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對張機先賢前輩的一點小想法
我覺得不管傷寒雜病論原書是否有載溫病治法治則
若有載 但後輩在外感病上的發揮沒重大發展 豈不是顯得後代醫者太不濟了 若沒有載 漢人寫得出來傷寒病治法治則 哪有其後輩寫不出來溫病治法治則的道理 晉人 魏人 齊人 周人 唐人 宋人 金人 元人 明人 居然這麼多代後輩 沒有人觀察出來 倒是內傷病越觀察越進步
若有載 但後輩在外感病上的發揮沒重大發展 豈不是顯得後代醫者太不濟了 若沒有載 漢人寫得出來傷寒病治法治則 哪有其後輩寫不出來溫病治法治則的道理 晉人 魏人 齊人 周人 唐人 宋人 金人 元人 明人 居然這麼多代後輩 沒有人觀察出來 倒是內傷病越觀察越進步
我的標準
在還沒有形成心中的一把尺前 我對他人觀點的認同與否 皆暫以falo前輩曾說過的為依據 我是很希望心中能形成一把尺啊 這樣就有能力糾正falo先生的技術 或理論 但這還早得很 起碼要六十年的學習
古今醫界
現今的中醫界相較於清代以前 感覺比較嚴峻 內有傳承不良(有清末民初時期的政界 學界打壓 文革時期的影響[醫術精良的已少 外面的環境 又一堆不三不四的干擾] 在臺灣則是受到完全西化的日本統治五十一年) 外有近現代西醫師的競爭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 近現代人口眾多(至少兩億起跳)是個優勢 人多習醫的自然多 古代才幾千萬人口至兩億人口
古今名醫若是十億選一的大概有 葉桂 張機 華佗 秦越人 一億人選醫大概也有陳念祖之輩 現今中国有十三 四億人左右 醫術達頂尖大概也有十三 四位(其實也可以把十位分給現代西醫師 兩三位就是中醫師了) (十三 四位應該要 有個共通比較基準 譬如學醫30年時的程度 這樣有的還沒開始學 有的已經快死了) 以上是憑感覺亂講
以前學醫的人感覺不是讀書人首選的行業 首選是官員 第二我就不知道了 現代則是讀書人不是首選至少也有前三名 醫師的頻率是每百人到千人出一位 以十三億來說 最多可出1300萬名 全國前十三名是所有潛在醫者中百萬分之一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 近現代人口眾多(至少兩億起跳)是個優勢 人多習醫的自然多 古代才幾千萬人口至兩億人口
古今名醫若是十億選一的大概有 葉桂 張機 華佗 秦越人 一億人選醫大概也有陳念祖之輩 現今中国有十三 四億人左右 醫術達頂尖大概也有十三 四位(其實也可以把十位分給現代西醫師 兩三位就是中醫師了) (十三 四位應該要 有個共通比較基準 譬如學醫30年時的程度 這樣有的還沒開始學 有的已經快死了) 以上是憑感覺亂講
以前學醫的人感覺不是讀書人首選的行業 首選是官員 第二我就不知道了 現代則是讀書人不是首選至少也有前三名 醫師的頻率是每百人到千人出一位 以十三億來說 最多可出1300萬名 全國前十三名是所有潛在醫者中百萬分之一
我對falo先生之想法
falo先生真是一奇人也 就像是一個倒茶水的 掃地的 跑龍套的之類
居然臨證數十年 就可把前人先輩可能未觀察到的 黏脈緩脈給提出來
我稱它為現代岐伯 雷公 秦越人 張機 劉完素 張元素 李杲 朱震亨 張子和 葉桂 應該不為過 或許可比擬中醫界的愛因斯坦
據我所知 falo先生是為同業所稱讚
更令人讚賞的技術突破 是把用了數千年的三層脈 經觀察後技術提高 成為五層
我沒臨過證 無法了解其醫術到了如何之境界
我看其在其他博客留言 在現今情況下中醫來十個病人能治癒五到六人即是上工 至少不會是下工
我一直希望就算花了八十年歲月學中醫學這門技術 最終就算只能達到外感治癒率0.7 總疾病治癒率0.2也在所不惜 我堅信技術這種東西 只要有興趣 就算成不了專家或是愛因斯坦之輩的開創者 至少也能入了門
居然臨證數十年 就可把前人先輩可能未觀察到的 黏脈緩脈給提出來
我稱它為現代岐伯 雷公 秦越人 張機 劉完素 張元素 李杲 朱震亨 張子和 葉桂 應該不為過 或許可比擬中醫界的愛因斯坦
據我所知 falo先生是為同業所稱讚
更令人讚賞的技術突破 是把用了數千年的三層脈 經觀察後技術提高 成為五層
我沒臨過證 無法了解其醫術到了如何之境界
我看其在其他博客留言 在現今情況下中醫來十個病人能治癒五到六人即是上工 至少不會是下工
我一直希望就算花了八十年歲月學中醫學這門技術 最終就算只能達到外感治癒率0.7 總疾病治癒率0.2也在所不惜 我堅信技術這種東西 只要有興趣 就算成不了專家或是愛因斯坦之輩的開創者 至少也能入了門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鄧鐵濤 高血壓
近日讀到鄧前輩 提到黃耆用量與血壓的關係
這讓我想到曾看過的一篇falo的文 經搜尋後附上網址如下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212787438
這讓我想到曾看過的一篇falo的文 經搜尋後附上網址如下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212787438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方加方加方加方 非餿方也 乃成十上百方經年累月方
只是我歷次的處方 方劑
這是我歷年來的方劑 方太多了 真的像餿方 真的會整理到死
========================
2016七月初 更新 之前一陣子心情不太好 不好起來感覺就是特別忙 沒想到過了快一年才有餘裕寫藥單 這一陣子餿方有點殘缺不全
711
升麻 6
金銀花2
柴胡 1
石膏 2.5
山楂 1
木香 1
---------------
2016 6 28
牡丹皮2
生地 2.5
合歡皮1
鱉甲 1
淫羊藿1.5
百合 2.5
蒼朮 1
白朮 1
知母 1
木香 0.5
山楂 0.5
黨蔘 1.5
(可能天氣太熱)
-------------
6 09
丹皮 1.5
生地 1.5
阿膠 1.2
紅棗 1
合歡皮1.5
鬱金 1
鱉甲 1
淫羊藿1
蒼朮 1
白朮 2
知母 1.2
木香 0.5
黨蔘 1.5
-------
20160517
牡丹皮2.5
生地 3
鬱金 2
鱉甲 1
淫羊 0.5
蒼朮 1
知母 1.2
木香 0.5
黨蔘 1.2
神麴 1.5
--------------
2016 04 26
丹皮 2
生地 3
鬱金 1.5
鱉甲 1
淫羊 1
白花蛇舌草1
蒼朮 1
白芍 1
百合 2
知母 1
木香 1
------------
2016 03 15
牡丹皮1
生地黃2
龜粄 1
肉桂 0.5
鬱金 1
蒼朮 1.5
白朮 1.5
黃連 0.3
白芍 2
百合 2
知母 1
木香 0.5
柴胡 1
2016 2 24
牡丹皮1.5
生地 3
丹蔘 0.5
龜板 1
肉桂 0.5
鬱金 2
蒼朮 1.5
知母 1
木香 0.5
山楂 0.5
柴胡 1.5
====================================
2015
1215
丹皮 1
鬱金 2
淫羊 1.5
浮小麥3
蒼朮 1.5
知母 1
木香 1
烏藥 3
山楂 1
------------------------
丹皮
龜粄
半夏
鬱金
白朮蒼朮
補骨脂
枳實
知母
黃耆
木香
菟絲子
烏藥
20150825二
丹皮3
鬱金3
知母2
柴胡1.5
黃耆1.5
菟絲子2
計 13 胸痛
0728二
丹皮2
鬱金2.5
柴胡1.5
黃芩3
牛蒡子3
大黃0.5
枳實1.5
藿香3
計 17胸痛
20150630一
丹皮 1
龜板 1.5
鬱金 1.5
半夏 0.5
百合 4
白荳蔻1
藿香 1.5
肉桂 1
雞血藤1
山茱萸 1.5
-------------
2015 0602一
丹皮 1.5
龜板 0.5
女貞子1
白荳蔻2
藿香 3
黃今 1.5
肉桂 0.5
菟絲子1
山茱萸1.5
連翹 1
石斛 1
----------------
511 2015
丹皮1
龜板1.5
砂仁0.5
女貞2
生地0.5
遠志1.2
杜仲2
肉桂1.5
鬱金2
山茱2
-----------------------
20150407二
丹皮 2
鱉甲 2
砂仁 0.5
女貞子2
知母 2
生地 1
遠志 0.5
黃柏 0.5
杜仲 0.5
合歡皮0.5
肉桂 0.5
鬱金 1
鉤藤溝1
山茱萸0.5
牡蠣 1
-------------
20150302
丹皮 1.5
百合 2.5
桂枝 1
鱉甲 2
砂仁 1
生地 1.5
女貞子1.5
知母 2
黃柏 0.5
肉桂 0.5
鬱金 1.5
麥冬 1.5
------------
20150202一
14味
丹皮1
柴胡1
黃耆1
附子0.5
百合3
龜板1
鱉甲1
砂仁1
生地1
浮小麥2
知母1
肉桂0.5
鬱金1.5
麥冬2.5
0112 2015
16味
丹皮0.5
柴胡0.5
黃耆0.5
附子0.5
百合1
龜粄0.5
砂仁1
大黃0.2
黃連0.2
淫羊1
防風1
紫蘇3
生薑1
桂枝0.5
浮小麥1
鬱金1
(像是外感藥)
150330一吧
丹皮2
鱉甲1.5
砂仁0.5
女貞0.5
知母2
生地2
遠志1
烏藥1
黃柏0.5
肉桂0.5
鬱金1
麥冬0.5
------
20150309一
丹皮 2
鱉甲 2
升麻 1
連翹 2
砂仁 0.5
女貞子1
知母 1
牛蒡子3
黃柏 0.5
肉桂 0.5
鬱金 1
麥冬 0.5
---------------
150224二
丹皮1.5
柴胡1
百合3.5
桂枝1
鱉甲1.5
砂仁1
生地1.5
知母1.5
黃柏1
肉桂0.5
鬱金2
麥冬1.5
---------------
20150105
丹皮 0.5
柴胡 1.5
合歡皮1
黃耆 0.5
父子 0.5
砂仁 1
大黃 0.2
黃連 0.5
小茴香0.5
半夏 0.5
淫羊 2
防風 1
獨活 1
桂枝 0.5
浮小麥0.5
鬱金 1
=============
2014篇
2014-1-04六
烏梅0.5
當歸1.5
龜粄1.5
牡蠣1
桂枝0.5
烏藥1.5
鱉甲1
薤(xie4)白0.5
麥冬1
淫羊1
阿膠0.5
吳茱萸1.5
升麻2.5
------
0111六
當 1.5
五 0.5
白芍 1
龜 1
牡 1.5
桂 0.5
烏藥 1
鱉 1
麥 1
淫 1
阿 0.5
菟絲 0.5
吳茱 0.5
黨蔘 2
------
014 1/18
牡蠣6
烏藥6
鱉甲9
竹筎 3
白芍9
阿膠3
柴胡6
生地3
淫洋˙12
桂枝3
當歸9
麥冬3
黨蔘12
6D
---------
01401/20
牡蠣
荊芥
烏藥
鱉甲
石膏
竹茹
白芍
阿膠
柴胡
生地
淫羊
當歸
知母
麥冬
黨蔘
ˇ3D
2014 0927六(月略這時沉重)
荊芥1
防風3
升麻1.5
淫羊2
熟地2
桂枝1.2
知母1.5
葛根1.5
威靈仙1.5
計 15.2(恩 很明顯的傷寒藥)
2014 1004六
生地2.5
烏藥1.5
知母2
乾薑0.5
細辛0.5
淫羊1
龜粄1
遠志1
鱉甲1
桂枝1.5
百合 1.5
鬱金2
計 16
20141020一
生地1
知母1.5
合歡1.5
吳茱萸1
乾薑0.5
肉桂0.5
淫羊0.5
龜粄1
僵蠶2
連翹2
桂枝0.5
百合1
鬱金1.5
20141110一
生地1
玉竹1.5
合歡0.5
吳茱萸0.5
乾薑0.5
黃連0.6
小茴香0.5
肉桂0.5
半夏0.8
淫羊0.5
龜粄1
僵蠶2
地骨皮3
桂枝0.5
鬱金1.5
計 14.9 咳嗽
1117一
生地1
合歡0.5
砂仁3
大黃0.3
黃連0.5
小茴香0.5
半夏0.5
淫羊藿0.5
枳實0.5
龜板1
桂枝0.5
鬱金1.5
計 10.3
1208一
丹皮2
合歡1
黃耆2
荷葉2
砂仁1.5
大黃0.2
黃連0.5
小茴香1.2
半夏0.5
淫羊藿0.5
枳實0.5
龜板0.5
桂枝0.5
鬱金1.2
計 14.1
20131026 19 12
====================
2013篇
927
黨蔘2
牡蠣1.5
吳茱萸0.8
龜粄1.5
五味子2
龍骨1.5
鱉甲1.5
麥冬2
山楂0.5
肉桂0.2
阿膠1.5
1012
黨蔘
敗醬草
昆布
澤蘭
1031005
黨蔘 1
敗醬草1
昆布 1.5
澤蘭 1.5
蒲公英1.2
牡蠣 1
吳茱萸0.8
龜粄 1
五味子1
龍骨 1
鱉甲1.2
麥冬1
山楂0.5
肉桂0.2
阿膠 1??
----------
12
1
1
2
0.5
1.2
1.2
1.2
1.2
1
0.5
2.5
0.5
0.2
0.5
--------
20131030
山茱萸1
菊花1
澤蘭0.5
龜板1
牡蠣1.2
生地1.5
沙苑子1.5
桂枝0.5
鱉甲1.5
薤白0.5
麥冬0.5
黨蔘1
肉桂0.5
阿膠0.5
殭蠶2
------------
20131102六
昆布 0.5
山茱 0.5
澤蘭 1
龜板 1.2
蒲公 0.5
槐花 0.5
生地 1
骨碎補 0.5
沙苑 1.2
吳茱 0.5
五味 0.5
鱉甲 1.5
麥冬 0.5
肉桂 0.2
阿膠 1 ??
秦九 1??
獨活 1.2??
---------
20131109六
昆布 0.5
山茱 0.5
澤蘭 0.5
龜板 1
蒲公 0.5
生地 1
骨碎補 0.5
沙苑 0.5
吳茱 0.5
鱉甲 1.2
桂枝 1.2
麥冬 0.5
肉桂 0.2
阿膠 0.5
荊芥 2
柴胡 1.5???
--------------------
20131116六
山茱 0.5
澤蘭 0.5
龜板 1.2
牡蠣 1.5
生地 1.5
沙苑 0.5
鱉甲 1.2
麥冬 1.5
肉桂 0.2
阿膠 0.5
柴胡 1.5
防風 2.5
20131123六
山茱萸1
澤蘭 0.5
龜板 1.5
牡蠣 1.2
生地 1.5
沙苑 2
桂枝 1
鱉甲 1
薤白 0.5
麥冬 1
黨蔘 1
肉桂 0.5
阿膠 0.5
柴胡 0.5
--------------
20131130六
山茱 1
菊花 1
澤蘭 0.5
龜板 1
牡蠣 1.2
生地 1.5
沙苑
桂枝
鱉甲
薤白
麥冬
黨蔘
肉桂
阿膠
殭蠶
----------
20131214六
山茱 0.5
龜板 1
牡蠣 1.5
生地 1.2
沙苑 1.2
桂枝 0.5
鱉甲 1.5
薤白 0.5
麥冬 1
黨蔘 1
肉桂 0.5
阿膠 1
吳茱 2
-------------
---------------
20131221六
山茱萸0.5
龜 1.5
牡蠣 1.5
生地 1
沙苑子2
桂枝0.5
鱉甲 2
薤白 0.5
麥冬 1
黨蔘 0.5
淫羊 0.5
肉桂 0.5
阿膠 0.5
吳茱 2
五味子0.5
1228六
山茱萸0.5
龜粄1.5
牡蠣1.2
生地1
沙苑子1.2
桂枝0.5
鱉甲1.5
薤白0.5
麥冬1.2
淫羊0.5
阿膠0.5
吳茱萸1
菊花2
蟬蛻1.5
這是我歷年來的方劑 方太多了 真的像餿方 真的會整理到死
========================
2016七月初 更新 之前一陣子心情不太好 不好起來感覺就是特別忙 沒想到過了快一年才有餘裕寫藥單 這一陣子餿方有點殘缺不全
711
升麻 6
金銀花2
柴胡 1
石膏 2.5
山楂 1
木香 1
---------------
2016 6 28
牡丹皮2
生地 2.5
合歡皮1
鱉甲 1
淫羊藿1.5
百合 2.5
蒼朮 1
白朮 1
知母 1
木香 0.5
山楂 0.5
黨蔘 1.5
(可能天氣太熱)
-------------
6 09
丹皮 1.5
生地 1.5
阿膠 1.2
紅棗 1
合歡皮1.5
鬱金 1
鱉甲 1
淫羊藿1
蒼朮 1
白朮 2
知母 1.2
木香 0.5
黨蔘 1.5
-------
20160517
牡丹皮2.5
生地 3
鬱金 2
鱉甲 1
淫羊 0.5
蒼朮 1
知母 1.2
木香 0.5
黨蔘 1.2
神麴 1.5
--------------
2016 04 26
丹皮 2
生地 3
鬱金 1.5
鱉甲 1
淫羊 1
白花蛇舌草1
蒼朮 1
白芍 1
百合 2
知母 1
木香 1
------------
2016 03 15
牡丹皮1
生地黃2
龜粄 1
肉桂 0.5
鬱金 1
蒼朮 1.5
白朮 1.5
黃連 0.3
白芍 2
百合 2
知母 1
木香 0.5
柴胡 1
2016 2 24
牡丹皮1.5
生地 3
丹蔘 0.5
龜板 1
肉桂 0.5
鬱金 2
蒼朮 1.5
知母 1
木香 0.5
山楂 0.5
柴胡 1.5
====================================
2015
1215
丹皮 1
鬱金 2
淫羊 1.5
浮小麥3
蒼朮 1.5
知母 1
木香 1
烏藥 3
山楂 1
------------------------
丹皮
龜粄
半夏
鬱金
白朮蒼朮
補骨脂
枳實
知母
黃耆
木香
菟絲子
烏藥
20150825二
丹皮3
鬱金3
知母2
柴胡1.5
黃耆1.5
菟絲子2
計 13 胸痛
0728二
丹皮2
鬱金2.5
柴胡1.5
黃芩3
牛蒡子3
大黃0.5
枳實1.5
藿香3
計 17胸痛
20150630一
丹皮 1
龜板 1.5
鬱金 1.5
半夏 0.5
百合 4
白荳蔻1
藿香 1.5
肉桂 1
雞血藤1
山茱萸 1.5
-------------
2015 0602一
丹皮 1.5
龜板 0.5
女貞子1
白荳蔻2
藿香 3
黃今 1.5
肉桂 0.5
菟絲子1
山茱萸1.5
連翹 1
石斛 1
----------------
511 2015
丹皮1
龜板1.5
砂仁0.5
女貞2
生地0.5
遠志1.2
杜仲2
肉桂1.5
鬱金2
山茱2
-----------------------
20150407二
丹皮 2
鱉甲 2
砂仁 0.5
女貞子2
知母 2
生地 1
遠志 0.5
黃柏 0.5
杜仲 0.5
合歡皮0.5
肉桂 0.5
鬱金 1
鉤藤溝1
山茱萸0.5
牡蠣 1
-------------
20150302
丹皮 1.5
百合 2.5
桂枝 1
鱉甲 2
砂仁 1
生地 1.5
女貞子1.5
知母 2
黃柏 0.5
肉桂 0.5
鬱金 1.5
麥冬 1.5
------------
20150202一
14味
丹皮1
柴胡1
黃耆1
附子0.5
百合3
龜板1
鱉甲1
砂仁1
生地1
浮小麥2
知母1
肉桂0.5
鬱金1.5
麥冬2.5
0112 2015
16味
丹皮0.5
柴胡0.5
黃耆0.5
附子0.5
百合1
龜粄0.5
砂仁1
大黃0.2
黃連0.2
淫羊1
防風1
紫蘇3
生薑1
桂枝0.5
浮小麥1
鬱金1
(像是外感藥)
150330一吧
丹皮2
鱉甲1.5
砂仁0.5
女貞0.5
知母2
生地2
遠志1
烏藥1
黃柏0.5
肉桂0.5
鬱金1
麥冬0.5
------
20150309一
丹皮 2
鱉甲 2
升麻 1
連翹 2
砂仁 0.5
女貞子1
知母 1
牛蒡子3
黃柏 0.5
肉桂 0.5
鬱金 1
麥冬 0.5
---------------
150224二
丹皮1.5
柴胡1
百合3.5
桂枝1
鱉甲1.5
砂仁1
生地1.5
知母1.5
黃柏1
肉桂0.5
鬱金2
麥冬1.5
---------------
20150105
丹皮 0.5
柴胡 1.5
合歡皮1
黃耆 0.5
父子 0.5
砂仁 1
大黃 0.2
黃連 0.5
小茴香0.5
半夏 0.5
淫羊 2
防風 1
獨活 1
桂枝 0.5
浮小麥0.5
鬱金 1
=============
2014篇
2014-1-04六
烏梅0.5
當歸1.5
龜粄1.5
牡蠣1
桂枝0.5
烏藥1.5
鱉甲1
薤(xie4)白0.5
麥冬1
淫羊1
阿膠0.5
吳茱萸1.5
升麻2.5
------
0111六
當 1.5
五 0.5
白芍 1
龜 1
牡 1.5
桂 0.5
烏藥 1
鱉 1
麥 1
淫 1
阿 0.5
菟絲 0.5
吳茱 0.5
黨蔘 2
------
014 1/18
牡蠣6
烏藥6
鱉甲9
竹筎 3
白芍9
阿膠3
柴胡6
生地3
淫洋˙12
桂枝3
當歸9
麥冬3
黨蔘12
6D
---------
01401/20
牡蠣
荊芥
烏藥
鱉甲
石膏
竹茹
白芍
阿膠
柴胡
生地
淫羊
當歸
知母
麥冬
黨蔘
ˇ3D
2014 0927六(月略這時沉重)
荊芥1
防風3
升麻1.5
淫羊2
熟地2
桂枝1.2
知母1.5
葛根1.5
威靈仙1.5
計 15.2(恩 很明顯的傷寒藥)
2014 1004六
生地2.5
烏藥1.5
知母2
乾薑0.5
細辛0.5
淫羊1
龜粄1
遠志1
鱉甲1
桂枝1.5
百合 1.5
鬱金2
計 16
20141020一
生地1
知母1.5
合歡1.5
吳茱萸1
乾薑0.5
肉桂0.5
淫羊0.5
龜粄1
僵蠶2
連翹2
桂枝0.5
百合1
鬱金1.5
20141110一
生地1
玉竹1.5
合歡0.5
吳茱萸0.5
乾薑0.5
黃連0.6
小茴香0.5
肉桂0.5
半夏0.8
淫羊0.5
龜粄1
僵蠶2
地骨皮3
桂枝0.5
鬱金1.5
計 14.9 咳嗽
1117一
生地1
合歡0.5
砂仁3
大黃0.3
黃連0.5
小茴香0.5
半夏0.5
淫羊藿0.5
枳實0.5
龜板1
桂枝0.5
鬱金1.5
計 10.3
1208一
丹皮2
合歡1
黃耆2
荷葉2
砂仁1.5
大黃0.2
黃連0.5
小茴香1.2
半夏0.5
淫羊藿0.5
枳實0.5
龜板0.5
桂枝0.5
鬱金1.2
計 14.1
20131026 19 12
====================
2013篇
927
黨蔘2
牡蠣1.5
吳茱萸0.8
龜粄1.5
五味子2
龍骨1.5
鱉甲1.5
麥冬2
山楂0.5
肉桂0.2
阿膠1.5
1012
黨蔘
敗醬草
昆布
澤蘭
1031005
黨蔘 1
敗醬草1
昆布 1.5
澤蘭 1.5
蒲公英1.2
牡蠣 1
吳茱萸0.8
龜粄 1
五味子1
龍骨 1
鱉甲1.2
麥冬1
山楂0.5
肉桂0.2
阿膠 1??
