上焦有熱之証,最忌下焦滑瀉。此証上焦之熱已極,而其大便又複溏瀉,欲清其熱,又恐 其溏瀉益甚,且在發疹,更虞其因溏瀉毒內陷也。是以治此証者,當上清其熱下止其 瀉,兼托疹毒外出,証候雖險,自能治癒。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滑石(一兩) 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杭芍(六錢) 甘草(三錢) 連翹(三錢) 蟬蛻(錢半去土) 共煎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飲下。
效果分七八次將藥服完。翌日視之其熱大減,諸病皆見愈。惟不能穩睡,心中似騷擾不安, 其脈象仍似有力。遂將方中滑石、石膏皆減半,煎湯送安宮牛黃丸半丸,至煎渣再服時, 又送服半丸,病遂痊癒。

30.溫疹兼喉痧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沈姓學生,年十六歲,於仲春得溫疹兼喉痧証。
病因 因在體育場中游戲,努力過度,周身出汗為風所襲,遂得斯病。
証候 初病時微覺惡寒頭疼,翌日即表裡俱壯熱,咽喉悶疼。延醫服藥病未見輕,喉中疼悶似加 劇,周身又複出疹,遂延愚為延醫。其肌膚甚熱,出疹甚密,連無疹之處其肌膚亦紅,誠 西人所謂猩紅熱也。其心中亦自覺熱甚,其喉中扁桃腺處皆紅腫,其左邊有如榆莢一塊髮白。自 言不惟飲食疼難下咽,即呼吸亦甚覺有礙。診其脈左右皆洪滑有力,一分鐘九十八 至。愚為刺其少商出血,複為針其合谷,又為擬一清咽、表疹、瀉火之方俾服之。
處方生石膏(二兩搗細) 玄參(六錢) 天花粉(六錢) 射干(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浙貝母(三錢) 青連翹(三錢) 鮮蘆根(三錢) 甘草(錢半) 粳米(三錢) 共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複診翌日過午複為診視,其表裡之熱皆稍退,脈象之洪滑亦稍減,疹出又稍加多。從前三日 未大便,至此則通下一次。再視其喉,其紅腫似加增,白處稍大,病患自言此時飲水必須 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滯礙似又加劇。愚曰︰此為極危險之病,非刺患處出血不可。遂用圭 式小刀,於喉左右紅腫之處,各刺一長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覺呼吸順利。擬再投以清 熱消腫托表疹毒之劑。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 天花粉(六錢) 赤芍(三錢) 板藍根(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細) 生蒲黃(三錢) 浙貝母(三錢) 青連翹(三錢) 鮮蘆根(三錢) 共煎一大盅半,分兩次溫服。
方解赤芍藥,張隱庵、陳修園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紋理甚粗,與園中所植之芍 藥根迥異也。然此物出於東三省,愚親至其地,見山坡多生此種芍藥,開單瓣紅花,其花小於尋 常芍藥花約三倍,而其葉則確系芍藥無疑。蓋南方亦有赤芍藥,而其根仍白,茲則花赤其根 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貝治嗽,不如川貝,而以之治瘡,浙貝似勝於川 貝,以其味苦性涼能清熱解毒也。
效果將藥連服兩劑,其病脫然痊癒。
說明《內經》靈樞癰疽篇謂︰“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 咽半日死。”此証咽喉兩旁紅腫日增,即癰發嗌中名為猛疽者也。其膿成不瀉則危在目前, 若其劇者必俟其化膿而後瀉之,又恆有迫不及待之時,是以 此証因其紅腫已甚有礙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紅腫遂愈,此所謂防之於預也。且化膿而後瀉之,其瘡 口恆至潰爛,若未成膿而瀉,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 喉証原有內傷外感之殊,其內傷者雖宜注重清熱, 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連翹是也。由外感者雖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 表散以辛涼,不宜表散以溫熱,若薄荷、連翹、蟬蛻、蘆根諸藥,皆表散之佳品也。或有謂喉証若由於外感,雖 麻黃亦可用者,然用麻黃必須重用生石膏佐之。若《傷寒論》之麻杏甘石湯,誠為治外感喉証之佳方也。 特是,其方原非治喉証之方,是以方中石膏僅為麻黃之兩倍,若借以治外感喉証,則石膏當十倍於麻黃。若遇 外感實火熾盛者,石膏尤宜多加方為穩妥。是以愚用此方以治外感喉証時,麻黃不過用至一錢,而生石膏 恆用至兩餘,或重用至二兩也。然此猶論喉証之紅腫不甚劇者,若至腫甚有礙呼吸,不惟麻黃不可用,即 薄荷亦不可用,是以治此証方中止用連翹、蘆根也。以上所論者,無論內傷外感,皆咽喉証之屬熱 者也。而咽喉中之變証,間有真寒假熱者,又當另議治法。