----------
12
1
1
2
0.5
1.2
1.2
1.2
1.2
1
0.5
2.5
0.5
0.2
0.5
--------
20131030
山茱萸1
菊花1
澤蘭0.5
龜板1
牡蠣1.2
生地1.5
沙苑子1.5
桂枝0.5
鱉甲1.5
薤白0.5
麥冬0.5
黨蔘1
肉桂0.5
阿膠0.5
殭蠶2
------------
20131102六
昆布 0.5
山茱 0.5
澤蘭 1
龜板 1.2
蒲公 0.5
槐花 0.5
生地 1
骨碎補 0.5
沙苑 1.2
吳茱 0.5
五味 0.5
鱉甲 1.5
麥冬 0.5
肉桂 0.2
阿膠 1 ??
秦九 1??
獨活 1.2??
---------
20131109六
昆布 0.5
山茱 0.5
澤蘭 0.5
龜板 1
蒲公 0.5
生地 1
骨碎補 0.5
沙苑 0.5
吳茱 0.5
鱉甲 1.2
桂枝 1.2
麥冬 0.5
肉桂 0.2
阿膠 0.5
荊芥 2
柴胡 1.5???
--------------------
20131116六
山茱 0.5
澤蘭 0.5
龜板 1.2
牡蠣 1.5
生地 1.5
沙苑 0.5
鱉甲 1.2
麥冬 1.5
肉桂 0.2
阿膠 0.5
柴胡 1.5
防風 2.5
20131123六
山茱萸1
澤蘭 0.5
龜板 1.5
牡蠣 1.2
生地 1.5
沙苑 2
桂枝 1
鱉甲 1
薤白 0.5
麥冬 1
黨蔘 1
肉桂 0.5
阿膠 0.5
柴胡 0.5
--------------
20131130六
山茱 1
菊花 1
澤蘭 0.5
龜板 1
牡蠣 1.2
生地 1.5
沙苑
桂枝
鱉甲
薤白
麥冬
黨蔘
肉桂
阿膠
殭蠶
----------
20131214六
山茱 0.5
龜板 1
牡蠣 1.5
生地 1.2
沙苑 1.2
桂枝 0.5
鱉甲 1.5
薤白 0.5
麥冬 1
黨蔘 1
肉桂 0.5
阿膠 1
吳茱 2
-------------
---------------
20131221六
山茱萸0.5
龜 1.5
牡蠣 1.5
生地 1
沙苑子2
桂枝0.5
鱉甲 2
薤白 0.5
麥冬 1
黨蔘 0.5
淫羊 0.5
肉桂 0.5
阿膠 0.5
吳茱 2
五味子0.5
1228六
山茱萸0.5
龜粄1.5
牡蠣1.2
生地1
沙苑子1.2
桂枝0.5
鱉甲1.5
薤白0.5
麥冬1.2
淫羊0.5
阿膠0.5
吳茱萸1
菊花2
蟬蛻1.5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血府逐瘀湯之類方劑自我分析
血府逐瘀湯 | 來源 | 醫林改錯 |
---|
方劑學 | 醫方集解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當歸9克 生地黃9克 桃仁12克 紅花6克 枳殼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5克 川芎5克 牛膝9克
當9 五板歸經 乾
第9
陶12 心肝肺大
洪6 心肝
只6
赤6 乾
柴3 乾
乾3 脾
節5 肺 3-10
穿5 甘心
牛9 乾 甚
膈下逐瘀湯 | 來源 | 醫林改錯 |
---|
方劑學 | 醫方集解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五靈脂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5克 紅花9克 枳殼5克
【功效】
剛剛讀到falo曾說可以學習方劑的配伍 及了解古醫者配伍藥物的思緒(防風通聖散〞為解表攻下,表裡雙解類型的總代表,由此便可以推知內外證皆急迫的時候,藥隊該如何去配伍)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病機篇
五臟虛證外候鄧鐵濤中醫診斷學)
廢墟
心虛
心悸 失眠
脾虛
乾需
腎虛
虛證藥王脈學藥物清單
三十字病機
熱病機 數脈 3滑脈
在經絡 在內障 風 韓 熱 積 結 燥 談 瘀 毒 氣 寫 因 楊
廢墟
心虛
心悸 失眠
脾虛
乾需
腎虛
虛證藥王脈學藥物清單
三十字病機
熱病機 數脈 3滑脈
在經絡 在內障 風 韓 熱 積 結 燥 談 瘀 毒 氣 寫 因 楊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練脈日記
今天我想練的是虛脈 摸個棉花先 希望能有耐心摸到二十點1014
1018 20點半了 該去摸棉花了睡覺了 話說今天都還沒詳細摸自己的脈過
這篇文的標題是練脈日記 所以我想我得每幾天來畫個不精確又粗淺的脈圖 把未鎖定在脾系脈
希望習脈三月後能有小成 該不會就僅掌握虛脈而已 哀 老實說我摸棉花不太專心 就是睡前稍微摸一下罷了 既想摸棉花 又想摸自己
我在想 是不是該買個秤 這樣藥秤藥物也比較好使用
今天買了大黃 半夏等飲片
1018 20點半了 該去摸棉花了睡覺了 話說今天都還沒詳細摸自己的脈過
這篇文的標題是練脈日記 所以我想我得每幾天來畫個不精確又粗淺的脈圖 把未鎖定在脾系脈
希望習脈三月後能有小成 該不會就僅掌握虛脈而已 哀 老實說我摸棉花不太專心 就是睡前稍微摸一下罷了 既想摸棉花 又想摸自己
我在想 是不是該買個秤 這樣藥秤藥物也比較好使用
今天買了大黃 半夏等飲片
補虛藥的其他兼夾攻校
補氣藥類(常與消食藥)
黨蔘 兼補血
黃耆 兼固表止汗 斂瘡生肌
白扁豆
紅景天
沙棘
絞股藍
陽
仙茅 強筋骨
巴戟天
淫羊藿 強筋骨 曲風濕(陰虛火旺不宜)肝腎
所陽
杜仲 肝腎
菟絲子 固精縮尿
益智仁
補血
當歸
熟地
阿膠 止血
白芍
何首烏
補陰
玉竹 費味
石斛 味 腎
百合
天冬
麥冬
黃精
旱
蓮
女貞子
歸類為其他大剛 但有補藥功能
葛根 生津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黨蔘 兼補血
黃耆 兼固表止汗 斂瘡生肌
白扁豆
紅景天
沙棘
絞股藍
陽
仙茅 強筋骨
巴戟天
淫羊藿 強筋骨 曲風濕(陰虛火旺不宜)肝腎
所陽
杜仲 肝腎
菟絲子 固精縮尿
益智仁
補血
當歸
熟地
阿膠 止血
白芍
何首烏
補陰
玉竹 費味
石斛 味 腎
百合
天冬
麥冬
黃精
旱
蓮
女貞子
歸類為其他大剛 但有補藥功能
葛根 生津
重要醫訣醫理醫論補述 1:
治外感時,脈陷下雖無表症,病反而重;脈調出而有表症,病反而輕。
作者:陳建元
這是治療外感疾病時要知道的醫理,不能單憑表症的表現來判定,而要脈、問、外候(外證)三者互相對照,才不會被表面的現象所矇騙。
治療外感的時候,要注意他的脈(尤其是肺脈),雖然外感時脈會浮起(特殊情況下也會沉下,在此先不討論),但這浮起也有程度上的區別,比較沒有浮那麼起來的時候,這時咳嗽噴嚏等表症往往不明顯,等到藥下對了,脈反而會浮得比較起來,這時咳嗽噴嚏等表症反而會更明顯而表現出來,所以說脈陷下雖無表症,病反而重;脈調出而有表症,病反而輕。
脈較沒有浮那麼起來的時候,病人表症會較不明顯,但其實是病人元氣不足,無力抗邪外出,所以表現不出來,但因為外感內鬱,若問病人,心胸頭部等處,自會有一股煩悶不知如何形容的不舒服感(難怪我14年約莫七 八月時 有一陣子覺得胸特不舒服),其實比有表症時更不舒服,等到藥下對了,脈向外調出,表症出來了,人反而舒服。這個地方脈、問、證(症)三者要互相對照,不能單憑外症下判斷,有表症就判斷病重,無表症就判斷病輕,剛好判斷錯誤。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內科學二
藥王脈學病脈證(重新排列自藥王脈學)
滑澀虛
心 左寸虛:為多汗、為怔忡、為胸悶、為短氣、為頭暈。
心 左寸虛:為多汗、為怔忡、為胸悶、為短氣、為頭暈。
左寸滑:為心熱心驚、為口乾舌燥、為頭暈頭脹頭痛、為痰火擾心、為胸悶、為煩躁、為不寐、為舌強麻木、平和而滑有孕。
左寸澀:浮澀無力為多汗、為怔忡、為胸悶、為短氣、為頭暈。沉澀為心系或血管有瘀、腫瘤包塊、心痛梗塞。
以上可歸類為心系脈特徵
肺
肺
右寸澀:浮澀為肺燥、為燥咳、為燥喘、沉澀為肺中有瘀、為肺系有瘀、腫瘤包塊。
肺滑 為風痰、為肺熱、為吐。
右寸虛:為說話乏力、為氣短、為喘、為容易感冒、為多汗、為傷暑
腎陽
肝
熱
熱
右寸數:為口渴、為口乾舌燥、為多汗、為喘急、為短氣。
右關數:為口臭、為嘴破、為消渴、為吐酸、為消化不良。
右尺數:為腹瀉、為便秘、為腎火旺、為早瀉。
左寸數:為失眠、為頭痛、為口渴、為口乾舌燥、為心悸怔忡。
左關數:為肝火、為早泄、為頭痛、為頭暈、為胯下癢。
左尺數:為小便赤痛、為女子帶濁、為崩漏
心
肝脾肺腎
肝脾肺腎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心法五
丹溪心法 卷五
朱震亨、戴思恭
青皮 栝蔞 橘葉 連翹 桃仁 皂角刺 甘草節 (破多加參、 )
上以水煎。入酒服。
乳癰奶勞腫
石膏( ) 樺皮(燒) 栝蔞子 甘草節 青皮
上以水煎服。
治乳有核
南星 貝母 甘草節 栝蔞(各一兩) 連翹(半兩)
上以水煎。入酒服。
又方
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青皮 連翹 栝蔞 白芍 甘草節
乳岩小破,加柴胡、川芎。上以水煎,入酒服。
乳硬痛
沒藥(一錢) 甘草(三錢) 當歸(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入酒少許,熱飲。 吹奶。
金銀花 大蕎麥 紫葛藤(等分)
上以醋煎。洗患處立消。如無下二物,只金銀花亦可。 乳栗破 少有破,必大補。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川芎 連翹 白芍 甘草節
上以水煎服。
附骨癰
熱在血分之極細,初覺,先以青皮、甘草節。後破當養血。初腿腫,以人參、黃連、茯苓各二錢,栝蔞子四十八粒,作二帖,入竹瀝,熱飲之。 治環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疽。
以蒼朮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月加桂枝,夏月加條子芩,體虛者加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煎。入薑汁帶辣,食前飲之。病深者恐朮、柏、桂枝十數帖,發不動,加少麻黃,二三帖又不動,恐癰將成矣。急掘地坑,以火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重蒸,腠理開,氣血暢而愈。
鐵圍散 治癰疽腫毒。
乳香 沒藥(半兩) 大黃 黃柏 黃連 南星 半夏 防風 皂角刺 木鱉子 栝蔞 甘草節 草烏 阿膠
上為末,醋調成膏。砂石器內火熬黑色,鵝翎敷之。 圍藥 諸般癰疽,敷上消散。
乳香 沒藥 大黃 連翹 黃芩 黃連 黃柏 南星 半夏 防風 羌活 栝蔞 阿膠
上研為細末,好醋煎黑色成膏。寒者熱用,熱者寒用。
圍藥鐵井欄
貝母 南星(各七錢) 連翹 五倍子 經霜芙蓉葉(各一兩)
上碾為細末。用水調敷四向腫處,止留中間一竅出毒氣。
隔皮取膿法
驢蹄(細切,一兩) 蕎麥面(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
騎馬癰用大粉草帶節四兩,長流水一碗,以甘草淬焙水盡為末,入皂角炭少許,作四服,湯調頓服效。
又方
甘草節、白芷、黃連,破者龍骨、枯礬、赤石脂並用。
敷疽癤方
草烏 黃連 紫荊皮 白芷 大黃 芙蓉皮 朴硝 糯米(各等分)
上為末,蜜水調敷。如瘡盛,以蜜調雄黃末,圍定瘡穴,大小前後敷前藥末。 一人肛門生癤,久不收口,有針竅三孔,勞力則有膿。
黃 條芩 連翹 秦艽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 取朽骨,久疽及痔漏者有之。
取烏骨雞脛骨,以上等雌黃實之,鹽泥固濟,火通紅,取出地上,出火毒,去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大。以紙捻送入孔中竅內,更用膏藥貼之。
便毒
山梔子 大黃 乳香 沒藥 當歸(五分) 栝蔞仁(三錢) 代赭石(一錢)
上作一服煎。
又方
木鱉子 大黃 栝蔞 桃仁 草龍膽
上 咀。濃煎,露星月一宿,清早溫服,立愈。
又方,白僵蠶、槐花為末,酒調服,一方加酒大黃。
附方
消毒飲 治便毒初發,三四日可消。
皂角刺 金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甘草節 栝蔞仁(等分)
上 咀。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仍頻提掣頂中發
《機要》內托複煎散 癰疽托裡健胃。
地骨皮 黃芩 茯苓 白芍 人參 黃耆 白朮 桂 甘草 防己 當歸(各一兩) 防風
上 咀。先以蒼朮一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
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取清汁,分三四次,終日飲之。又煎蒼朮渣渣,依前又煎前十二味渣,分飲之。
內疏黃連湯 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黃芩 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兩) 連翹(二兩)
大黃(二兩半)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煎。
治一切疔瘡,用紫梗菊花根莖葉皆可,研碎取汁,滴口中飲之。瘰癧,血氣痰熱,以牡過為末,玄參搗膏為丸,桑椹黑熟者搗汁熬膏,湯調服。紅者晒乾為末,湯調服。師云︰大田螺連肉燒灰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濕則乾敷,乾則油調敷。夏枯草,大能散結氣, 而有
入方
治瘰癧。
海藻(洗去砂土晒乾)昆布(揉去土同上二味先研為末)何首烏(木臼搗為末)皂角刺 (炒令黃色)公蛇蛻(樹上或牆上是雄,用一條。平地上者是雌)
上五味為細末,和勻一處。豬項下刀口肉燒熟,蘸前藥末吃。食後倒患處眠一伏時。每核灸七壯,口中覺煙起為度,膿盡即安。初生起時灸曲池,男左女右。
附方
《寶鑒》保生挺子 治疔瘡、背疽、瘰癧,一切惡瘡。
金腳信 雄黃 砂(各二錢) 麝(一錢) 輕粉(半大匣半大 )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上為極細末。用黃蠟五錢溶開,將藥和成挺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子,次用神聖膏貼。後服托裡散,若瘡氣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神聖膏 治一切惡瘡。
當歸 本(各半兩) 沒藥(二錢) 黃丹 黃蠟(各二兩) 乳香(二錢) 琥珀(二錢半)膽礬 粉霜(各一錢) 白膠香(二兩) 清油(二斤) 木鱉子(五十個,去皮) 巴豆(十五個,去殼) 槐枝 柳枝(各一百二十條)
上作一處,先將槐枝、柳枝下油內熬焦,取出不用。後下餘藥,熬至焦黑,亦漉出不用,將油澄清,下黃丹再熬成膏,用緋帛攤之,立效。
《千金》托裡散 治疔瘡發背,一切惡腫。
官桂 人參 甘草 川芎 白芷 芍藥(各一兩) 木香 沒藥(各三錢) 乳香(二錢) 當歸(半兩) 連翹(一兩二錢)黃耆(一兩半) 防風 桔梗 濃朴(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三二沸,和渣
破棺丹 治瘡腫,一切風熱。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茶清溫酒任化下。童便半盞研化服,亦得。
太乙膏 治 子瘡神效。
腦子(一錢,研) 輕粉 乳香(各二錢研) 麝香(三錢,研) 沒藥(四錢,研) 黃丹(五兩)
上用清油一斤,先下黃丹熬,用柳枝攪。又用憨兒蔥七枝,先下一枝熬焦,再下一枝,
蔥盡為度。下火不住手攪,覷冷熱得所,入腦子等藥攪勻,瓷器盛之,用時旋攤。
克效散 治 子瘡。
官桂 砂(各半錢) 赤小豆 粳米(各四十九粒) 斑蝥(四十九個,不去翅足)
上五味,研為末。初服一字,次服二字,次服三字,次服四字,煎商陸根湯送下,空心服,小便淋瀝為效。如惡心嘔吐黃水,無妨。瘰癧日日自消矣。
玉燭散 治瘰癧,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進一服,七八日取效。方見婦人類。
東垣升陽調經湯
治瘰癧繞頸,或至頰車,此皆出足陽明胃經中來。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經中
升麻(八錢) 葛根 草龍膽(酒製) 酒芩 莪朮(酒洗,炒) 三棱(酒炒) 甘草(炙) 黃連(酒洗) 洗,炒,一兩)
上另秤一半作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百餘丸。一半作 。
咀,每服五錢。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七八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足高去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咽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藥。服畢,其臥如常。
又方 白膠香三錢,龍骨一錢。
金瘡狗咬。
五月五日午時,用陳鍛石一斤,搗為末,韭一斤,搗汁,和成餅,陰乾為細末。敷之。
治陽証腫毒並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筒一段,割去青,兩頭留節,節上開一竅,入粉草在內。滿後,用油灰塞孔竅,從立冬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立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多最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敷金瘡。乾者水調。
火燒
桐油(二錢) 水(二錢)
上二件,以桃柳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少水溶。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
湯澆 以淋了茅三次灰渣敷患處。
湯火瘡 臘月豬膽,塗黃柏,炙乾為末,傅之。
瘡
乳香 沒藥 水銀 當歸(各半兩) 川芎 貝母 黃丹(二錢半)真麻油(五兩)
上 咀。除黃丹、水銀外,先將餘藥用香油熬黑色,去渣
又方
龍骨(生用) 血竭 赤石脂(共一兩) 頭髮(如指大) 黃蠟(一兩) 白膠香 香油(不拘多少上件,先以香油煎頭髮三五沸,去髮,入黃蠟、白膠香,卻入龍骨、血竭、赤石脂攪勻,安在水盤內。候冷取起,以瓷器盛之。每遇一瘡,捻作薄片,貼瘡口,以竹箬貼在外。三日後翻過再貼。仍服活血藥。
又方
用砂糖水煎冬青葉三五沸,撈起,石壓平,將葉貼瘡上,日換二次。
又方
以頭垢燒灰,和棗肉,搗作膏。先以蔥椒葉煎湯洗淨,用輕粉摻上,卻以前膏,雨傘紙攤貼之。
又方
地骨皮(一兩) 白蠟(半兩) 甘草節(半兩)
上以香油入地骨皮、甘草節,文武火熬熟,去渣,入黃丹一兩半,緊火熬黑提起,白紙攤貼之,次用冬青葉醋煎過,以藥貼之。
杖瘡疼
黃柏、生地黃、紫荊皮,皆要藥。熱血作痛,涼血、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生地黃、黃柏為末,童便調敷,或加韭汁。不破者,以韭菜蔥頭舂碎炒熱貼。冷則易。膏藥,紫荊皮、乳香、沒藥、生地黃、黃柏、大黃之類。
又方
用大黃、黃柏為末,生地黃汁調敷,乾即再敷。
又方
野生苧麻根,嫩者不拘多少,洗淨,同鹽擂,敷瘡上,神效。傷重多用鹽。
癬瘡
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浮萍、皂角刺。又紫蘇、樟樹、蒼耳、浮萍煎湯洗。
又方
浮萍(一兩) 蒼耳 蒼朮(二兩) 苦參(一兩半) 黃芩(半兩) 香附(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蘆薈 大黃 輕粉 雄黃 蛇床子 槿樹皮 檳榔
上為末。先刮癬,用米醋調藥末塗之。
又方
蘆薈(研,三錢) 江子(去殼,十四粒) 蓖麻子(去殼,十四粒) 斑蝥(七個,去翅、足) 白蠟
上以香油二兩,熬江子、蓖麻、斑蝥三藥,以黑為度。去藥,入蠟並蘆薈末在內,用瓷罐盛貯。微微刮癬令破,以油塗上。過夜略腫,即愈。
下疳瘡
蛤粉 蠟茶 苦參 密陀僧
上為末。河水洗淨,臘豬油調敷。兼治 瘡。
又方
米泔水洗瘡淨。用頭髮,以鹽水洗淨,去油,再用清湯洗,晒乾燒灰,敷瘡上,即時生
附方
冰霜散 治火燒燎損傷,油熱澆傷,皮爛肉大痛。
寒水石(生) 牡蠣( ) 明朴硝 青黛(各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新水調或油調,濕則乾貼痛處,立止如神。
聖粉散 治下注疳瘡,蝕臭腐爛,疼痛不可忍者。
黃柏(蜜炙) 密陀僧 黃丹 高末茶 乳香(各三錢) 輕粉(一錢半) 麝(少許)
上為末。用蔥湯洗瘡後次貼此藥。兼治小兒疳瘡。
下疳瘡洗藥
黃連 黃柏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朴硝 荊芥
上等分,水煎,入錢五十文,烏梅五個,鹽一匙,同煎,溫洗,日五七次。
用下藥敷︰
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螵蛸 麝(各等分兩)
上為極細末。洗後,至夜敷上。
期而來者,血熱也,四物加黃連。過期,紫黑有塊,亦血熱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黃連;過期,
淡
皮、
之
玄胡
物
、玄
多
服之,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亦用前丸,藥中更加黃連、白朮丸服。血枯經 閉者
如用,以薑汁炒。肥胖飲食過度之人,而經水不調者,乃是濕痰,宜蒼朮、半夏、滑石、茯苓、白朮、香附、川芎、當歸。臨經來時肚痛者,四物湯加陳皮、玄胡索、牡丹、甘草。痛 甚者,豆淋酒;痛緩者,童便煮莎,入炒條芩末為丸。經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補丸加莎根、龜板、金毛狗脊。陰虛,經脈久不通,小便澀,身體疼痛,以四物加蒼朮、牛膝、陳皮、 生甘草。又用蒼莎丸加蒼耳、酒芍藥為丸,就煎前藥吞下。
入方
治經水過多。
黃芩(炒) 白芍(炒) 龜板(炙,各一兩) 黃柏(炒,三錢) 椿樹根皮(七錢半)香附子(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溫酒或白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積痰傷經不行,夜則妄語。
栝蔞子(一兩) 黃連(半兩) 吳茱萸(十粒) 桃仁(五十個) 紅曲(二錢) 砂仁(三兩)
上為末,生薑汁化炊餅為丸桐子大。服百丸,空心。
又方 治一切瘀血為痛。
香附(四兩,醋煮) 瓦楞子(,二兩,醋煮一晝夜) 桃仁(二兩) 牡丹皮 大黃(熟蒸) 當歸(各一兩) 川芎 紅花(各半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五十丸。
附方
四物湯 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痛。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等分)
上以水煎服。加減於後︰
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煩疼,漸瘦,生潮熱,脈微數,本方去地黃、芎,加澤蘭葉三倍,甘草半分;經候過多,本方去熟地黃,加生地黃,或只加黃芩、白朮;經行身熱,脈數, 頭昏,本方加柴胡、芩;經行微少,或脹或疼,四肢疼痛,加延胡、沒藥、白芷與本方等,淡醋湯調下末子。經候不調,心腹 痛,只用芎、歸二味,名君臣散。氣沖經脈,故月事頻 並,臍下多痛,加芍藥;經欲行,臍腹絞痛,加玄胡、檳榔、苦楝,炒木香減半;經水澀少,加葵花、紅花;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先宜 服小柴胡湯,後以四物和之;經候過而作痛,血氣俱虛也,宜本方對四君子湯服之。 治經事過期不行。
玄胡索(一錢) 香附 枳殼(各半錢)
上為末,杜牛膝搗汁半鐘,空心調服。
交加地黃丸 治經水不調,血塊氣痞,肚腹疼痛。
生地黃(一斤) 老生薑(一斤) 玄胡索 當歸 川芎 白芍(二兩) 沒藥 木香(各一兩) 桃仁
(去皮尖) 人參(各一兩半)香附子(半斤)
上先將地黃、生薑各搗汁,以薑汁浸地黃渣,地黃汁浸渣,皆以汁盡為度,次將餘藥為末,共作一處,
日乾,同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薑湯下。
當歸散 治經脈不通。
當歸 穿山甲(灰炒) 蒲黃(各半兩,炒) 辰砂(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酒調服二錢。
琥珀散 治月水不通,心膈迷悶,腹臟撮痛。
台烏(二兩) 當歸 莪朮(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溫酒調二錢,以食壓之。產後諸疾,炒薑酒調下。
通經丸 治婦人室女,經候不通,臍腹疼痛,或成血瘕。
川椒(炒) 莪朮 干漆(炒煙盡) 當歸 青皮 乾薑 大黃(煨) 桃仁(去皮尖,炒) 川烏(炮) 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將一半用米醋熬成膏子,和餘藥成劑,臼中杵之,丸如桐子,陰乾。每服三五 十丸,醋湯下。嚴氏方無川烏,有紅花。
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血臟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行,時作痛腰胯重疼,小腹堅硬,及室女經水不行。
紅花 當歸尾 紫葳(即凌霄花) 牛膝 甘草(炙) 蘇木(各三兩) 白芷 桂心(一兩半) 赤芍(九兩) 劉寄奴(五兩)
上為末。空心熱酒調三錢服。一名凌霄花散。
導痰湯 見痰類。
三補丸 見諸虛類。
蒼莎丸 見咳嗽類。
越鞠丸 見六鬱類。
一方,用生狗頭骨燒灰存性,或酒調服,或入藥服。一方,五靈脂 半生半炒為末酒調服。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菜汁服效。夫婦人崩中者 由臟腑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 。若氣血調適,經下依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衝任之氣虛,不能約製其經血,故忽然而下 ,謂之崩中暴下。治宜當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 ,經自止矣。
附方
小薊湯 治崩中不止。
小薊莖葉(研取汁,一盞) 生地黃汁(一盞) 白朮(半兩)
上三件,入水一盞煎,溫服。
荊芥散 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用荊芥穗,於燈盞多著燈心,好麻油點燈,就上燒荊芥焦色。
上為末。每服三錢,童便調下。
又方
芥葉(如雞子大) 阿膠(半兩) 乾薑(一錢)
上為粗末。用水五盞,先煮艾薑,後入膠烊消,分作二服,空心。
如聖散 治婦人血出崩。
棕櫚灰 烏梅(各一兩) 乾薑(一兩五分,並燒灰存性)
上為末。每服二錢,烏梅酒調下,空心。
涼血地黃湯 治婦人血崩,是腎水月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黃芩 荊芥 蔓荊子(各一分) 黃柏 知母 本 細辛 川芎(各二分) 黃連 羌活 柴 胡升麻 防風(各三分) 生地黃 當歸(各五分) 甘草(一錢) 紅花(炒,少許)
上作一服,水煎,空心稍熱服。
;滯者,加葵花(葵花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性燥者,加黃連;痰氣帶下者,蒼朮、香附、滑石、蛤粉、半夏、茯苓丸服。寒月少加乾薑,臨機應變。必須斷濃味。
入方
良薑 芍藥 黃柏(二錢,各炒成灰) 椿樹根皮(一兩半)
上為末,粥丸。每服四五十丸,空心。
又方 一婦人白帶兼風痛。
半夏 茯苓 川芎 陳皮 甘草 蒼朮 黃柏(酒炒) 南星 牛膝(酒洗)
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南星 蒼朮 柏皮(炒) 滑石 半夏 川芎 辛夷 牡蠣粉(炒) 酒芩
上 咀。水煎,去渣
又方 治白帶。
龜板(炙) 枳子(各二兩) 黃柏(炒,一兩) 白芍藥(七錢半) 香附(半兩) 乾薑(炒,二錢半
山茱萸 苦參 椿根皮(各半兩) 貝母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赤白帶下,或時腹痛。
龜板(酒炙,二兩) 黃柏(炒,一兩) 乾薑(炒,二錢) 枳子(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日服二次。
又方 治婦人有孕,白帶。
蒼朮(三錢) 白芷(二錢) 黃連(炒,二錢) 黃芩(炒,三錢) 黃柏(炒,一錢半) 白芍(二錢半)
椿根皮(炒,一錢半) 山茱萸(二錢半)
上為末,糊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治結痰白帶 先以小胃丹,半飢半飽,津液下數丸。候鬱積開,卻宜服補藥。
白朮(二兩) 黃芩(半兩) 紅白葵花(二錢半) 白芍(七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空心煎四物湯下,三五十丸。
固腸丸 治濕氣下利,大便血,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用此以燥其濕,亦不可單用,須看病作湯使。
椿根白皮(性涼而燥須炒用)
上為末,酒糊丸服。
又方
椿根皮(四兩) 滑石(二兩)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一百丸。
又方 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
黃連(炒) 扁柏(酒蒸) 黃柏(炒,各半兩) 香附(醋炒) 白芍 白朮(各一兩) 椿根皮(炒,三兩) 白芷(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又方 治赤白帶,因濕勝而下者。
蒼朮(鹽炒) 白芍 滑石(炒,各一兩) 枳殼(炒) 甘草(各三錢) 椿根皮(炒,二兩) 乾薑(炮,二錢) 地榆(半兩)
上為末,粥丸。空心米飲下一百丸。
〔附錄〕赤白帶者,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憊,感非一端。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海將枯,津液複亡,枯乾不能滋養筋骨。執劑之法,須以本部行經藥為引用,為使。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滋益津液,以大卒熱之氣味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以寒苦之藥,泄其肺而救上熱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為佐,而益元氣。此治之大法也。
附方
戴人玉燭散 治經候不通,腹脹或痛。
當歸 芍藥 川芎 熟地黃 芒硝 大黃 甘草
上 咀。生薑三片,煎服。
十棗湯 見脅痛類。
神佑丸 見中濕類。
入方 固胎。
地黃(半錢) 歸身 人參 白芍(各二錢) 白朮(一錢半) 川芎(五分) 陳皮(一錢) 黃芩(半錢) 甘草(三分) 黃連(少許) 黃柏(少許) 桑上羊兒藤(七葉圓者) 一本無芩
上 咀。每二錢,入糯米二十四粒,煎服。血虛不安 者,用阿膠;痛者,用砂仁止痛,安胎行氣故也。
束胎丸 第八個月可服。
炒黃芩(夏一兩,春秋七錢半,冬半兩) 白朮(一兩,不見火) 茯苓(七錢半,不見火) 陳皮(三兩,忌火)
上為末,粥丸服。
達生散 又名束胎散。
大腹皮(三錢) 人參 陳皮(各半錢) 白朮 芍藥(各一錢) 紫蘇(莖葉,半錢) 甘草(炙,二錢) 歸身尾(一錢)
上作一服,入青蔥五葉,黃楊腦七個,此即黃楊樹葉梢兒也。或加枳殼、砂仁,以水煎,食後服。於八九個月,服十數帖,甚得力。夏月加黃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別証 ,以意消息於後。
氣虛,加參、朮;氣實,倍香附、陳皮;血虛,倍當歸,加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 加黃連;有熱,加黃芩;濕痰,加滑石、半夏;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飢,倍黃楊腦;有痰 ,加半夏;腹痛,加木香、桂。
又方 第九個月服。
黃芩(一兩,酒炒,不宜涼藥,怯弱者減半) 白朮(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滑石(七錢半, 臨月十日前小便多者減此一昧)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熱湯下。多則恐損元氣,氣實人宜服。
又方 安胎
白朮 黃芩 炒曲
上為末,粥丸服。一本云:用條芩一二兩為末,每一錢或半錢,濃煎白朮湯調下。每次 用白朮五七錢煎湯。
惡阻從痰治,多用二陳湯。
戴云:惡阻者,謂婦人有孕惡心,阻其飲食者是也。肥者有痰,瘦者有熱,須用二陳湯
入方
白朮(不拘多少)
上為末,水丸。隨所好,或湯或水下。
子腫,濕多。
戴云:子腫者,謂婦人手足或頭面通身浮腫者是也。
入方
山梔子(炒,用一合)
上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
《三因》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白朮(五兩) 茯苓(四兩) 當歸 芍藥(各三兩)
上細銼,以鯉魚一頭,修事如食法,煮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入魚汁一盞半,薑七片,陳皮少許,煎至七分,去渣
胎漏,氣虛、血虛、血熱,可服固孕之藥。
戴云:胎漏者,謂婦人有胎而血漏下者。
參朮飲 治妊娠轉胞。
四物湯加人參 白朮 半夏(製) 陳皮 甘草
上 咀。入生薑煎,空心服。
附方
治胎動不安,已有所見。
艾葉 阿膠 當歸 川芎(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熟,下膠令烊,溫服。
膠艾湯 損動胎,去血腹痛。
艾葉 阿膠
上二味,水煎服。
難產,氣血虛故也。此蓋九月十月之際,不謹守者有之,亦有氣血凝滯而不能轉運者。
臨月時,服野天麻熬膏,白湯調下,油、蜜、小便和極勻,治難產。
入方
砂仁 香附(醋煮) 枳殼 甘草
上為末。湯調,又以香油、蜜、小便和勻各半盞,調益母草末。
催生
白芷(灰) 百草霜 滑石
上為末。用芎歸煎湯調下,或薑汁服。
天麻丸 易產。
天麻(即益母草六月間連根采陰乾)
上為末,不拘多少,煉蜜丸如圓眼大。臨產時,溫酒或白湯化一丸,能除產後百病。
附方
催生如聖散
黃葵花(不以多少,焙乾)
上為末。熱湯調下二錢,神妙。或有漏血,胎臟乾澀,難產痛劇者,並進三服。良久,腹中氣寬胎滑,即時產下。如無花,只以蜀葵子爛研小半合,以酒調,尤妙。亦治打撲傷損。如胎死不下,煎紅花,溫酒調下。
經驗方︰用子四十九 或三十粒。歌曰︰黃金內子三十粒,細研酒調能備急,命若懸絲在須臾,即令眷屬不悲泣。
又方
蛇蛻(一條,全者) 蠶蛻紙(一張,一方無)
上入新瓮中,鹽泥固濟,燒存性為末。煎榆白皮調下一錢,三服,覺痛便產。
又方 治產難,兼治胞衣不下並死胎。
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成膏,塗腳心,胞衣即下,速洗去。不洗腸出,卻用此膏塗頂上
,腸自縮入,如神之妙。
又方
月兔頭(一枚,燒灰)
上為末。蔥白湯調二錢,立生。
又方 治難產三日不下。
伏龍肝細研。每服一錢,酒調服之。又或吞雞子黃三個,並少苦酒服之,立生。又或用 赤小豆二升,水九升,煮取一升汁,入炙了明黃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又用槐子十四
又方︰當歸為末,酒調方寸匕服。
胞衣不下
取皂屋黑塵,研為細末。酒調方寸匕。
產後大發熱,必用乾薑,輕者用茯苓,淡滲其熱,一應寒苦並發表之藥,皆不可用,產後發 熱惡寒,皆屬血虛。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腹滿 者 不是。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 二兩炒,研細末, 清湯調下,作四服 。有子者,用木通、通草、豬蹄煎服。凡產後有病,先固正氣。前條云:產後大熱,必用乾薑。或曰︰用薑者何也?曰︰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故以補陰藥大劑服 之。且乾薑能入肺和肺氣,入肝分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必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 然 之妙,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於此乎?產後脈洪數,產前脈細小澀弱,多死。懷孕者脈主 洪數,已產而洪數不改者,多主死。
入方 產後補虛。
人參 白朮(一錢)茯苓 歸身尾 陳皮 川芎(各半錢)甘草(炙,三分)
有熱,加黃芩一錢,生薑三片。
上以水煎服。
產後消血塊方
滑石(三錢) 沒藥(二錢) 血竭(二錢,如無以牡丹皮代之)
上為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末,神曲丸、白朮陳皮湯下。瓦楞子能消
又方
血竭 五靈脂
上為末。消產後血塊,極好。
又方 治產後泄瀉。
黃芩 白朮 川芎 茯苓 乾薑 滑石 陳皮 炒芍藥 甘草(炙)
上 咀。水煎服。
又方 治產後惡露不盡,小腹作痛。
五靈脂 香附(一方加蛤粉)
上為末,醋糊丸。甚者入桃仁,不去尖用。
獨行丸 治婦人產後血沖心動,及治男子血氣心腹痛,有孕者忌服。
五靈脂(去土,半炒半生)
上為末,水丸,彈子大。每一丸,或酒或薑湯化下。
參朮膏 治產後胞損成淋瀝証。
人參(二錢半) 白朮(二錢) 桃仁 陳皮(各一錢)黃耆(一錢半)茯苓(一錢) 甘草(炙,半錢 )
上 咀。水煎豬羊胞,後入藥,作一服。 〔附錄〕產後血暈者,皆由敗血流入肝經,眼見黑花,頭目旋暈,不能起坐,甚至昏悶不 省人事,謂之血暈。用酒調黑神散最佳,切不可作中風治之。凡血暈皆血乘虛逆上湊心,故 昏迷不省,氣閉欲絕是也。古法有云:產婦才分娩了,預燒秤錘,或江中黃石子,硬炭燒 令通赤,置器中,急於床前以醋沃之,得醋氣可除血暈。或以好醋久塗口鼻,乃置醋於傍,使聞器亦可。
附方
清魂散 治血迷血暈。
澤蘭葉 人參(各二錢半) 荊芥(一兩) 川芎(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用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
黑神散
黑豆(炒,半升) 熟地黃 當歸 肉桂 乾薑 甘草 白芍 蒲黃(各四兩) 生地黃(別本
上為末。每服二錢,童便酒各半調服。一名烏金散。
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濃,恣於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
,閉塞子
宮。宜行濕燥痰,用星、夏、蒼朮、台芎、防風、羌活、滑石,或導痰湯之類。若是怯瘦性 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乾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血降火,或 四物加香附、黃芩、柴胡,養血養陰等藥可宜。東垣有六味地黃丸,以補婦人之陰血不足 。無子,服之者能使胎孕。出《試效方》。
斷子法,用白面曲一升,無灰酒五升作糊,煮至二升半,濾去渣,分作三服。候經至前一日晚,次早五更,及天明,各吃一服,經即不(一無不字)行,終身無子矣。
小兒初生,未經食乳,急取甘草一寸,火上炙熟細切,置地上出火毒一時許,用水一小 盞, 熬至三分之一,去滓,用新綿蘸滴兒口中,令咽盡。須臾,吐痰及瘀血,方與乳食。年長知 膚無病。
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噤,手心伏熱,痰熱,咳嗽痰喘,此類証並用涌法吐之。重劑瓜 蒂散 ,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須蝦齏汁調服之。後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
間以桑樹上牛兒, 陰乾焙末調服,以平其氣。驚有二証,一者熱痰,主急驚,當吐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 驚 ,所以多死,當養脾。急驚只用降火、下痰、養血;慢驚者,先實脾土,後散風邪,只用 朱砂安神丸,更於血藥中求之。
小兒驀然無故大叫作發者,必死。是火大發則虛其氣故也。
入方
黑龍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
牛膽南星 青礞石(焰硝等分,各一兩) 天竺黃 青黛(各半兩) 蘆薈(二錢半) 辰砂(三錢 僵蠶(半錢) 蜈蚣(一錢半,燒存性)
上為末,甘草煎膏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二丸,急驚煎薑蜜薄荷湯下,慢驚煎桔梗白朮湯
治驚而有熱者
人參 茯苓 白芍(酒炒) 白朮
上 咀。薑煎。夏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
附方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 木香(三錢) 大黃(二兩,麵裹煨熟,為末) 白牽牛(一兩,一半炒一半生用) 黑
牽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
上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三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通聖散 見斑疹類。
朱砂安神丸 見驚悸類。
瓜蒂散 見疽類。
疳病,或肚大筋青。
胡黃連丸 治疳病腹大。
胡黃連(五分,去果子積) 阿魏(一錢半,醋浸去肉積) 曲神(二錢去食積) 麝香(四粒) 炒黃
連(二錢,去熱積)
上為末,豬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朮湯送下。又云:胡黃連丸十二粒,
五積丸 治小兒諸般疳積。
丑頭末(一兩) 黃連(半兩) 陳皮(一兩) 青皮(半兩) 山楂(半兩)
上炒焦黑色為末,每用巴豆霜半錢,前藥末半錢,宿蒸餅丸,麻子大。小兒二歲十丸, 五更薑湯下,至天明大便泄為度,溫粥補之。未利,再服三五丸。
烏犀丸
丑頭末(三兩) 青皮(三兩) 使君子肉(七錢半) 白蕪荑(一錢半) 鶴虱(五錢) 蘆薈(一錢,另研
燒紅醋淬) 苦楝根皮(半兩)
上炒令焦黑色為末,曲丸麻子大。每三五十丸,米飲送下,食前量小兒大小加減。
黃龍丸
三棱(三兩) 黑角莪朮(三兩) 青皮(一兩半) 山楂肉(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上用曲丸麻子大,日晒乾。食後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烏犀、黃龍間服,食前服烏犀
,食後服黃龍。
肥兒丸 治小兒疳積。
蘆薈(另研) 胡黃連(三錢) 炒曲(四錢) 黃連 白朮 山楂(炒,半兩) 蕪荑(炒,三錢)
上為末,蘆薈末和勻,豬膽汁丸粟米大。每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疳黃食積
白朮 黃連 苦參 山楂(等分)
上為末,曲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下十五丸。
食傷胃熱熏蒸
白朮(一兩) 半夏 黃連(半兩) 平胃散(二兩)
上用粥丸。食後白湯下二十丸。 〔附錄〕小兒疳病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
疳皆因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缺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延 及 歲月,五疳病成,甚者胸陷喘噦,乳食直瀉,腫滿下利,腹脅脹疼,皮發紫瘡,肌肉光紫, 與夫疳勞渴瀉,面槁色夭,骨露齒張,肚硬不食者,皆危篤矣。凡此等類,盧扁複生,難施其巧。
附方
集聖丸 治小兒疳通用。
蘆薈 五靈脂 好夜明砂(焙) 砂仁 陳皮 青皮 莪朮(煨) 木香 使君子(煨,各二 錢) 黃連 蝦蟆(日乾炙焦,各三分)
上為末,用雄豬膽二枚取汁和藥,入糕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送下。
大蘆薈丸 治諸疳。
蘆薈 蕪荑 木香 青黛 檳榔 黃連(炒,二錢半) 蟬殼(二十四枚) 黃連(半兩) 麝香(少
上為末,豬膽汁二枚取汁,浸糕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褐丸子 治疳腫脹。
蘿卜子(二兩,炒) 陳皮 青皮 檳榔 黑丑(半熟半生) 五靈脂 赤茯苓 莪朮(煨,各 半兩) 木香(一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煎紫蘇葉皮湯下。
子熱
炒芍藥 香附 滑石(一兩) 甘草(三錢) 黃連(二錢)
上作四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乳母服。
風痰
南星(一兩,切用白礬末半兩,水泡一指濃浸,晒乾研細入) 白附子(二兩)
上為末,飛白麵糊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薑蜜薄荷湯化下。
白附丸
牛膽星(一兩,須用黃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修合、風乾。隔一年用牛膽須入三四次者
)大陳半夏(半兩) 粉白南星(一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七日,去水晒乾) 枯白礬(二錢半)
上為末,宿蒸餅丸,如梧子大。用薑汁蜜湯送下。有熱,加薄荷葉。
紫金泥 治小兒哮喘不止,端午日修合。
黑椒(四十九粒,浸透去皮,研如泥次入) 人言(一錢) 鵝管石(一錢)
上為末,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一丸或二丸,量兒大小,空心冷茶清下。當日忌生 冷葷腥熱物。服藥病止後,更服白附丸三五帖。
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宜︰
白朮 陳皮 青皮 山楂 神曲 麥 砂仁 甘草
受寒痛者,加藿香、吳茱萸;有熱,加黃芩。
小兒腹脹
蘿卜子(蒸) 紫蘇梗 干葛 陳皮(等分) 甘草(減半)
食減者,加朮煎服。
小兒好吃粽,成腹脹疼。用白酒曲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又方
茯苓皮 陳皮 赤小豆 蘿卜子(炒) 木通(各半錢) 木香(二分) 甘草(些少)
上 咀。薑一片,煎服。
〔附錄〕小兒腹痛,多因邪正交爭,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作痛者,以面赤 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作痛者,以面色或白或青見之。冷甚而証變,則面色 黯黑 ,唇爪甲皆青矣。熱証,宜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証,指迷七氣湯;冷熱不調,以 桔梗枳殼東加青陳皮、木香、當歸。