31.溫病兼喉痧痰喘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馬××,年二十八歲,於季秋得溫病兼喉痧痰喘証。
病因 初因外出受風感冒甚微,醫者用熱藥發之,陡成溫病,而喉病喘病遂同時發現。
証候 表裡俱壯熱,喘逆咳嗽,時吐痰涎,咽喉左邊紅腫作疼(即西人所謂扁桃體炎)。其外 邊項左側亦腫脹,呼吸皆有窒礙。為其病喉且兼喘逆,則吸氣尤形困難,必十分努力始能將氣吸入。 其舌苔白而薄,中心微黃。小便赤澀,大便四日未行。其脈左右皆弦長,右部重診有力,一分鐘九十六至。
診斷此乃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而衝氣又挾胃氣肝火上衝也。為其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 是以右脈之力勝於左脈,為其衝氣挾胃氣肝火上衝,是以左右脈皆弦長。病現喘逆及咽喉 腫疼,其腫痛偏左者,正當肝火上升之路也。擬治以麻杏甘石湯,兼加鎮沖降胃納氣利痰之 品以輔之,又宜兼用針刺放血以救目前之急。
處方麻黃(一錢) 生石膏(二兩搗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山藥(八錢) 杏仁(三錢去皮炒搗) 連翹(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射干(二錢) 甘草(一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 又於未服藥之前,用三棱針刺其兩手少商出血,用有尖小刀刺其咽喉腫處,開兩小口令其 出血,且用硼砂、西藥鹽酸蓋理,融以三十倍之水,俾其含漱。又於兩手合谷處為之行 針。其咽喉腫處驟然輕減,然後服藥。
複診將藥服後,其喘頓癒強半,呼吸似無妨礙,表裡之熱亦癒強半。脈象亦較前平和,其右 部仍然有力。胸膈似覺鬱悶,有時覺氣上衝,仍然咳嗽,大便猶未通下。擬再治以開鬱降 氣清熱理嗽之劑。
處方糖栝蔞(二兩切碎) 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赭石(五錢軋細) 生杭芍(三錢) 川貝母(三錢) 碎竹茹(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將藥煎服一劑,大便通下,諸病皆癒。惟一日之間猶偶有 咳嗽之時,俾用川貝母細末和梨蒸食之以善其後。
說明凡用古人成方治病,其藥味或可不動,然必細審其藥之分 量或加或減,俾與病機相宜。如麻杏甘石湯原方,石膏之分量僅為麻黃之兩倍,而此証所用麻杏甘石湯則石膏之分量二十倍於麻黃矣。蓋《傷寒論》之麻杏甘石湯原非為治喉証而設,今借之以治喉証。原用麻黃以散風定喘,又因此証之喉腫太甚,有礙呼吸,而方中猶用麻黃,原為行險之道,故麻黃僅用一錢,而又重用生石膏二兩以監製之。且於臨服藥時先用刀開其患處,用針刺其少商與合谷,此所以於險中求穩也。嘗聞友人楊××言,有一名醫深於《傷寒論》,自著有《注解傷寒論》之書行世,偶患喉証,自服麻杏甘石湯竟至不起,使其用麻杏甘石湯時,亦若愚所用者如此加減,又何患喉証不癒乎?縱使服藥不能即癒,又何至竟不起乎?由此知非古人之方誤人。麻杏甘石湯,原為發汗後及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之的方,原未言及治喉証也。而欲借之以治喉証,能勿將藥味之分量為之加減乎?嘗總核《傷寒論》諸方用於今日,大抵多稍偏於熱,此非仲景之不善製方也。自漢季至今,上下相隔已一千六百餘年,其天地之氣化,人生之稟賦,必有不同之處,是以欲用古方皆宜細為斟酌也。