小兒吐瀉黃膽
三棱 莪朮 青皮 陳皮 神曲(炒) 茯苓 麥 黃連 甘草 白朮
上為末,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夏月小兒吐瀉,用益元散,錢氏五補五瀉之藥俱可用。吐瀉腹痛吐乳,調脾,以平胃散 入熟蜜,加蘇合香丸,名萬安膏,用米湯化下。夏月熱病,六一散最妙。
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陳皮 甘草
上以水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又方 治小兒食積痢。
炒神曲 蒼朮 滑石 白芍 黃芩 白朮 甘草(炙) 陳皮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一方加茯苓。
小兒赤痢壯熱 用藍青搗汁,每服半盞,與之妙。 〔附錄〕凡小兒痢疾,亦作食積論。初得之時,宜用木香檳榔丸下之,後用白朮、白芍藥 、黃芩、甘草、滑石。如裡急後重,加木香、檳榔、枳殼。久不止者,用肉豆蔻、粟殼炒黃。
小兒赤斑、紅斑、瘡癢癮疹,並宜用防風通聖散為末調服。
小兒口糜
戴云:謂滿口生瘡者便是。
江茶 粉草
上為末。敷之。一方用黃丹。
又方
苦參 黃丹 五倍子 青黛
上等分為末。敷之。
又方
青黛 芒硝
上為末。敷口中。
又方
黃柏 細辛 青鹽
上等分為末。噙之,吐出涎,不過三日愈。亦治大人。
治毒口瘡,五倍子、黃丹、甘草、江茶、芒硝等分為末敷之。
龜胸
蒼朮 酒柏 酒芍藥 陳皮 防風 威靈仙 山楂 當歸 痢後加生地黃
小兒夜啼,此是邪熱乘心。
黃連(薑汁炒,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用竹葉一十片,煎服。又方,加人參二錢半,作二服,入薑一片,水煎。
又法 夜啼不止,潛取捕雞窠草一握,置小兒身下。
〔附錄〕夜啼,小兒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燥,寒盛作疼,所以夜啼 而不歇。
附方
鉤藤散 治小兒夜啼。
鉤藤 茯苓 茯神 川芎 當歸 木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又燈草燒灰塗敷乳上與之。
小兒脫肛
戴云:脫肛者,大腸脫下之說。
脫囊即外腎腫大
戴云:脫囊者,陰囊腫大墜下不收上之說。或云潰爛,陰丸脫出。
入方
木通 甘草 黃連(炒) 當歸 黃芩(炒)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脫肛,用東北方陳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又方 治脫囊。
紫蘇莖葉為末。乾敷。如爛,用香油調,鵝翎刷,又用青荷葉包上。
小兒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類。二者皆是熱病。
入方
百草霜 芒硝 滑石
上為末。酒調敷之。
重舌 用好膽礬研細敷之。
咯血
戴云:咯紅者,即唾內有血,非吐血與咳血。
入方
黑豆 甘草 陳皮
上煎服。
小兒尿血
甘草湯調益元散,加升麻煎服尤妙。
小兒吃泥,胃氣熱故也。
入方
軟石膏 黃芩 陳皮 茯苓 白朮 甘草
上用水煎服。
又方
膩粉一錢,砂糖和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一丸,瀉出土,立瘥。
小兒解顱,乃是母氣虛與熱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兒頭上骨未合而開者。
入方
四君子與四物,子母皆可服。有熱,加酒炒黃芩、連、生甘草,煎服。外用帛束緊,用白蘞末敷之。
小兒吐蛔蟲
以苦楝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
小兒冬月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
附方
錢氏白朮散
藿香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 人參(各一錢) 干葛(二錢)
上為末。每一錢至二錢,水煎服。
小兒口噤
治法用搐鼻方
鬱金 藜蘆 瓜蒂
上為末。水調搐之。
小兒禿頭
用白灰燒紅,淬長流水令熱洗之,內又服酒製通聖散,除大黃另用酒炒入,研為末,再用酒拌乾。
每服一錢,水煎頻服。外又用胡荽子、伏龍尾(即梁上灰塵)、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
又方
松樹濃皮(燒皮) 黃丹(水飛,一兩) 寒水石(一兩,細研) 白礬(枯) 黃連 大黃(各半兩 白膠香(熬飛傾石上,三兩) 輕粉(四,或云一分)
上為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先洗了瘡痂敷之,佳。
又方 治小兒癩頭,並身癩等証。
松皮(燒灰) 白膠香 枯礬 大黃 黃柏
上為末。用熟油調敷。
小兒頭瘡
臘豬油(半生半熟) 雄黃 水銀(等分)
上研和勻。洗淨敷瘡上。
又方
川芎 酒片芩 酒白芍 陳皮(半兩) 酒白朮 酒歸(一兩半) 酒天麻 蒼朮 蒼耳(七錢半
酒柏 酒粉草(四錢) 防風(三錢)
上為末。水蕩起煎服,日四五次,服後睡片時。
又方 單治頭瘡。
松樹皮(濃者燒炭,二兩) 白膠香(熬沸傾石上,二兩) 黃丹(一兩,火飛) 白礬(火飛,半兩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子 寒水石(三錢) 白芷 無名異(炒,少許) 木香(少許,痛者
用) 輕粉
上為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洗淨瘡去痂,敷之佳。
又小兒瘡
豬牙皂角(去皮) 胡椒(些少) 枯礬 輕粉
上為末。樟腦燭油擦七日,如櫻桃膿窠,去椒。
小兒臍腫汁出
用枯白礬為末,敷。或黃柏為末,敷之。又小兒臍不乾,伏龍肝塗。
小兒天火丹,臍腹起者,赤溜不妨。
蚯蚓泥炒調敷。
小兒赤溜 主傷血熱。
用生地黃、木通、荊芥苦藥帶表之類,外以芭蕉油塗患處,芒硝濃煎汁洗之。又方,雞子清調伏龍肝敷之。
小兒耳後月蝕瘡
黃連 枯白礬
上為末敷之。
小兒鼻赤
雄黃 黃丹
上同為末。無根水調敷之。又蒼耳葉酒蒸焙乾為末,調服,最解食毒。又鼻下一道赤者 ,名曰,以黃連末敷之。
辛夷膏 專治小兒鼻流清涕不止。
辛夷葉(一兩,洗淨,焙乾) 細辛 木通 白芷(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研如泥)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次用杏仁泥、羊骨髓、豬脂各一兩,同諸藥和勻,於瓦石器中熬成膏,赤黃 色為度。於地上放冷,入腦麝各一錢,拌勻,塗囪門上。每用少許塗鼻中。
小兒變蒸,是胎毒散也。
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二錢) 生地黃 白芍(一錢半) 陳皮 半夏 炒芩(一錢) 甘草(二分)
上作一服,薑三片,就煎下甲末半錢。
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黃連、黃芩、桂枝、連翹之 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爐灰白色、靜者、怯者,作寒看。勇者、燥者、 發者,作熱看 痘瘡,鼠粘子、連翹、山楂、甘草,此四味,始終必用之藥。全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 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以大小便,如大便秘, 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 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服。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 。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虛癢者,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 ,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下其結糞。疏則無毒,蜜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十帖亦 妨。無害眼之患。瘡乾者宜退火,濕者用瀉濕。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 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如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歸尾 芩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作小劑,末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複自明。
痘癰多是實毒,血熱成癰,分上下用藥,一日不可緩。已成膿,必用涼藥為主,赤芍、甘草節 、連翹、桔梗,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之 。大便燥,用大黃。發寒熱,用黃芩、黃柏。痘瘡,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虛,補氣為 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痘風 氣血虛實,以日子守之,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 則白芍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若屬寒,陳氏方可用。
入方 解痘瘡毒。
絲瓜 升麻 酒芍藥 生甘草 黑豆 山楂 赤小豆 犀角
上水煎服。
又方 治痘瘡,已出未出皆可服。
朱砂
上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痘瘡敷藥
貝母 南星 僵蠶 天花粉 寒水石(最多) 白芷 草烏 大黃 豬牙 皂角
上為末。醋調敷之。 〔附錄〕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傷寒証候類有之。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寒而得者,有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 食 ,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証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冷足冷驗之。蓋謂瘡疹屬陽,腎臟無証,耳與 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疑似之 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 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如欲解肌,干葛、紫蘇可也。其或小兒氣 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輩。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 。故前說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慎之可也。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 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凡已發未發,並 紫蘇飲為當,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 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如苟妄汗,則榮衛既開,轉增瘡爛;妄下則正氣內脫,變而歸腎。身 體振寒,耳 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壞,十無一 生。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 不黑者謹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 不 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濃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 土 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弭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朱氏曰︰瘡疹已發未發 , 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又曰︰瘡疹首尾,皆不可下,輒用利藥,則毒氣入裡殺人。以此 觀 之,瘡疹証狀,雖與傷寒相似,而瘡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裡,瘡疹所發從裡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黑 陷 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証者有之 。汗下二說,古人所深戒也。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 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干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 殼 、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但小兒凡覺身熱,証似傷寒,未經瘡痘,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散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 毒散。瘡痘已出,則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麥門冬五苓散;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少四順清涼飲;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湯、鼠粘子湯;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胸腹脹滿者,枳殼桔梗湯、二陳加枳殼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濃敷其足,噴其衣服,並以濃綿蓋之。若猶未也,獨聖散入麝香老酒調劑。或不用酒,則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主之。然而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一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凡痘瘡初出之時,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凡痘瘡初欲出時,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東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凡痘瘡發熱之時,便宜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囟門上,免有患眼之疾。近世小兒痘瘡,上黨陳文中木香散、異攻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氣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時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
附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一兩) 生地黃(二兩) 赤芍(三分) 牡丹皮(一兩)
上 咀。三歲兒三錢,水煎。
人參敗毒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以上並去苗蘆) 枳殼 (麵炒,去穰,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薄荷少許煎,溫服。
紫草飲子
紫草(一兩)
上銼細,百沸湯大碗沃之,蓋定,勿令氣出,逐旋溫服。紫草能導大便,發出亦輕。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不以多少,陰乾,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乾。複納元汁中煮汁盡,焙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無時。
宣風散
檳榔(二個) 陳皮 甘草(各半兩) 黑丑(四兩,半生半熟)
上為末。每一錢,量大小與服,蜜湯調下。
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
白茯苓 細辛 桔梗 栝蔞根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芎(等分)
上為末。每一錢水煎,入薄荷三葉,同煎服。
參蘇飲
前胡 人參 蘇葉 干葛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製) 茯苓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上銼。薑棗煎,微熱服。
人參羌活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人參 川芎 枳殼 茯苓(各半兩) 前胡 北梗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錢半)
加麻黃、薄荷、蔥白煎服。汗後尚熱,宜服此,去麻黃,加紫草。如已見三五點,加紫 草、陳皮、赤芍,使熱退,瘡出亦輕。更調辰砂末半錢,以製胎毒。
升麻葛根湯
干葛 升麻 白芍 甘草(炙,各四兩)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化毒湯 瘡痘已發,以此消毒。
紫草茸(半兩) 升麻 甘草
上銼散。每服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加味四聖散
紫草 木通 黃 川芎 木香(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為粗末。水煎。大便秘,加枳殼;大便如常,加糯米百粒。楊氏曰︰糯米能解毒發瘡
紫草木香湯
治瘡出不快,大便泄痢。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朮(等分) 甘草(炙,少許)
入糯米煎服。楊氏云: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
紫草木通湯
紫草 人參 木通 茯苓 糯米(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煎二錢,溫服。內虛大便利者,可入南木香,
快斑散
紫草 蟬殼 人參 白芍(各一分) 木通(一錢) 甘草(炙,半錢)
上銼散。煎二錢,溫服。
又方
紫草茸(五錢) 陳皮(二錢)黃耆(三錢) 赤芍(五錢) 甘草(炙,三錢)
上銼。加糯米百粒煎,三歲以上服三錢,以下一錢,
服後瘡遍勻四肢,住服。
絲瓜湯
絲瓜連皮燒存性為末,湯調。楊氏云:發痘瘡最妙。或加甘草、紫草。
大連翹湯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車前 當歸 防風 柴胡 赤芍 滑石 蟬蛻
甘草(炙,各一錢) 黃芩 山梔子(各半錢)
上銼。每服加紫草煎。
甘露飲子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穰) 黃芩 石斛 山茵陳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五苓散 見中暑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四順清涼飲
當歸 赤芍 大黃(虛者煨,實者生) 甘草
一方加陳皮糯米煎。
如聖飲子
桔梗 甘草(生) 鼠粘子(炒,各二錢) 麥門冬(三錢)
上末,竹葉煎二三錢。一方,加荊芥、防風。重者竹瀝同煎。
鼠粘子湯
鼠粘子(炒,四錢) 荊芥穗(二錢) 甘草(一錢) 防風(半錢)
上為細末。沸湯點服。去防風,名消毒散。
麻黃黃芩湯
麻黃(三錢) 赤芍 黃芩(各二錢半) 甘草(炙) 桂枝(各半錢)
上為粗末煎。
桔梗枳殼湯
枳殼 桔梗(各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薑煎。
甘草散
甘草(炙) 栝蔞根(等分)
上為末。煎服一錢。
烏梅湯
小黑豆 綠豆(各一合) 烏梅(二個)
上 咀。新汲水一碗,煎取清汁,旋服。
木香理中湯 見寒類。
本方中加木香、甘草、乾薑。
獨聖散
牛蒡子(炒,五錢) 白僵蠶(二錢半)
上末,入紫草三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又方
穿山甲湯洗淨,炒焦黃為末。每服半錢,入麝少許,木香煎湯調下。或紫草煎湯,入紅
犀角消毒飲
惡實(四兩,炒) 甘草(炙,一兩) 防風(半兩) 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煎紫草、糯米、園荽子湯調,食後臨睡,日三。
法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谷為最多,故曰倉。倉,積谷之室也。倒者,傾去 而滌濯使之潔淨也。經曰︰胃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 ,致傷沖和,諸病生焉。今用黃牯牛肉,其義至矣。夫牛,坤土也,黃上之色也。以順為 ,而效法乎健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 ,由腸胃而滲透肌膚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 泊之窠舊,阻礙津液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腸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合勺銖 之丸散,所能竅犯其藩牆戶牖乎?夫牛肉全重濃和順之性,潤枯澤槁,豈有損也?其方出 於西域之異人,人於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
此法。一法,用蘿卜子五合擂,入漿水濾過,入清油白蜜少許,旋半溫,用帛緊束肚皮然 服,以鵝翎探吐。其鵝翎,平時用桐油浸,皂角水洗,晒乾待用。又法,用蝦帶殼半斤, 醬蔥薑等料物煮汁,先吃,後飲汁,以鵝翎勾引即吐,必須緊勒肚腹。又法,苦參末、赤 小豆末,各一錢,齏汁調,重則宜用三錢。吐法取逆流水。益元散吐濕痰。白湯入鹽,方可吐 。人參蘆煎湯,吐虛病。凡吐,先飲二碗,隔宿煎桔梗半兩,陳皮二錢,甘草二錢。凡吐 不止,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湯亦解瓜蒂;甘草總解諸藥;白水總解。
充按︰三法中惟涌劑為難用,有輕重卷舒之機;汗下,則一定法也。故先生特注吐為詳者, 恐人不深造其理,徒倉皇顛倒,反有害於病耳。今總列諸法於此,使臨病隨機應變,披卷了 然,不必搜檢而便於施治也。
蕈毒 用木香、青皮等分,作湯飲之。
眾藥毒 用五倍子二兩重研細,用無灰酒調服。毒在上即吐,在下即瀉。
解一切毒 用粉草五兩重細切,微炒搗細,量病患吃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吐瀉,毒亦隨去。雖十分渴,不可飲水,
解九裡蜂 用皂角鑽孔,貼在蜂叮處,就皂莢孔上,用艾灸三五壯,即安。
天蛇頭 用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切碎,用十分好醋濃煎,先熏後洗。
又方 用人糞雜黃泥搗之,裹在患處,即安。
又方 用撲蛇燒為炭存性,地上出火毒,研為細末,用香油調敷。如洗,只用井花水。
天火帶 用白鮮泥炒研細,香油敷之。
又方 雉雞毛及鵝毛燒灰敷之,用香油調。
治蜈蚣全蠍傷 方同九裡蜂灸法。
治一切蛇咬 用金線重樓,水磨少許敷咬處。又為細末 ,酒調飲。
又方 樹葉、魚胎草、皺面草、草決明,一處研細,敷咬處佳。
中牛馬肉毒 方同解一切毒法。
狗咬 以紫蘇口嚼碎塗之。
風狗咬 取小兒胎發、炒新香附、野菊花,研細,酒調服,盡醉。
凡用引經藥,正藥六兩,引經藥只可用半兩。白蠟屬金,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 ,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與合歡樹皮同入長肌肉膏藥,用之神效。 凡製玄明粉,朴硝一斤,蘿卜一斤,同煮,蘿卜熟為度。取出,用白皮紙濾在瓷器中, 露一宿收之,冬月可製。
凡治上升之氣,大概用香附、黃連、黃芩、山梔。
凡補中氣藥,必多服而效遲;劫藥必速效,如汗下之法。
白芍藥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參朮同用則補氣。能治血虛腹痛,餘腹痛皆不可用。
凡面黑人,不可多服黃,以其氣實而又補之也。面白人不可多發散,以其氣虛而又虧之也。面白人不可飲酒,以酒耗血故也。氣實人因服黃 過多喘者,用三拗湯以泄其氣。
用椒葉升起胃氣之後,胸中滿悶,舊有痰之故,以二陳加白朮、香附、炒曲。
二陳湯治濁,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妙。
惡寒久病,亦可解鬱。
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不虛,卒不便死。
人有病,面皮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凡治病,必先問平日起居飲食如何。
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承乃製故也。
人臥則氣浮於肺。
凡治病必先固正氣。
升降浮沉即順之,此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寒熱溫涼則逆之,以寒治熱之法。
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者,乃錯綜,未必死。弦堅之脈,雖是有積,亦帶陰虛,脈無水不軟之意。脈緊指者,其氣大虛 多死,峻補氣,無水,參、朮、歸之類;形脫者,必補氣,參、朮;面白補氣;肥人補氣 針法渾是瀉而無補,妙在押死其血氣則不痛,故下針隨處皆可。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 至肉;若瀉火,不要至 點三里穴,隨意依古法點,但趺陽脈不應即是穴,蓋三里屬陽明經也。
灸瘡不收口 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煎膏貼。
一婦人十九歲,氣實,多怒事不發。一日,忽大叫而欲厥,蓋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沖。始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薑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末為丸 。稍愈,不除。後用大吐乃安。吐後用導痰東加薑炒黃連、香附、生薑煎,下龍薈丸。
狐臭 用 砂、蜜陀僧、明礬、銅青、白附子、辰砂為末,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後敷上,以蒸餅蘸藥擦之。
治赤游風 用二蠶砂炒研細,用剪刀草根、自然汁調勻,先塗腹了,卻塗患處,須留一面出處。患處移動為效。剪刀草根即野茨菇。
金釵石斛,每二錢洗淨,生薑一片,擂細,水蕩起,煎沸去 渣食前飲之,補脾清肺甚妙。
酒風多搐,用白朮半兩,人參二錢半,甘草三錢,陳皮、蒼朮、天麻細切,酒浸、白芍一錢酒浸,防風、川芎一錢半。若小便多,加五味子。上為末,作丸服。
六一散(一料) 紅曲(炒,半兩)
上為末,陳倉米飯丸。並不單用,與他丸同行。又加五靈脂一兩,名靈脂丸,能行血。
參萸丸 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向導,上可治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製)
上為末,飲丸。若去茱萸加乾薑半兩,名溫清丸,治痢效。
固腸丸 見婦人類。
補脾丸 有脾虛而惡湯藥者,製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朮(半斤) 蒼朮(三兩) 茯苓 陳皮(各三兩) 芍藥(半兩)
上為末,粥糊丸。加潤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無產患
白朮丸
白朮(一兩) 芍藥(半兩)
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上為末,粥丸。一方,枯礬、半夏各一錢半。
潤腸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子仁 當歸 桃仁 生地黃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丸,治肺火,茱萸或半兩,水丸,白湯下。
抑青丸 瀉肝火。方見脅痛類。
龍薈丸 瀉肝火,治脅痛。方見脅痛類。
清金丸 瀉肺火,熱嗽。方見嗽類。
清化丸 治熱嗽。方見嗽類。
咽酸方 方見吞酸類。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 吳茱萸(浸炒,一錢) 桃仁(二十四個,研) 陳皮(半兩) 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加減補陰丸
熟地黃(八兩) 菟絲子(四兩,鹽酒浸一宿) 當歸(三兩,酒浸) 白芍(三兩,炒) 鎖陽(三兩,
酥炙) 杜仲(二兩,炒) 牛膝(四兩,酒浸) 破故紙 枸杞(一兩半) 虎骨(二兩,酥炙) 龜板(一兩
酥炙) 黃柏(二兩,炒) 山藥 人參 黃耆 (各二兩) 冬加乾薑二兩
上為末,豬骨髓入蜜丸,桐子大。空心服一百丸,鹽湯下。
又方
白朮 白芍 人參 蓮肉 知母 黃柏(等分)
上為末,糊丸,朱砂為衣。服法如前。
清膈丸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 南星(四兩,生用)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末,薑糊丸。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以多少,蒸熟晒乾)
上為末,作丸服。
溫清丸 治翻胃,伐肝邪。
乾薑(一兩)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丸服。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藥。
山楂(二兩)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卜子 連翹(各半兩) 白朮(二兩)
上為末,粥糊丸服。
上丹溪秘撰方,已散於各類甚多,如阿魏丸、保和丸、小胃丹、越鞠丸、大補丸、參朮飲、束胎丸、
血、痰為主。凡病血虛,四物;氣虛,四君子;有痰,二陳。酌量輕重,加入主病引經之藥
,一循活法,不執專方。學人推此求之,則達其蹊徑矣。
先生生於至元辛巳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至正戊戌六月享年 三 尚幼。 ,故 裂 經,似若可尚,又膠於訓詁之間,異同紛拿,有如聚訟。其視身心,皆藐然若不相關,此其知識反出於不學庸人之下。於戲,秦漢以來,則或然矣。然而靈豸不鳴,孽狐之妖弗息;黃鐘不 奏期廓其昏翳、挽回其精明而後已。至其相傳,唯考亭集厥大成;而考亭之傳,又唯金華之 賢,續其世胤之正,如印印泥,不差毫末。此所以輝連景接而芳猷允著也。先生少負任俠之氣 ,不少屈撓,及聞道德性命之說,遽變之而為剛毅,所以局量弘而載任重,寤寐先哲,唯日 不足,民吾同胞之念,須臾莫忘。雖其力或弗支,苟遇惠利少足以濡物,必委蛇周旋,求盡 其心。應接之際,又因人心感發之機,而施仁義之訓,觸類而長,開物成化。所謂風雨霜露 無非君子之教者,要亦不可誣也。致思於醫,亦能搜隱抉秘,倡期南方之絕學。嬰 倚以為命。先生一布衣耳,其澤物有如此者,使其得位於朝以行其道,則夫明效大驗又將 何如哉﹗嗚呼﹗先生已矣﹗其山峙淵澄之色,井潔石貞之操,與其不可傳者,弗能即矣。徒因 行而誦言之,見聞不博,惡能得十一於千百之間哉。雖然,舍是又無足以求先生者,敢摭 濂洛有作,性學複明。考亭承之,集厥大成。化覃荊揚,以及閩粵。時雨方行,區萌畢 世胤之正,實歸金華。綿延四葉,益燁其葩。辟諸上尊,置彼逵路。隨其 有美君子,欲振其奇。血氣方剛,疇能侮予。七尺之軀,忍令顛越。壯齡已逾,亟更其轍 。更之伊芳何,我笈有書。負而東游,以祛所疑。非刻非厲,曷圖曷究。豈止惜陰,夜亦為 晝。昔離 有小利。孚惠家邦,庶享厥志。勤我祠事,以帥其宗。況有詩書,以陶以礱。以暢其施, 期壽夫物。苛躬可捐,我豈遑恤。仁義之言,繩繩勿休。昭郎道真,釋除欲仇。上帝有赫,日 注 紹絕 世儒,出入口耳。競藻斗 。以經為戲,此孰甚焉。不有躬行,其失曷鐫。世塗方冥,正資揚燎。夢夢者天,使埋其 耀
85: 癰疽
癰疽只是熱勝血。六陽經,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少氣多血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諸經惟少陽厥陰經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死症。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陽滯於陰,脈浮洪弦數;陰滯於陽,脈沉細弱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人中年以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証,但見虛弱,便與滋補氣血,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紓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內托之法,河間治腫於外,根盤不深,形証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裡,宜複煎散,除溫散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飲之。如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與複煎散半兩。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也。然世俗多用排膿內補十宣散,若用之於此小瘡與冬月時令即可。若潰瘍於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 ,難為倚仗。 一婦年七十,形實性急而好酒,腦生疽,才五日,脈緊急且澀,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洒拌人參炒,入薑煎,調一 錢重。又兩時再與。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失。此內托之意。 又一男子,年五十,形實色黑,背生紅腫,及胛骨下痛,其脈浮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生附、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生薑,六帖而消。此正內托之法,非《精要》內托散、乳香、綠豆等藥。想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不因丹石而發,恐非必用寬腸癰,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東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防風之乳癰,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 乳子之母,不知調養,怒忿所逆,鬱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亦有所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熱,合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於初起時,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 治法︰疏厥陰之滯,以青皮;清陽明之熱,細研石膏;行污濁之血,以生甘草之節;消腫導毒,以栝蔞子,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或湯或散,或加減,隨意消息,須以少酒佐之。若加以艾火兩三壯於腫處,其效尤捷。不可輒用針刀,必至危困。若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怒鬱悶,昕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奶岩,以其瘡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於始生之際,便能消釋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後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 乳癰方。青皮 栝蔞 橘葉 連翹 桃仁 皂角刺 甘草節 (破多加參、 )
上以水煎。入酒服。
乳癰奶勞腫
石膏( ) 樺皮(燒) 栝蔞子 甘草節 青皮
上以水煎服。
治乳有核
南星 貝母 甘草節 栝蔞(各一兩) 連翹(半兩)
上以水煎。入酒服。
又方
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青皮 連翹 栝蔞 白芍 甘草節
乳岩小破,加柴胡、川芎。上以水煎,入酒服。
乳硬痛
沒藥(一錢) 甘草(三錢) 當歸(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入酒少許,熱飲。 吹奶。
金銀花 大蕎麥 紫葛藤(等分)
上以醋煎。洗患處立消。如無下二物,只金銀花亦可。 乳栗破 少有破,必大補。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川芎 連翹 白芍 甘草節
上以水煎服。
附骨癰
熱在血分之極細,初覺,先以青皮、甘草節。後破當養血。初腿腫,以人參、黃連、茯苓各二錢,栝蔞子四十八粒,作二帖,入竹瀝,熱飲之。 治環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疽。
以蒼朮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月加桂枝,夏月加條子芩,體虛者加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煎。入薑汁帶辣,食前飲之。病深者恐朮、柏、桂枝十數帖,發不動,加少麻黃,二三帖又不動,恐癰將成矣。急掘地坑,以火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重蒸,腠理開,氣血暢而愈。
鐵圍散 治癰疽腫毒。
乳香 沒藥(半兩) 大黃 黃柏 黃連 南星 半夏 防風 皂角刺 木鱉子 栝蔞 甘草節 草烏 阿膠
上為末,醋調成膏。砂石器內火熬黑色,鵝翎敷之。 圍藥 諸般癰疽,敷上消散。
乳香 沒藥 大黃 連翹 黃芩 黃連 黃柏 南星 半夏 防風 羌活 栝蔞 阿膠
上研為細末,好醋煎黑色成膏。寒者熱用,熱者寒用。
圍藥鐵井欄
貝母 南星(各七錢) 連翹 五倍子 經霜芙蓉葉(各一兩)
上碾為細末。用水調敷四向腫處,止留中間一竅出毒氣。
隔皮取膿法
驢蹄(細切,一兩) 蕎麥面(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
騎馬癰用大粉草帶節四兩,長流水一碗,以甘草淬焙水盡為末,入皂角炭少許,作四服,湯調頓服效。
又方
甘草節、白芷、黃連,破者龍骨、枯礬、赤石脂並用。
敷疽癤方
草烏 黃連 紫荊皮 白芷 大黃 芙蓉皮 朴硝 糯米(各等分)
上為末,蜜水調敷。如瘡盛,以蜜調雄黃末,圍定瘡穴,大小前後敷前藥末。 一人肛門生癤,久不收口,有針竅三孔,勞力則有膿。
黃 條芩 連翹 秦艽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 取朽骨,久疽及痔漏者有之。
取烏骨雞脛骨,以上等雌黃實之,鹽泥固濟,火通紅,取出地上,出火毒,去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大。以紙捻送入孔中竅內,更用膏藥貼之。
便毒
山梔子 大黃 乳香 沒藥 當歸(五分) 栝蔞仁(三錢) 代赭石(一錢)
上作一服煎。
又方
木鱉子 大黃 栝蔞 桃仁 草龍膽
上 咀。濃煎,露星月一宿,清早溫服,立愈。
又方,白僵蠶、槐花為末,酒調服,一方加酒大黃。
附方
消毒飲 治便毒初發,三四日可消。
皂角刺 金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甘草節 栝蔞仁(等分)
上 咀。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仍頻提掣頂中發
《機要》內托複煎散 癰疽托裡健胃。
地骨皮 黃芩 茯苓 白芍 人參 黃耆 白朮 桂 甘草 防己 當歸(各一兩) 防風
上 咀。先以蒼朮一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
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取清汁,分三四次,終日飲之。又煎蒼朮渣渣,依前又煎前十二味渣,分飲之。
內疏黃連湯 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黃芩 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兩) 連翹(二兩)
大黃(二兩半)
上 咀。每服一兩,入薑煎。
86: 疔
疔,用針刀鏃破頭上,以蟾酥敷之。後用綠豆、野菊、莎末,酒調飲,醉睡,覺即定痛熱除,不必去疔自愈也。治一切疔瘡,用紫梗菊花根莖葉皆可,研碎取汁,滴口中飲之。瘰癧,血氣痰熱,以牡過為末,玄參搗膏為丸,桑椹黑熟者搗汁熬膏,湯調服。紅者晒乾為末,湯調服。師云︰大田螺連肉燒灰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濕則乾敷,乾則油調敷。夏枯草,大能散結氣, 而有
入方
治瘰癧。
海藻(洗去砂土晒乾)昆布(揉去土同上二味先研為末)何首烏(木臼搗為末)皂角刺 (炒令黃色)公蛇蛻(樹上或牆上是雄,用一條。平地上者是雌)
上五味為細末,和勻一處。豬項下刀口肉燒熟,蘸前藥末吃。食後倒患處眠一伏時。每核灸七壯,口中覺煙起為度,膿盡即安。初生起時灸曲池,男左女右。
附方
《寶鑒》保生挺子 治疔瘡、背疽、瘰癧,一切惡瘡。
金腳信 雄黃 砂(各二錢) 麝(一錢) 輕粉(半大匣半大 )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上為極細末。用黃蠟五錢溶開,將藥和成挺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子,次用神聖膏貼。後服托裡散,若瘡氣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神聖膏 治一切惡瘡。
當歸 本(各半兩) 沒藥(二錢) 黃丹 黃蠟(各二兩) 乳香(二錢) 琥珀(二錢半)膽礬 粉霜(各一錢) 白膠香(二兩) 清油(二斤) 木鱉子(五十個,去皮) 巴豆(十五個,去殼) 槐枝 柳枝(各一百二十條)
上作一處,先將槐枝、柳枝下油內熬焦,取出不用。後下餘藥,熬至焦黑,亦漉出不用,將油澄清,下黃丹再熬成膏,用緋帛攤之,立效。
《千金》托裡散 治疔瘡發背,一切惡腫。
官桂 人參 甘草 川芎 白芷 芍藥(各一兩) 木香 沒藥(各三錢) 乳香(二錢) 當歸(半兩) 連翹(一兩二錢)黃耆(一兩半) 防風 桔梗 濃朴(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三二沸,和渣
破棺丹 治瘡腫,一切風熱。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茶清溫酒任化下。童便半盞研化服,亦得。
太乙膏 治 子瘡神效。
腦子(一錢,研) 輕粉 乳香(各二錢研) 麝香(三錢,研) 沒藥(四錢,研) 黃丹(五兩)
上用清油一斤,先下黃丹熬,用柳枝攪。又用憨兒蔥七枝,先下一枝熬焦,再下一枝,
蔥盡為度。下火不住手攪,覷冷熱得所,入腦子等藥攪勻,瓷器盛之,用時旋攤。
克效散 治 子瘡。
官桂 砂(各半錢) 赤小豆 粳米(各四十九粒) 斑蝥(四十九個,不去翅足)
上五味,研為末。初服一字,次服二字,次服三字,次服四字,煎商陸根湯送下,空心服,小便淋瀝為效。如惡心嘔吐黃水,無妨。瘰癧日日自消矣。
玉燭散 治瘰癧,和血通經,服之自消。日進一服,七八日取效。方見婦人類。
東垣升陽調經湯
治瘰癧繞頸,或至頰車,此皆出足陽明胃經中來。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經中
升麻(八錢) 葛根 草龍膽(酒製) 酒芩 莪朮(酒洗,炒) 三棱(酒炒) 甘草(炙) 黃連(酒洗) 洗,炒,一兩)
上另秤一半作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百餘丸。一半作 。
咀,每服五錢。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七八錢,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足高去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咽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藥。服畢,其臥如常。
87: 金湯疳癬諸瘡
金瘡 五倍子、紫蘇等分。又方 白膠香三錢,龍骨一錢。
金瘡狗咬。
五月五日午時,用陳鍛石一斤,搗為末,韭一斤,搗汁,和成餅,陰乾為細末。敷之。