32.溫病兼喉疼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胡××,年五十四歲,於仲秋感受溫病兼喉疼証。
病因 勞心過度,暗生內熱。且日飲牛乳兩次作點心,亦能助熱, 內熱上潮,遂覺咽喉不利,至仲秋感受風溫,陡覺咽喉作疼。
証候 表裡俱覺發熱,咽喉疼痛,妨礙飲食。心中之熱時覺上衝,則咽喉之疼即因之益甚。周身酸懶無力,大便乾燥,脈象浮滑而長,右關尤重按有力,舌上白苔滿布。
診斷此証脈象猶浮,舌苔猶白,蓋得病甫二日,表証猶未罷也。而右關重按有力,且時覺有熱上衝咽喉者,是內傷外感相並而為病也。宜用重劑清其胃腑之熱,而少佐以解表之品,表解裡清,喉之疼痛當自愈矣。
處方生石膏(四兩搗細)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單將生石膏煎湯一大盅,乘熱將阿斯匹林融化其中服之。因阿斯匹林實為酸涼解肌之妙藥,與大 量之石膏並用,服後須臾其內傷外感相並之熱,自能化汗而解也。
效果服後約半點鐘,其上半身微似有汗,而未能遍身透出,遲一點鐘,覺心中之熱不複上衝,咽喉疼痛輕減。時在下午一點鐘,至晚間臨睡時,仍照原方再服一劑,周身皆得透汗,安睡一夜,翌晨,諸病若失矣。

33.溫病兼陰虛

病人基本資料 鄰村高××,年二十五歲,於仲夏得溫病。
病因 仲夏上旬,麥秋將至,遠出辦事,又欲急回收麥,長途趨行於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溫病。其叔父××與其表叔毛××皆邑中名醫,又皆善治溫病。二人共治旬日無效,蓋因其勞力過甚,體虛不能托病外出也。
証候 愚診視時,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譫語無倫,分毫不省人事。其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每月仍溏便一兩次,脈象浮而無力,右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一分鐘數至一百二十至。舌苔薄黃,中心乾而微黑。
診斷此証兩目清白無火,而竟無所見者,腎陰將竭也。其兩手亂動不休者,肝風已動也。病勢至此,危險已至極點。幸喜脈浮為病還在太陽,右寸浮尤甚,又為將汗之兆。其所以將 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此証兩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應,是以不能作汗。當用大滋真陰之品,濟陰以應其陽必能 自汗,汗出則病愈矣。然非強發其汗也,強發其汗則汗出必脫。調劑陰陽以聽其自汗,是以汗出必癒也。
處方熟懷地黃(二兩) 生懷山藥(一兩) 玄參(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甘草(三錢) 真阿膠(四錢) 藥共六味,將前五味煎湯一大碗去渣,入阿膠融化,徐徐分數次溫飲下。
效果時當上午十點鐘,將藥煎服至下午兩點鐘將藥服完。形狀較前安靜,再診其脈頗有起色。俾再用原方煎湯一大碗,陸續服之,至秉燭時遍身得透汗,其病霍然愈矣。此案曾載於《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何廉臣對於此案似有疑意,以為誠如案中所述病況,實為不可挽救之証也。故今將 此案又登斯編,以征此案之事實。
說明嘗實驗天地之氣化,恆數十年而一變,醫者臨証用藥,即宜隨氣化而轉移,因病者所得之 病已先隨氣轉移也。愚未習醫時,見醫者治傷寒溫病,皆喜用下藥,見熱已傳裡其大便稍實者,用承氣湯下之則愈,如此者約二十年。及愚習醫學時,其如此治法者則恆多僨事,而愚所閱之醫書,又皆系趙氏《醫貫》、《景岳全書》、《馮氏錦囊》諸喜用熟地之書,即外感証亦多喜用之。愚之治癒此証,實得力於諸書之講究。而此証之外,又有重用熟地治癒寒溫之壞証,諸多驗案(地黃解後載有數案可參觀)。此乃用藥適與時會,故用之有效也。且自治癒此証之後,毛××、高××深與愚相契,亦仿用愚方而治癒若干外感之虛証,而一變其從前之用藥矣。後至愚年過四旬,覺天地之氣化又變,病者多系氣分不足,或氣分下陷,外感中亦多兼見此証,即用白虎湯時多宜加人參方效。其初得外感應發表時,亦恆為加黃方效。如是者又有年。乃自一九二一年以來,病多亢陽,宜用大劑涼潤之藥濟陰以配其陽,其外感實熱之証,多宜用大劑白虎湯,更佐以涼潤之品。且人臟腑之氣化多有升無降,或腦部充血,或夜眠不寐,此皆氣化過升之故,亦即陽亢無製之故。治之者宜鎮安其氣化,潛藏其陽分,再重用涼潤之藥輔之,而病始可治。此誠以天地之氣化又有轉移,人所生之病即隨之轉移,而醫者之用藥自不得不隨之轉移也。由此悟自古名醫所著之書,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時氣化不同也。愚為濫竽醫界者已五十年,故能舉生平之所經歷而細細陳之也。