治陽証腫毒並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筒一段,割去青,兩頭留節,節上開一竅,入粉草在內。滿後,用油灰塞孔竅,從立冬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立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多最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敷金瘡。乾者水調。
火燒
桐油(二錢) 水(二錢)
上二件,以桃柳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少水溶。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
湯澆 以淋了茅三次灰渣敷患處。
湯火瘡 臘月豬膽,塗黃柏,炙乾為末,傅之。
瘡
乳香 沒藥 水銀 當歸(各半兩) 川芎 貝母 黃丹(二錢半)真麻油(五兩)
上 咀。除黃丹、水銀外,先將餘藥用香油熬黑色,去渣
又方
龍骨(生用) 血竭 赤石脂(共一兩) 頭髮(如指大) 黃蠟(一兩) 白膠香 香油(不拘多少上件,先以香油煎頭髮三五沸,去髮,入黃蠟、白膠香,卻入龍骨、血竭、赤石脂攪勻,安在水盤內。候冷取起,以瓷器盛之。每遇一瘡,捻作薄片,貼瘡口,以竹箬貼在外。三日後翻過再貼。仍服活血藥。
又方
用砂糖水煎冬青葉三五沸,撈起,石壓平,將葉貼瘡上,日換二次。
又方
以頭垢燒灰,和棗肉,搗作膏。先以蔥椒葉煎湯洗淨,用輕粉摻上,卻以前膏,雨傘紙攤貼之。
又方
地骨皮(一兩) 白蠟(半兩) 甘草節(半兩)
上以香油入地骨皮、甘草節,文武火熬熟,去渣,入黃丹一兩半,緊火熬黑提起,白紙攤貼之,次用冬青葉醋煎過,以藥貼之。
杖瘡疼
黃柏、生地黃、紫荊皮,皆要藥。熱血作痛,涼血、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生地黃、黃柏為末,童便調敷,或加韭汁。不破者,以韭菜蔥頭舂碎炒熱貼。冷則易。膏藥,紫荊皮、乳香、沒藥、生地黃、黃柏、大黃之類。
又方
用大黃、黃柏為末,生地黃汁調敷,乾即再敷。
又方
野生苧麻根,嫩者不拘多少,洗淨,同鹽擂,敷瘡上,神效。傷重多用鹽。
癬瘡
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浮萍、皂角刺。又紫蘇、樟樹、蒼耳、浮萍煎湯洗。
又方
浮萍(一兩) 蒼耳 蒼朮(二兩) 苦參(一兩半) 黃芩(半兩) 香附(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
又方
蘆薈 大黃 輕粉 雄黃 蛇床子 槿樹皮 檳榔
上為末。先刮癬,用米醋調藥末塗之。
又方
蘆薈(研,三錢) 江子(去殼,十四粒) 蓖麻子(去殼,十四粒) 斑蝥(七個,去翅、足) 白蠟
上以香油二兩,熬江子、蓖麻、斑蝥三藥,以黑為度。去藥,入蠟並蘆薈末在內,用瓷罐盛貯。微微刮癬令破,以油塗上。過夜略腫,即愈。
下疳瘡
蛤粉 蠟茶 苦參 密陀僧
上為末。河水洗淨,臘豬油調敷。兼治 瘡。
又方
米泔水洗瘡淨。用頭髮,以鹽水洗淨,去油,再用清湯洗,晒乾燒灰,敷瘡上,即時生
附方
冰霜散 治火燒燎損傷,油熱澆傷,皮爛肉大痛。
寒水石(生) 牡蠣( ) 明朴硝 青黛(各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新水調或油調,濕則乾貼痛處,立止如神。
聖粉散 治下注疳瘡,蝕臭腐爛,疼痛不可忍者。
黃柏(蜜炙) 密陀僧 黃丹 高末茶 乳香(各三錢) 輕粉(一錢半) 麝(少許)
上為末。用蔥湯洗瘡後次貼此藥。兼治小兒疳瘡。
下疳瘡洗藥
黃連 黃柏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朴硝 荊芥
上等分,水煎,入錢五十文,烏梅五個,鹽一匙,同煎,溫洗,日五七次。
用下藥敷︰
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螵蛸 麝(各等分兩)
上為極細末。洗後,至夜敷上。
88: 婦人
婦人經水過期,血少也,四物加參、朮;帶痰,加南星、半夏、陳皮之類。經水不及期而來者,血熱也,四物加黃連。過期,紫黑有塊,亦血熱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黃連;過期,
淡
皮、
之
玄胡
物
、玄
多
服之,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亦用前丸,藥中更加黃連、白朮丸服。血枯經 閉者
如用,以薑汁炒。肥胖飲食過度之人,而經水不調者,乃是濕痰,宜蒼朮、半夏、滑石、茯苓、白朮、香附、川芎、當歸。臨經來時肚痛者,四物湯加陳皮、玄胡索、牡丹、甘草。痛 甚者,豆淋酒;痛緩者,童便煮莎,入炒條芩末為丸。經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補丸加莎根、龜板、金毛狗脊。陰虛,經脈久不通,小便澀,身體疼痛,以四物加蒼朮、牛膝、陳皮、 生甘草。又用蒼莎丸加蒼耳、酒芍藥為丸,就煎前藥吞下。
入方
治經水過多。
黃芩(炒) 白芍(炒) 龜板(炙,各一兩) 黃柏(炒,三錢) 椿樹根皮(七錢半)香附子(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溫酒或白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積痰傷經不行,夜則妄語。
栝蔞子(一兩) 黃連(半兩) 吳茱萸(十粒) 桃仁(五十個) 紅曲(二錢) 砂仁(三兩)
上為末,生薑汁化炊餅為丸桐子大。服百丸,空心。
又方 治一切瘀血為痛。
香附(四兩,醋煮) 瓦楞子(,二兩,醋煮一晝夜) 桃仁(二兩) 牡丹皮 大黃(熟蒸) 當歸(各一兩) 川芎 紅花(各半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五十丸。
附方
四物湯 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痛。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等分)
上以水煎服。加減於後︰
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煩疼,漸瘦,生潮熱,脈微數,本方去地黃、芎,加澤蘭葉三倍,甘草半分;經候過多,本方去熟地黃,加生地黃,或只加黃芩、白朮;經行身熱,脈數, 頭昏,本方加柴胡、芩;經行微少,或脹或疼,四肢疼痛,加延胡、沒藥、白芷與本方等,淡醋湯調下末子。經候不調,心腹 痛,只用芎、歸二味,名君臣散。氣沖經脈,故月事頻 並,臍下多痛,加芍藥;經欲行,臍腹絞痛,加玄胡、檳榔、苦楝,炒木香減半;經水澀少,加葵花、紅花;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先宜 服小柴胡湯,後以四物和之;經候過而作痛,血氣俱虛也,宜本方對四君子湯服之。 治經事過期不行。
玄胡索(一錢) 香附 枳殼(各半錢)
上為末,杜牛膝搗汁半鐘,空心調服。
交加地黃丸 治經水不調,血塊氣痞,肚腹疼痛。
生地黃(一斤) 老生薑(一斤) 玄胡索 當歸 川芎 白芍(二兩) 沒藥 木香(各一兩) 桃仁
(去皮尖) 人參(各一兩半)香附子(半斤)
上先將地黃、生薑各搗汁,以薑汁浸地黃渣,地黃汁浸渣,皆以汁盡為度,次將餘藥為末,共作一處,
日乾,同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薑湯下。
當歸散 治經脈不通。
當歸 穿山甲(灰炒) 蒲黃(各半兩,炒) 辰砂(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酒調服二錢。
琥珀散 治月水不通,心膈迷悶,腹臟撮痛。
台烏(二兩) 當歸 莪朮(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溫酒調二錢,以食壓之。產後諸疾,炒薑酒調下。
通經丸 治婦人室女,經候不通,臍腹疼痛,或成血瘕。
川椒(炒) 莪朮 干漆(炒煙盡) 當歸 青皮 乾薑 大黃(煨) 桃仁(去皮尖,炒) 川烏(炮) 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將一半用米醋熬成膏子,和餘藥成劑,臼中杵之,丸如桐子,陰乾。每服三五 十丸,醋湯下。嚴氏方無川烏,有紅花。
紅花當歸散 治婦人血臟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行,時作痛腰胯重疼,小腹堅硬,及室女經水不行。
紅花 當歸尾 紫葳(即凌霄花) 牛膝 甘草(炙) 蘇木(各三兩) 白芷 桂心(一兩半) 赤芍(九兩) 劉寄奴(五兩)
上為末。空心熱酒調三錢服。一名凌霄花散。
導痰湯 見痰類。
三補丸 見諸虛類。
蒼莎丸 見咳嗽類。
越鞠丸 見六鬱類。
89: 崩漏
血崩,東垣有治法,但不言熱,其主在寒。學人宜尋思之。急則治其標,用白湯調百草霜末,甚者用棕櫚灰。後用四物湯加炒乾薑調理。因勞者,用參帶升補藥;因者,用乾薑;因熱者,黃芩;崩過多者,先用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蓋五靈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塊者熱,以四物湯加黃連之類。婦人血崩,用香附白芷丸服。氣虛血虛者,皆以四物湯加參、 。漏下乃熱而虛,四物加黃連。崩中白帶,用椒目末,又用白芷、鍛石炒去灰末,茜草少許,粥丸服。一方,用生狗頭骨燒灰存性,或酒調服,或入藥服。一方,五靈脂 半生半炒為末酒調服。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菜汁服效。夫婦人崩中者 由臟腑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 。若氣血調適,經下依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衝任之氣虛,不能約製其經血,故忽然而下 ,謂之崩中暴下。治宜當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 ,經自止矣。
附方
小薊湯 治崩中不止。
小薊莖葉(研取汁,一盞) 生地黃汁(一盞) 白朮(半兩)
上三件,入水一盞煎,溫服。
荊芥散 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用荊芥穗,於燈盞多著燈心,好麻油點燈,就上燒荊芥焦色。
上為末。每服三錢,童便調下。
又方
芥葉(如雞子大) 阿膠(半兩) 乾薑(一錢)
上為粗末。用水五盞,先煮艾薑,後入膠烊消,分作二服,空心。
如聖散 治婦人血出崩。
棕櫚灰 烏梅(各一兩) 乾薑(一兩五分,並燒灰存性)
上為末。每服二錢,烏梅酒調下,空心。
涼血地黃湯 治婦人血崩,是腎水月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黃芩 荊芥 蔓荊子(各一分) 黃柏 知母 本 細辛 川芎(各二分) 黃連 羌活 柴 胡升麻 防風(各三分) 生地黃 當歸(各五分) 甘草(一錢) 紅花(炒,少許)
上作一服,水煎,空心稍熱服。
90: 帶下
帶下,赤屬血,白屬氣。主治燥濕為先。漏與帶,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無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仍用丸子(一本作瓦楞子)。又云:赤白帶下皆屬血,出於大腸小腸之分。肥人多是濕痰,海石、半夏、炒黃柏、滑石、椿皮、川芎、海石如無海石,以蛤粉亦可。一方,有青黛作丸子服。赤白帶下,炒黃荊子為末,酒調下二錢,或米湯亦可,又治心痛。羅先生法,或十棗湯,或神佑 ,或玉燭散,皆可服。實者可行,虛者不可峻攻。血虛者,加減四物湯;氣虛者,參、朮 陳皮間與之;濕勝者,用固腸丸;相火動者,於諸藥中少加黃柏;滑者,加龍骨、赤石脂;滯者,加葵花(葵花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性燥者,加黃連;痰氣帶下者,蒼朮、香附、滑石、蛤粉、半夏、茯苓丸服。寒月少加乾薑,臨機應變。必須斷濃味。
入方
良薑 芍藥 黃柏(二錢,各炒成灰) 椿樹根皮(一兩半)
上為末,粥丸。每服四五十丸,空心。
又方 一婦人白帶兼風痛。
半夏 茯苓 川芎 陳皮 甘草 蒼朮 黃柏(酒炒) 南星 牛膝(酒洗)
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南星 蒼朮 柏皮(炒) 滑石 半夏 川芎 辛夷 牡蠣粉(炒) 酒芩
上 咀。水煎,去渣
又方 治白帶。
龜板(炙) 枳子(各二兩) 黃柏(炒,一兩) 白芍藥(七錢半) 香附(半兩) 乾薑(炒,二錢半
山茱萸 苦參 椿根皮(各半兩) 貝母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赤白帶下,或時腹痛。
龜板(酒炙,二兩) 黃柏(炒,一兩) 乾薑(炒,二錢) 枳子(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日服二次。
又方 治婦人有孕,白帶。
蒼朮(三錢) 白芷(二錢) 黃連(炒,二錢) 黃芩(炒,三錢) 黃柏(炒,一錢半) 白芍(二錢半)
椿根皮(炒,一錢半) 山茱萸(二錢半)
上為末,糊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治結痰白帶 先以小胃丹,半飢半飽,津液下數丸。候鬱積開,卻宜服補藥。
白朮(二兩) 黃芩(半兩) 紅白葵花(二錢半) 白芍(七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空心煎四物湯下,三五十丸。
固腸丸 治濕氣下利,大便血,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用此以燥其濕,亦不可單用,須看病作湯使。
椿根白皮(性涼而燥須炒用)
上為末,酒糊丸服。
又方
椿根皮(四兩) 滑石(二兩)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一百丸。
又方 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
黃連(炒) 扁柏(酒蒸) 黃柏(炒,各半兩) 香附(醋炒) 白芍 白朮(各一兩) 椿根皮(炒,三兩) 白芷(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又方 治赤白帶,因濕勝而下者。
蒼朮(鹽炒) 白芍 滑石(炒,各一兩) 枳殼(炒) 甘草(各三錢) 椿根皮(炒,二兩) 乾薑(炮,二錢) 地榆(半兩)
上為末,粥丸。空心米飲下一百丸。
〔附錄〕赤白帶者,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憊,感非一端。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海將枯,津液複亡,枯乾不能滋養筋骨。執劑之法,須以本部行經藥為引用,為使。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滋益津液,以大卒熱之氣味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以寒苦之藥,泄其肺而救上熱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為佐,而益元氣。此治之大法也。
附方
戴人玉燭散 治經候不通,腹脹或痛。
當歸 芍藥 川芎 熟地黃 芒硝 大黃 甘草
上 咀。生薑三片,煎服。
十棗湯 見脅痛類。
神佑丸 見中濕類。
91: 產前
產前當清熱產血。產婦因火動胎,逆上作喘急者,急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條芩,水中取沉者為佳。墮胎,乃氣虛、血虛、血熱。黃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益母草,即茺蔚子,治產前產後諸病,能行血養血。難產可煎作膏,地黃膏、膝膏,皆可用。懷妊愛物,乃一臟之虛。假如肝臟之虛,肝氣止能生胎,無餘用也。又云:不能榮其肝,肝虛故愛酸物。產前安胎,白朮、黃芩為妙藥也。條芩,安胎聖藥也。俗人知,以為害而不敢用,反謂溫熱之藥可養胎。殊不知產前宜清熱,令血循經而不妄行,故養胎。胎熱將臨月,以三補丸加炒香附、炒白芍,蒸餅丸服。抑熱,以三補丸,用地黃膏。有孕八九個月,必順氣,須用枳殼、紫蘇梗。凡妊婦脈細勻,易產;大浮緩,火氣散,難 產。生產如抱舡過壩一般。入方 固胎。
地黃(半錢) 歸身 人參 白芍(各二錢) 白朮(一錢半) 川芎(五分) 陳皮(一錢) 黃芩(半錢) 甘草(三分) 黃連(少許) 黃柏(少許) 桑上羊兒藤(七葉圓者) 一本無芩
上 咀。每二錢,入糯米二十四粒,煎服。血虛不安 者,用阿膠;痛者,用砂仁止痛,安胎行氣故也。
束胎丸 第八個月可服。
炒黃芩(夏一兩,春秋七錢半,冬半兩) 白朮(一兩,不見火) 茯苓(七錢半,不見火) 陳皮(三兩,忌火)
上為末,粥丸服。
達生散 又名束胎散。
大腹皮(三錢) 人參 陳皮(各半錢) 白朮 芍藥(各一錢) 紫蘇(莖葉,半錢) 甘草(炙,二錢) 歸身尾(一錢)
上作一服,入青蔥五葉,黃楊腦七個,此即黃楊樹葉梢兒也。或加枳殼、砂仁,以水煎,食後服。於八九個月,服十數帖,甚得力。夏月加黃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別証 ,以意消息於後。
氣虛,加參、朮;氣實,倍香附、陳皮;血虛,倍當歸,加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 加黃連;有熱,加黃芩;濕痰,加滑石、半夏;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飢,倍黃楊腦;有痰 ,加半夏;腹痛,加木香、桂。
又方 第九個月服。
黃芩(一兩,酒炒,不宜涼藥,怯弱者減半) 白朮(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滑石(七錢半, 臨月十日前小便多者減此一昧)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熱湯下。多則恐損元氣,氣實人宜服。
又方 安胎
白朮 黃芩 炒曲
上為末,粥丸服。一本云:用條芩一二兩為末,每一錢或半錢,濃煎白朮湯調下。每次 用白朮五七錢煎湯。
惡阻從痰治,多用二陳湯。
戴云:惡阻者,謂婦人有孕惡心,阻其飲食者是也。肥者有痰,瘦者有熱,須用二陳湯
入方
白朮(不拘多少)
上為末,水丸。隨所好,或湯或水下。
子腫,濕多。
戴云:子腫者,謂婦人手足或頭面通身浮腫者是也。
入方
山梔子(炒,用一合)
上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
《三因》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白朮(五兩) 茯苓(四兩) 當歸 芍藥(各三兩)
上細銼,以鯉魚一頭,修事如食法,煮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入魚汁一盞半,薑七片,陳皮少許,煎至七分,去渣
胎漏,氣虛、血虛、血熱,可服固孕之藥。
戴云:胎漏者,謂婦人有胎而血漏下者。
參朮飲 治妊娠轉胞。
四物湯加人參 白朮 半夏(製) 陳皮 甘草
上 咀。入生薑煎,空心服。
附方
治胎動不安,已有所見。
艾葉 阿膠 當歸 川芎(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熟,下膠令烊,溫服。
膠艾湯 損動胎,去血腹痛。
艾葉 阿膠
上二味,水煎服。
難產,氣血虛故也。此蓋九月十月之際,不謹守者有之,亦有氣血凝滯而不能轉運者。
臨月時,服野天麻熬膏,白湯調下,油、蜜、小便和極勻,治難產。
入方
砂仁 香附(醋煮) 枳殼 甘草
上為末。湯調,又以香油、蜜、小便和勻各半盞,調益母草末。
催生
白芷(灰) 百草霜 滑石
上為末。用芎歸煎湯調下,或薑汁服。
天麻丸 易產。
天麻(即益母草六月間連根采陰乾)
上為末,不拘多少,煉蜜丸如圓眼大。臨產時,溫酒或白湯化一丸,能除產後百病。
附方
催生如聖散
黃葵花(不以多少,焙乾)
上為末。熱湯調下二錢,神妙。或有漏血,胎臟乾澀,難產痛劇者,並進三服。良久,腹中氣寬胎滑,即時產下。如無花,只以蜀葵子爛研小半合,以酒調,尤妙。亦治打撲傷損。如胎死不下,煎紅花,溫酒調下。
經驗方︰用子四十九 或三十粒。歌曰︰黃金內子三十粒,細研酒調能備急,命若懸絲在須臾,即令眷屬不悲泣。
又方
蛇蛻(一條,全者) 蠶蛻紙(一張,一方無)
上入新瓮中,鹽泥固濟,燒存性為末。煎榆白皮調下一錢,三服,覺痛便產。
又方 治產難,兼治胞衣不下並死胎。
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成膏,塗腳心,胞衣即下,速洗去。不洗腸出,卻用此膏塗頂上
,腸自縮入,如神之妙。
又方
月兔頭(一枚,燒灰)
上為末。蔥白湯調二錢,立生。
又方 治難產三日不下。
伏龍肝細研。每服一錢,酒調服之。又或吞雞子黃三個,並少苦酒服之,立生。又或用 赤小豆二升,水九升,煮取一升汁,入炙了明黃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又用槐子十四
又方︰當歸為末,酒調方寸匕服。
胞衣不下
取皂屋黑塵,研為細末。酒調方寸匕。
92: 產後
產後無得令虛,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雜証,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 不可發表。產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故也。產後血暈,因虛火載血上行,漸漸 暈 以韭葉細切,盛於有觜瓶中,以熱醋沃之,急封其口,以觜塞產婦鼻中,可愈眩冒。產後中風,切不可作風治,必大補氣血為主,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之脈,分其氣血多少而治。產後 中風,口眼斜,切不可服小續命湯。產後水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小佐蒼朮、茯苓,使水自利。產後大發熱,必用乾薑,輕者用茯苓,淡滲其熱,一應寒苦並發表之藥,皆不可用,產後發 熱惡寒,皆屬血虛。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腹滿 者 不是。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 二兩炒,研細末, 清湯調下,作四服 。有子者,用木通、通草、豬蹄煎服。凡產後有病,先固正氣。前條云:產後大熱,必用乾薑。或曰︰用薑者何也?曰︰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故以補陰藥大劑服 之。且乾薑能入肺和肺氣,入肝分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必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 然 之妙,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於此乎?產後脈洪數,產前脈細小澀弱,多死。懷孕者脈主 洪數,已產而洪數不改者,多主死。
入方 產後補虛。
人參 白朮(一錢)茯苓 歸身尾 陳皮 川芎(各半錢)甘草(炙,三分)
有熱,加黃芩一錢,生薑三片。
上以水煎服。
產後消血塊方
滑石(三錢) 沒藥(二錢) 血竭(二錢,如無以牡丹皮代之)
上為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末,神曲丸、白朮陳皮湯下。瓦楞子能消
又方
血竭 五靈脂
上為末。消產後血塊,極好。
又方 治產後泄瀉。
黃芩 白朮 川芎 茯苓 乾薑 滑石 陳皮 炒芍藥 甘草(炙)
上 咀。水煎服。
又方 治產後惡露不盡,小腹作痛。
五靈脂 香附(一方加蛤粉)
上為末,醋糊丸。甚者入桃仁,不去尖用。
獨行丸 治婦人產後血沖心動,及治男子血氣心腹痛,有孕者忌服。
五靈脂(去土,半炒半生)
上為末,水丸,彈子大。每一丸,或酒或薑湯化下。
參朮膏 治產後胞損成淋瀝証。
人參(二錢半) 白朮(二錢) 桃仁 陳皮(各一錢)黃耆(一錢半)茯苓(一錢) 甘草(炙,半錢 )
上 咀。水煎豬羊胞,後入藥,作一服。 〔附錄〕產後血暈者,皆由敗血流入肝經,眼見黑花,頭目旋暈,不能起坐,甚至昏悶不 省人事,謂之血暈。用酒調黑神散最佳,切不可作中風治之。凡血暈皆血乘虛逆上湊心,故 昏迷不省,氣閉欲絕是也。古法有云:產婦才分娩了,預燒秤錘,或江中黃石子,硬炭燒 令通赤,置器中,急於床前以醋沃之,得醋氣可除血暈。或以好醋久塗口鼻,乃置醋於傍,使聞器亦可。
附方
清魂散 治血迷血暈。
澤蘭葉 人參(各二錢半) 荊芥(一兩) 川芎(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用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
黑神散
黑豆(炒,半升) 熟地黃 當歸 肉桂 乾薑 甘草 白芍 蒲黃(各四兩) 生地黃(別本
上為末。每服二錢,童便酒各半調服。一名烏金散。
93: 子嗣
(附斷子法)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濃,恣於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
,閉塞子
宮。宜行濕燥痰,用星、夏、蒼朮、台芎、防風、羌活、滑石,或導痰湯之類。若是怯瘦性 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乾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血降火,或 四物加香附、黃芩、柴胡,養血養陰等藥可宜。東垣有六味地黃丸,以補婦人之陰血不足 。無子,服之者能使胎孕。出《試效方》。
斷子法,用白面曲一升,無灰酒五升作糊,煮至二升半,濾去渣,分作三服。候經至前一日晚,次早五更,及天明,各吃一服,經即不(一無不字)行,終身無子矣。
94: 小兒
乳下小兒,常多濕熱、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小兒易怒,肝病最多,大人亦然。肝只是有餘,腎只是不足。小兒初生,未經食乳,急取甘草一寸,火上炙熟細切,置地上出火毒一時許,用水一小 盞, 熬至三分之一,去滓,用新綿蘸滴兒口中,令咽盡。須臾,吐痰及瘀血,方與乳食。年長知 膚無病。
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噤,手心伏熱,痰熱,咳嗽痰喘,此類証並用涌法吐之。重劑瓜 蒂散 ,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須蝦齏汁調服之。後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
間以桑樹上牛兒, 陰乾焙末調服,以平其氣。驚有二証,一者熱痰,主急驚,當吐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 驚 ,所以多死,當養脾。急驚只用降火、下痰、養血;慢驚者,先實脾土,後散風邪,只用 朱砂安神丸,更於血藥中求之。
小兒驀然無故大叫作發者,必死。是火大發則虛其氣故也。
入方
黑龍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
牛膽南星 青礞石(焰硝等分,各一兩) 天竺黃 青黛(各半兩) 蘆薈(二錢半) 辰砂(三錢 僵蠶(半錢) 蜈蚣(一錢半,燒存性)
上為末,甘草煎膏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二丸,急驚煎薑蜜薄荷湯下,慢驚煎桔梗白朮湯
治驚而有熱者
人參 茯苓 白芍(酒炒) 白朮
上 咀。薑煎。夏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
附方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 木香(三錢) 大黃(二兩,麵裹煨熟,為末) 白牽牛(一兩,一半炒一半生用) 黑
牽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
上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三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通聖散 見斑疹類。
朱砂安神丸 見驚悸類。
瓜蒂散 見疽類。
疳病,或肚大筋青。
胡黃連丸 治疳病腹大。
胡黃連(五分,去果子積) 阿魏(一錢半,醋浸去肉積) 曲神(二錢去食積) 麝香(四粒) 炒黃
連(二錢,去熱積)
上為末,豬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朮湯送下。又云:胡黃連丸十二粒,
五積丸 治小兒諸般疳積。
丑頭末(一兩) 黃連(半兩) 陳皮(一兩) 青皮(半兩) 山楂(半兩)
上炒焦黑色為末,每用巴豆霜半錢,前藥末半錢,宿蒸餅丸,麻子大。小兒二歲十丸, 五更薑湯下,至天明大便泄為度,溫粥補之。未利,再服三五丸。
烏犀丸
丑頭末(三兩) 青皮(三兩) 使君子肉(七錢半) 白蕪荑(一錢半) 鶴虱(五錢) 蘆薈(一錢,另研
燒紅醋淬) 苦楝根皮(半兩)
上炒令焦黑色為末,曲丸麻子大。每三五十丸,米飲送下,食前量小兒大小加減。
黃龍丸
三棱(三兩) 黑角莪朮(三兩) 青皮(一兩半) 山楂肉(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上用曲丸麻子大,日晒乾。食後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烏犀、黃龍間服,食前服烏犀
,食後服黃龍。
肥兒丸 治小兒疳積。
蘆薈(另研) 胡黃連(三錢) 炒曲(四錢) 黃連 白朮 山楂(炒,半兩) 蕪荑(炒,三錢)
上為末,蘆薈末和勻,豬膽汁丸粟米大。每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疳黃食積
白朮 黃連 苦參 山楂(等分)
上為末,曲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下十五丸。
食傷胃熱熏蒸
白朮(一兩) 半夏 黃連(半兩) 平胃散(二兩)
上用粥丸。食後白湯下二十丸。 〔附錄〕小兒疳病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
疳皆因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缺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延 及 歲月,五疳病成,甚者胸陷喘噦,乳食直瀉,腫滿下利,腹脅脹疼,皮發紫瘡,肌肉光紫, 與夫疳勞渴瀉,面槁色夭,骨露齒張,肚硬不食者,皆危篤矣。凡此等類,盧扁複生,難施其巧。
附方
集聖丸 治小兒疳通用。
蘆薈 五靈脂 好夜明砂(焙) 砂仁 陳皮 青皮 莪朮(煨) 木香 使君子(煨,各二 錢) 黃連 蝦蟆(日乾炙焦,各三分)
上為末,用雄豬膽二枚取汁和藥,入糕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送下。
大蘆薈丸 治諸疳。
蘆薈 蕪荑 木香 青黛 檳榔 黃連(炒,二錢半) 蟬殼(二十四枚) 黃連(半兩) 麝香(少
上為末,豬膽汁二枚取汁,浸糕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褐丸子 治疳腫脹。
蘿卜子(二兩,炒) 陳皮 青皮 檳榔 黑丑(半熟半生) 五靈脂 赤茯苓 莪朮(煨,各 半兩) 木香(一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煎紫蘇葉皮湯下。
子熱
炒芍藥 香附 滑石(一兩) 甘草(三錢) 黃連(二錢)
上作四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乳母服。
風痰
南星(一兩,切用白礬末半兩,水泡一指濃浸,晒乾研細入) 白附子(二兩)
上為末,飛白麵糊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薑蜜薄荷湯化下。
白附丸
牛膽星(一兩,須用黃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修合、風乾。隔一年用牛膽須入三四次者
)大陳半夏(半兩) 粉白南星(一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七日,去水晒乾) 枯白礬(二錢半)
上為末,宿蒸餅丸,如梧子大。用薑汁蜜湯送下。有熱,加薄荷葉。
紫金泥 治小兒哮喘不止,端午日修合。
黑椒(四十九粒,浸透去皮,研如泥次入) 人言(一錢) 鵝管石(一錢)
上為末,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一丸或二丸,量兒大小,空心冷茶清下。當日忌生 冷葷腥熱物。服藥病止後,更服白附丸三五帖。
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宜︰
白朮 陳皮 青皮 山楂 神曲 麥 砂仁 甘草
受寒痛者,加藿香、吳茱萸;有熱,加黃芩。
小兒腹脹
蘿卜子(蒸) 紫蘇梗 干葛 陳皮(等分) 甘草(減半)
食減者,加朮煎服。
小兒好吃粽,成腹脹疼。用白酒曲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又方
茯苓皮 陳皮 赤小豆 蘿卜子(炒) 木通(各半錢) 木香(二分) 甘草(些少)
上 咀。薑一片,煎服。
〔附錄〕小兒腹痛,多因邪正交爭,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作痛者,以面赤 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作痛者,以面色或白或青見之。冷甚而証變,則面色 黯黑 ,唇爪甲皆青矣。熱証,宜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証,指迷七氣湯;冷熱不調,以 桔梗枳殼東加青陳皮、木香、當歸。
小兒吐瀉黃膽
三棱 莪朮 青皮 陳皮 神曲(炒) 茯苓 麥 黃連 甘草 白朮
上為末,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夏月小兒吐瀉,用益元散,錢氏五補五瀉之藥俱可用。吐瀉腹痛吐乳,調脾,以平胃散 入熟蜜,加蘇合香丸,名萬安膏,用米湯化下。夏月熱病,六一散最妙。
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陳皮 甘草
上以水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又方 治小兒食積痢。
炒神曲 蒼朮 滑石 白芍 黃芩 白朮 甘草(炙) 陳皮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一方加茯苓。
小兒赤痢壯熱 用藍青搗汁,每服半盞,與之妙。 〔附錄〕凡小兒痢疾,亦作食積論。初得之時,宜用木香檳榔丸下之,後用白朮、白芍藥 、黃芩、甘草、滑石。如裡急後重,加木香、檳榔、枳殼。久不止者,用肉豆蔻、粟殼炒黃。
小兒赤斑、紅斑、瘡癢癮疹,並宜用防風通聖散為末調服。
小兒口糜
戴云:謂滿口生瘡者便是。
江茶 粉草
上為末。敷之。一方用黃丹。
又方
苦參 黃丹 五倍子 青黛
上等分為末。敷之。
又方
青黛 芒硝
上為末。敷口中。
又方
黃柏 細辛 青鹽
上等分為末。噙之,吐出涎,不過三日愈。亦治大人。
治毒口瘡,五倍子、黃丹、甘草、江茶、芒硝等分為末敷之。
龜胸
蒼朮 酒柏 酒芍藥 陳皮 防風 威靈仙 山楂 當歸 痢後加生地黃
小兒夜啼,此是邪熱乘心。
黃連(薑汁炒,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用竹葉一十片,煎服。又方,加人參二錢半,作二服,入薑一片,水煎。
又法 夜啼不止,潛取捕雞窠草一握,置小兒身下。
〔附錄〕夜啼,小兒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燥,寒盛作疼,所以夜啼 而不歇。
附方
鉤藤散 治小兒夜啼。
鉤藤 茯苓 茯神 川芎 當歸 木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又燈草燒灰塗敷乳上與之。
小兒脫肛
戴云:脫肛者,大腸脫下之說。
脫囊即外腎腫大
戴云:脫囊者,陰囊腫大墜下不收上之說。或云潰爛,陰丸脫出。
入方
木通 甘草 黃連(炒) 當歸 黃芩(炒)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脫肛,用東北方陳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又方 治脫囊。
紫蘇莖葉為末。乾敷。如爛,用香油調,鵝翎刷,又用青荷葉包上。
小兒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類。二者皆是熱病。
入方
百草霜 芒硝 滑石
上為末。酒調敷之。
重舌 用好膽礬研細敷之。
咯血
戴云:咯紅者,即唾內有血,非吐血與咳血。
入方
黑豆 甘草 陳皮
上煎服。
小兒尿血
甘草湯調益元散,加升麻煎服尤妙。
小兒吃泥,胃氣熱故也。
入方
軟石膏 黃芩 陳皮 茯苓 白朮 甘草
上用水煎服。
又方
膩粉一錢,砂糖和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一丸,瀉出土,立瘥。
小兒解顱,乃是母氣虛與熱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兒頭上骨未合而開者。
入方
四君子與四物,子母皆可服。有熱,加酒炒黃芩、連、生甘草,煎服。外用帛束緊,用白蘞末敷之。
小兒吐蛔蟲
以苦楝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
小兒冬月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
附方
錢氏白朮散
藿香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 人參(各一錢) 干葛(二錢)
上為末。每一錢至二錢,水煎服。
小兒口噤
治法用搐鼻方
鬱金 藜蘆 瓜蒂
上為末。水調搐之。
小兒禿頭
用白灰燒紅,淬長流水令熱洗之,內又服酒製通聖散,除大黃另用酒炒入,研為末,再用酒拌乾。
每服一錢,水煎頻服。外又用胡荽子、伏龍尾(即梁上灰塵)、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
又方
松樹濃皮(燒皮) 黃丹(水飛,一兩) 寒水石(一兩,細研) 白礬(枯) 黃連 大黃(各半兩 白膠香(熬飛傾石上,三兩) 輕粉(四,或云一分)
上為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先洗了瘡痂敷之,佳。
又方 治小兒癩頭,並身癩等証。
松皮(燒灰) 白膠香 枯礬 大黃 黃柏
上為末。用熟油調敷。
小兒頭瘡
臘豬油(半生半熟) 雄黃 水銀(等分)
上研和勻。洗淨敷瘡上。
又方
川芎 酒片芩 酒白芍 陳皮(半兩) 酒白朮 酒歸(一兩半) 酒天麻 蒼朮 蒼耳(七錢半
酒柏 酒粉草(四錢) 防風(三錢)
上為末。水蕩起煎服,日四五次,服後睡片時。
又方 單治頭瘡。
松樹皮(濃者燒炭,二兩) 白膠香(熬沸傾石上,二兩) 黃丹(一兩,火飛) 白礬(火飛,半兩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子 寒水石(三錢) 白芷 無名異(炒,少許) 木香(少許,痛者
用) 輕粉
上為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洗淨瘡去痂,敷之佳。
又小兒瘡
豬牙皂角(去皮) 胡椒(些少) 枯礬 輕粉
上為末。樟腦燭油擦七日,如櫻桃膿窠,去椒。
小兒臍腫汁出
用枯白礬為末,敷。或黃柏為末,敷之。又小兒臍不乾,伏龍肝塗。
小兒天火丹,臍腹起者,赤溜不妨。
蚯蚓泥炒調敷。
小兒赤溜 主傷血熱。
用生地黃、木通、荊芥苦藥帶表之類,外以芭蕉油塗患處,芒硝濃煎汁洗之。又方,雞子清調伏龍肝敷之。
小兒耳後月蝕瘡
黃連 枯白礬
上為末敷之。
小兒鼻赤
雄黃 黃丹
上同為末。無根水調敷之。又蒼耳葉酒蒸焙乾為末,調服,最解食毒。又鼻下一道赤者 ,名曰,以黃連末敷之。
辛夷膏 專治小兒鼻流清涕不止。
辛夷葉(一兩,洗淨,焙乾) 細辛 木通 白芷(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研如泥)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次用杏仁泥、羊骨髓、豬脂各一兩,同諸藥和勻,於瓦石器中熬成膏,赤黃 色為度。於地上放冷,入腦麝各一錢,拌勻,塗囪門上。每用少許塗鼻中。
小兒變蒸,是胎毒散也。
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二錢) 生地黃 白芍(一錢半) 陳皮 半夏 炒芩(一錢) 甘草(二分)
上作一服,薑三片,就煎下甲末半錢。
95: 痘瘡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 毒藥。凡痘瘡初出之時,色白者,便用大補氣血,參、朮、 、芎、升麻、干葛、草 、木香、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若大便瀉,加訶子、肉豆蔻、酒炒芩連,名解毒藥。但 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吐瀉食少,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 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或用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更 用表藥,則反潰爛不結痂。吐瀉陷伏,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 水調服,出子和方。痘瘡初出時,或未見時,人有患者,宜預服此藥,多者令少,重者令輕 。方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乾吃。入朱砂末,尤妙。痘瘡分人 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 、酒紫草、人參 正者如上治。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芍藥之類,或加紅花。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黃連、黃芩、桂枝、連翹之 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爐灰白色、靜者、怯者,作寒看。勇者、燥者、 發者,作熱看 痘瘡,鼠粘子、連翹、山楂、甘草,此四味,始終必用之藥。全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 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以大小便,如大便秘, 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 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服。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 。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虛癢者,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 ,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下其結糞。疏則無毒,蜜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十帖亦 妨。無害眼之患。瘡乾者宜退火,濕者用瀉濕。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 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如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歸尾 芩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作小劑,末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複自明。
痘癰多是實毒,血熱成癰,分上下用藥,一日不可緩。已成膿,必用涼藥為主,赤芍、甘草節 、連翹、桔梗,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栝蔞之 。大便燥,用大黃。發寒熱,用黃芩、黃柏。痘瘡,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虛,補氣為 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痘風 氣血虛實,以日子守之,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生血活血之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 則白芍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若屬寒,陳氏方可用。
入方 解痘瘡毒。
絲瓜 升麻 酒芍藥 生甘草 黑豆 山楂 赤小豆 犀角
上水煎服。
又方 治痘瘡,已出未出皆可服。
朱砂
上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痘瘡敷藥
貝母 南星 僵蠶 天花粉 寒水石(最多) 白芷 草烏 大黃 豬牙 皂角