34.溫病兼喘脹

病人基本資料 邑中王××之女,年十五歲,於仲春得溫病久不癒。
病因 仲春上旬,感受風溫,醫者延醫失宜,遷延旬餘,病益增劇,醫者諉為不治,始延愚為診視。
証候 心下脹滿甚劇,喘不能臥,自言心中乾甚,似難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少,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然仍每日下行。脈搏一息五至強,左部弦而有力,右部似大而有力, 然皆不任重按。
診斷此其溫病之熱,本不甚劇。因病久真陰虧損致小便不利,所飲之水停於腸胃則脹滿,迫於心下則作喘。其心中自覺乾甚,固系溫病之熱未清,亦足征其真陰虧損陰精不能上奉也 (《內經》謂陰精上奉,其人壽)。當滋其真陰,利其小便,真陰足則以水濟火,而心中自然不乾; 小便利則水從下消,而脹滿喘促自愈。至於些些溫病之餘熱,亦可皆隨小便瀉出而不治自愈矣。
處方鮮白茅根去淨皮及節間細根(六兩銼碎),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點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當茶,徐徐溫飲之。
效果如法煎飲茅根兩日,其病霍然痊癒。蓋白茅根涼潤滋陰,又善治肝腎有熱,小便不利,且具有發表之性,能透溫病之熱外出。一藥而三善備,故單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鮮者用之,且複如此煎法(過煎則無效)方能有效。凡藥之性,能利水者多不能滋陰,能下降者多不能上升,能清裡者多不能達表。惟茅根既善滋陰,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氣下行,又善助腎陰上升。且內清臟腑之熱,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逆。

35.溫病兼虛熱

病人基本資料 邑城東劉氏女,年十五歲,於季春患溫病久不癒。
病因 因天氣漸熱,猶勤紡織,勞力之餘出外乘涼,有汗被風遂成溫病。
証候 初得周身發熱,原宜辛涼解肌,醫者竟用熱藥發之,汗未出而熱益甚,心中亦熱而且渴。此時若用大劑白虎加人參湯清之,病亦可癒,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涼潤小劑,遷延二十餘日,外感之熱似漸退。然午前稍輕而午後則仍然灼熱,且多日不能飲食,形體異常清瘦。左脈弦細無根,右部關脈稍實,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黃,毫無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頗乾燥。
診斷此因病久耗陰,陰虛生熱,又兼外感之熱留滯於陽明之府未盡消也。當以清外感之熱為主, 而以滋補真陰之藥輔之。
處方生石膏(一兩搗細) 野黨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四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複診將藥煎服兩劑後,外感之熱已退,右關脈已平和,惟過午 猶微發熱,此其陰分猶虛也。當再滋補其陰分。
處方玄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甘枸杞(五錢大者) 生杭芍(五錢) 滑石(二錢) 熟地黃(一兩) 生雞內金(一錢黃色的搗) 甘草(二錢) 共煎一大盅,分兩次溫服。
效果日服藥一劑,連服三日,灼熱痊癒。
說明按此方於大隊滋陰藥中猶少加滑石者,恐外感之熱邪未盡,引之自小便出也。愚凡治外感之熱兼有虛熱者,恆生山藥與滑石並用,瀉熱補虛一舉兩得。至上有外感燥熱而下焦複滑瀉者,用之以清熱止瀉(宜各用一兩),尤屢次奏效。二藥相伍,原有化合之妙用,若再加芍藥、甘草,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湯,可參觀也。

36.溫病兼吐血

病人基本資料 滄州,吳姓媼,年過七旬,偶得溫病兼患吐血。
病因 年歲雖高,家庭事務仍自操勞,因勞心過度,心常發熱,時當季春,有汗受風,遂得溫病,且兼吐血。
証候 三四日間表裡俱壯熱,心中熱極之時恆吐血一兩口,急飲新汲井泉水其血即止。舌苔 白濃欲黃,大便三日未行。脈象左部弦長,右部洪長,一息五至。
診斷此証因家務勞心過度,心肝先有蘊熱,又兼外感之熱傳入陽明之府。兩熱相並,逼 血妄行,所以吐血。然其脈象火熱雖盛,而正猶不虛,雖在高年,知猶可治。其治法當以清胃腑 之熱為主,而兼清其心肝之熱,俾內傷外感之熱俱清,血自不吐矣。
處方生石膏(三兩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五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一兩) 知母(三錢) 甘草(三錢) 烏犀角(一錢五分) 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八味,將前六味煎湯三盅,犀角另煎湯半盅和勻,分三次溫服下。每服藥一次,即送服三七末三分之一。
效果將藥三次服完,血止熱退,脈亦平和,大便猶未通下,俾煎渣再服,犀角亦煎渣取湯,和於湯藥中服之,大便通下痊癒。
說明愚平素用白虎湯,凡年過六旬者必加人參,此証年過七旬而不加人參者,以其証兼吐血也。為 不用人參,所以重用生山藥一兩,取其既能代粳米和胃,又可代人參稍補益其正氣也。

37.溫病兼衝氣上衝

病人基本資料 奉天鄭××,年五十二歲,於季春得溫病,兼衝氣自下上衝。
病因 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衝氣即挾痰飲上涌,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 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衝氣又複上衝。
証候 表裡俱壯熱,嗜飲涼水,痰涎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舌苔白濃,而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而長,右部洪滑而長,皆重按有力。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府,又兼肝火挾衝氣上衝也。是以其左脈弦硬為肝火熾盛,其弦硬而 長即為衝脈上衝之現象也;其右脈洪滑,為溫熱已入陽明胃腑,其洪滑而長,亦沖 氣上衝之現象也。因衝脈雖居於上,而與陽明厥陰皆有連帶之關系也。欲治此証,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瀉肝降沖理痰之品輔之。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龍骨(八錢搗碎) 生牡蠣(八錢搗碎) 白知母(八錢) 生杭芍(六錢) 清半夏(三錢) 濃朴(錢半) 甘草(二錢) 粳米(四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將藥分三次服完,熱退氣平,痰涎亦減十之七八,脈象亦 近平和。其大便猶未通下,遂即原方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病痊癒。
說明方書用石膏未有與赭石並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並用,恐其寒涼之性與赭石之重墜者並用,而直趨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則病當之,非人當之。有如此証,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衝氣莫製,此所以並用之而無妨礙也。設若此証,但陽明熱實而無衝氣上逆,服此藥後其大便當即通下,或更至於滑瀉。而陽明胃腑之熱轉難盡消,為其兼有衝氣上逆,故必俟服之第二劑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謂病當之,非人當之之明征也。龍骨、牡蠣之性,皆善鎮肝斂衝,以之治痰原非所長,而陳修園謂龍骨、牡蠣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下歸其宅,為治痰之神品。其所謂痰,皆逆上之火泛濫之水所成,即此証之衝氣上衝痰飲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龍骨、牡蠣各重用八錢,輔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於二藥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則性涼能清熱也,《傷寒論》太陽篇用龍骨、牡蠣者三方,皆表証未罷,後世解者謂,龍骨、牡蠣,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是以仲師於表証未罷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龍骨、牡蠣下皆未注有字,其生用可知,雖其性斂正氣不斂邪氣,若之則其性過澀,亦必於外感有礙也。且之則其氣輕浮不能沉重下達以鎮肝斂衝,更可知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