上為末。醋調敷之。 〔附錄〕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傷寒証候類有之。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寒而得者,有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 食 ,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証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冷足冷驗之。蓋謂瘡疹屬陽,腎臟無証,耳與 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疑似之 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 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如欲解肌,干葛、紫蘇可也。其或小兒氣 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輩。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 。故前說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慎之可也。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 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凡已發未發,並 紫蘇飲為當,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 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如苟妄汗,則榮衛既開,轉增瘡爛;妄下則正氣內脫,變而歸腎。身 體振寒,耳 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壞,十無一 生。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 不黑者謹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 不 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濃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 土 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弭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朱氏曰︰瘡疹已發未發 , 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又曰︰瘡疹首尾,皆不可下,輒用利藥,則毒氣入裡殺人。以此 觀 之,瘡疹証狀,雖與傷寒相似,而瘡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裡,瘡疹所發從裡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黑 陷 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証者有之 。汗下二說,古人所深戒也。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 者得兼而已。溫如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干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 殼 、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但小兒凡覺身熱,証似傷寒,未經瘡痘,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散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 毒散。瘡痘已出,則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麥門冬五苓散;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少四順清涼飲;若咽喉痛者,大如聖湯、鼠粘子湯;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胸腹脹滿者,枳殼桔梗湯、二陳加枳殼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濃敷其足,噴其衣服,並以濃綿蓋之。若猶未也,獨聖散入麝香老酒調劑。或不用酒,則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主之。然而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一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凡痘瘡初出之時,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凡痘瘡初欲出時,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東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凡痘瘡發熱之時,便宜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囟門上,免有患眼之疾。近世小兒痘瘡,上黨陳文中木香散、異攻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氣鬱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時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
附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一兩) 生地黃(二兩) 赤芍(三分) 牡丹皮(一兩)
上 咀。三歲兒三錢,水煎。
人參敗毒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以上並去苗蘆) 枳殼 (麵炒,去穰,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薄荷少許煎,溫服。
紫草飲子
紫草(一兩)
上銼細,百沸湯大碗沃之,蓋定,勿令氣出,逐旋溫服。紫草能導大便,發出亦輕。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不以多少,陰乾,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乾。複納元汁中煮汁盡,焙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無時。
宣風散
檳榔(二個) 陳皮 甘草(各半兩) 黑丑(四兩,半生半熟)
上為末。每一錢,量大小與服,蜜湯調下。
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
白茯苓 細辛 桔梗 栝蔞根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芎(等分)
上為末。每一錢水煎,入薄荷三葉,同煎服。
參蘇飲
前胡 人參 蘇葉 干葛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製) 茯苓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上銼。薑棗煎,微熱服。
人參羌活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人參 川芎 枳殼 茯苓(各半兩) 前胡 北梗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錢半)
加麻黃、薄荷、蔥白煎服。汗後尚熱,宜服此,去麻黃,加紫草。如已見三五點,加紫 草、陳皮、赤芍,使熱退,瘡出亦輕。更調辰砂末半錢,以製胎毒。
升麻葛根湯
干葛 升麻 白芍 甘草(炙,各四兩)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化毒湯 瘡痘已發,以此消毒。
紫草茸(半兩) 升麻 甘草
上銼散。每服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加味四聖散
紫草 木通 黃 川芎 木香(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為粗末。水煎。大便秘,加枳殼;大便如常,加糯米百粒。楊氏曰︰糯米能解毒發瘡
紫草木香湯
治瘡出不快,大便泄痢。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朮(等分) 甘草(炙,少許)
入糯米煎服。楊氏云: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
紫草木通湯
紫草 人參 木通 茯苓 糯米(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煎二錢,溫服。內虛大便利者,可入南木香,
快斑散
紫草 蟬殼 人參 白芍(各一分) 木通(一錢) 甘草(炙,半錢)
上銼散。煎二錢,溫服。
又方
紫草茸(五錢) 陳皮(二錢)黃耆(三錢) 赤芍(五錢) 甘草(炙,三錢)
上銼。加糯米百粒煎,三歲以上服三錢,以下一錢,
服後瘡遍勻四肢,住服。
絲瓜湯
絲瓜連皮燒存性為末,湯調。楊氏云:發痘瘡最妙。或加甘草、紫草。
大連翹湯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車前 當歸 防風 柴胡 赤芍 滑石 蟬蛻
甘草(炙,各一錢) 黃芩 山梔子(各半錢)
上銼。每服加紫草煎。
甘露飲子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穰) 黃芩 石斛 山茵陳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五苓散 見中暑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四順清涼飲
當歸 赤芍 大黃(虛者煨,實者生) 甘草
一方加陳皮糯米煎。
如聖飲子
桔梗 甘草(生) 鼠粘子(炒,各二錢) 麥門冬(三錢)
上末,竹葉煎二三錢。一方,加荊芥、防風。重者竹瀝同煎。
鼠粘子湯
鼠粘子(炒,四錢) 荊芥穗(二錢) 甘草(一錢) 防風(半錢)
上為細末。沸湯點服。去防風,名消毒散。
麻黃黃芩湯
麻黃(三錢) 赤芍 黃芩(各二錢半) 甘草(炙) 桂枝(各半錢)
上為粗末煎。
桔梗枳殼湯
枳殼 桔梗(各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薑煎。
甘草散
甘草(炙) 栝蔞根(等分)
上為末。煎服一錢。
烏梅湯
小黑豆 綠豆(各一合) 烏梅(二個)
上 咀。新汲水一碗,煎取清汁,旋服。
木香理中湯 見寒類。
本方中加木香、甘草、乾薑。
獨聖散
牛蒡子(炒,五錢) 白僵蠶(二錢半)
上末,入紫草三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又方
穿山甲湯洗淨,炒焦黃為末。每服半錢,入麝少許,木香煎湯調下。或紫草煎湯,入紅
犀角消毒飲
惡實(四兩,炒) 甘草(炙,一兩) 防風(半兩) 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煎紫草、糯米、園荽子湯調,食後臨睡,日三。
96: 論倒倉法
倒倉法,治癱勞蠱癩等証,推陳致新,扶虛補損,可吐可下。用黃色肥牯牛腿 精肉二十斤或十五斤,順取長流急水於大鍋內煮,候水耗少再添湯,不可用冷水,以肉爛 渣為度。濾去渣 不通風處,溫服一鐘,伺膈間藥行,又續續服至七八鐘。病患不欲服,強再與之。必身體皮 毛皆痛,方見吐下。寒月則重湯溫之。病在上,欲吐多者須疏服,又不可太緊,恐其不納 ; 極吐下,伺其上下積俱出盡,在大便中見如胡桃肉狀無臭氣則止。吐利後或渴,不得與湯 ,其小便必長,取以飲病者,名曰輪回酒,與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滌濯餘垢。 一二日,覺飢甚,乃與粥淡食之,待三日後,始與少菜羹自養。半月覺精神渙發,形體輕 沉悉定矣。大概中間飲至七八鐘時,藥力經涉經絡骨節,搜逐宿垢,正邪寧不悶,似痛非痛,自有惡況,此皆好消息。邪不勝正,將就擒耳,尤須寧耐忍受。又於欲吐未 吐、欲泄未泄交作,皆有惱括意思,皆須歡喜樂受,一以靜處之,此等有大半日景象,不先說 知,使方寸了然,鮮有不張皇者矣。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婦人;已行此法,半年不可 婦人。五年不可吃牛肉。性急好淫不守禁忌者,皆不可行此法。倒倉全在初起三鐘慢飲最 緊要,能行經隧中去。法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谷為最多,故曰倉。倉,積谷之室也。倒者,傾去 而滌濯使之潔淨也。經曰︰胃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 ,致傷沖和,諸病生焉。今用黃牯牛肉,其義至矣。夫牛,坤土也,黃上之色也。以順為 ,而效法乎健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 ,由腸胃而滲透肌膚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 泊之窠舊,阻礙津液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腸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合勺銖 之丸散,所能竅犯其藩牆戶牖乎?夫牛肉全重濃和順之性,潤枯澤槁,豈有損也?其方出 於西域之異人,人於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
97: 論吐法
凡藥能升動其氣者,皆能吐。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以生薑汁少許,醋少許,入齏汁搗服,以鵝翎勾引之。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蒂 、藜蘆、砒茶,此皆自吐之法,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吐時先以布答膊勒腰腹 ,於不通風處行此法。一法,用蘿卜子五合擂,入漿水濾過,入清油白蜜少許,旋半溫,用帛緊束肚皮然 服,以鵝翎探吐。其鵝翎,平時用桐油浸,皂角水洗,晒乾待用。又法,用蝦帶殼半斤, 醬蔥薑等料物煮汁,先吃,後飲汁,以鵝翎勾引即吐,必須緊勒肚腹。又法,苦參末、赤 小豆末,各一錢,齏汁調,重則宜用三錢。吐法取逆流水。益元散吐濕痰。白湯入鹽,方可吐 。人參蘆煎湯,吐虛病。凡吐,先飲二碗,隔宿煎桔梗半兩,陳皮二錢,甘草二錢。凡吐 不止,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湯亦解瓜蒂;甘草總解諸藥;白水總解。
充按︰三法中惟涌劑為難用,有輕重卷舒之機;汗下,則一定法也。故先生特注吐為詳者, 恐人不深造其理,徒倉皇顛倒,反有害於病耳。今總列諸法於此,使臨病隨機應變,披卷了 然,不必搜檢而便於施治也。
98: 救急諸方
魚骨鯁 用砂糖、白炭皮末、紫蘇葉、滑石末和丸,含口中,津液咽下,骨自下蕈毒 用木香、青皮等分,作湯飲之。
眾藥毒 用五倍子二兩重研細,用無灰酒調服。毒在上即吐,在下即瀉。
解一切毒 用粉草五兩重細切,微炒搗細,量病患吃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吐瀉,毒亦隨去。雖十分渴,不可飲水,
解九裡蜂 用皂角鑽孔,貼在蜂叮處,就皂莢孔上,用艾灸三五壯,即安。
天蛇頭 用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切碎,用十分好醋濃煎,先熏後洗。
又方 用人糞雜黃泥搗之,裹在患處,即安。
又方 用撲蛇燒為炭存性,地上出火毒,研為細末,用香油調敷。如洗,只用井花水。
天火帶 用白鮮泥炒研細,香油敷之。
又方 雉雞毛及鵝毛燒灰敷之,用香油調。
治蜈蚣全蠍傷 方同九裡蜂灸法。
治一切蛇咬 用金線重樓,水磨少許敷咬處。又為細末 ,酒調飲。
又方 樹葉、魚胎草、皺面草、草決明,一處研細,敷咬處佳。
中牛馬肉毒 方同解一切毒法。
狗咬 以紫蘇口嚼碎塗之。
風狗咬 取小兒胎發、炒新香附、野菊花,研細,酒調服,盡醉。
99: 拾遺雜論
小便黃,用黃柏;澀者數者,或加澤瀉。又云: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若濕熱流注下焦,小便赤黃,兼之澀滯,用黃柏、澤瀉甚當;若稟受甚壯,酒食過度,寡欲無慮之人,小便澀 滯 鵝翎探而入,嘔吐數十聲,其小便自通;若是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赤,宜四物加黃柏、 知母、牛膝、甘草梢。凡用引經藥,正藥六兩,引經藥只可用半兩。白蠟屬金,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 ,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與合歡樹皮同入長肌肉膏藥,用之神效。 凡製玄明粉,朴硝一斤,蘿卜一斤,同煮,蘿卜熟為度。取出,用白皮紙濾在瓷器中, 露一宿收之,冬月可製。
凡治上升之氣,大概用香附、黃連、黃芩、山梔。
凡補中氣藥,必多服而效遲;劫藥必速效,如汗下之法。
白芍藥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參朮同用則補氣。能治血虛腹痛,餘腹痛皆不可用。
凡面黑人,不可多服黃,以其氣實而又補之也。面白人不可多發散,以其氣虛而又虧之也。面白人不可飲酒,以酒耗血故也。氣實人因服黃 過多喘者,用三拗湯以泄其氣。
用椒葉升起胃氣之後,胸中滿悶,舊有痰之故,以二陳加白朮、香附、炒曲。
二陳湯治濁,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妙。
惡寒久病,亦可解鬱。
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不虛,卒不便死。
人有病,面皮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凡治病,必先問平日起居飲食如何。
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承乃製故也。
人臥則氣浮於肺。
凡治病必先固正氣。
升降浮沉即順之,此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寒熱溫涼則逆之,以寒治熱之法。
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者,乃錯綜,未必死。弦堅之脈,雖是有積,亦帶陰虛,脈無水不軟之意。脈緊指者,其氣大虛 多死,峻補氣,無水,參、朮、歸之類;形脫者,必補氣,參、朮;面白補氣;肥人補氣 針法渾是瀉而無補,妙在押死其血氣則不痛,故下針隨處皆可。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 至肉;若瀉火,不要至 點三里穴,隨意依古法點,但趺陽脈不應即是穴,蓋三里屬陽明經也。
灸瘡不收口 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煎膏貼。
一婦人十九歲,氣實,多怒事不發。一日,忽大叫而欲厥,蓋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沖。始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薑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末為丸 。稍愈,不除。後用大吐乃安。吐後用導痰東加薑炒黃連、香附、生薑煎,下龍薈丸。
狐臭 用 砂、蜜陀僧、明礬、銅青、白附子、辰砂為末,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後敷上,以蒸餅蘸藥擦之。
治赤游風 用二蠶砂炒研細,用剪刀草根、自然汁調勻,先塗腹了,卻塗患處,須留一面出處。患處移動為效。剪刀草根即野茨菇。
金釵石斛,每二錢洗淨,生薑一片,擂細,水蕩起,煎沸去 渣食前飲之,補脾清肺甚妙。
酒風多搐,用白朮半兩,人參二錢半,甘草三錢,陳皮、蒼朮、天麻細切,酒浸、白芍一錢酒浸,防風、川芎一錢半。若小便多,加五味子。上為末,作丸服。
100: 秘方
清六丸 治三焦濕止泄瀉、產後腹痛並自利者,以補脾補血藥送之。治血六一散(一料) 紅曲(炒,半兩)
上為末,陳倉米飯丸。並不單用,與他丸同行。又加五靈脂一兩,名靈脂丸,能行血。
參萸丸 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向導,上可治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製)
上為末,飲丸。若去茱萸加乾薑半兩,名溫清丸,治痢效。
固腸丸 見婦人類。
補脾丸 有脾虛而惡湯藥者,製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朮(半斤) 蒼朮(三兩) 茯苓 陳皮(各三兩) 芍藥(半兩)
上為末,粥糊丸。加潤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無產患
白朮丸
白朮(一兩) 芍藥(半兩)
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上為末,粥丸。一方,枯礬、半夏各一錢半。
潤腸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子仁 當歸 桃仁 生地黃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丸,治肺火,茱萸或半兩,水丸,白湯下。
抑青丸 瀉肝火。方見脅痛類。
龍薈丸 瀉肝火,治脅痛。方見脅痛類。
清金丸 瀉肺火,熱嗽。方見嗽類。
清化丸 治熱嗽。方見嗽類。
咽酸方 方見吞酸類。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 吳茱萸(浸炒,一錢) 桃仁(二十四個,研) 陳皮(半兩) 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加減補陰丸
熟地黃(八兩) 菟絲子(四兩,鹽酒浸一宿) 當歸(三兩,酒浸) 白芍(三兩,炒) 鎖陽(三兩,
酥炙) 杜仲(二兩,炒) 牛膝(四兩,酒浸) 破故紙 枸杞(一兩半) 虎骨(二兩,酥炙) 龜板(一兩
酥炙) 黃柏(二兩,炒) 山藥 人參 黃耆 (各二兩) 冬加乾薑二兩
上為末,豬骨髓入蜜丸,桐子大。空心服一百丸,鹽湯下。
又方
白朮 白芍 人參 蓮肉 知母 黃柏(等分)
上為末,糊丸,朱砂為衣。服法如前。
清膈丸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 南星(四兩,生用)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末,薑糊丸。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以多少,蒸熟晒乾)
上為末,作丸服。
溫清丸 治翻胃,伐肝邪。
乾薑(一兩)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丸服。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藥。
山楂(二兩)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卜子 連翹(各半兩) 白朮(二兩)
上為末,粥糊丸服。
上丹溪秘撰方,已散於各類甚多,如阿魏丸、保和丸、小胃丹、越鞠丸、大補丸、參朮飲、束胎丸、
血、痰為主。凡病血虛,四物;氣虛,四君子;有痰,二陳。酌量輕重,加入主病引經之藥
,一循活法,不執專方。學人推此求之,則達其蹊徑矣。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
丹溪先生既卒,宗屬失其所倚藉,井邑失其所依憑,嗜學之士失其所承事,莫不彷徨遙慕,至於洒涕﹗濂聞之,中心尤摧咽不自勝。蓋自加布於首,輒相親於幾杖間,訂義故忽濂門,以先生從弟無忌所為狀,請為表以勒諸墓上。濂何敢辭﹗先生諱震亨,字彥修姓朱氏,其先出於漢槐裡令云之後。居平陵,至晉永興中,臨海太守泛,始遷今婺之義烏。子孫蟬聯,多發聞於世,郡志家乘載之為詳。當宋之季,有東堂府君者,諱良,懿然君子人也,蓋以六經為教,以弘其宗。府君生某,某生迪功郎桂,迪功生鄉貢進士環,先生之大父也。父諱元,母某氏。先生受資爽朗,讀書即了大義,為聲律之賦,刻燭而成,長老咸器之,已而棄去。尚俠氣,不肯出人下,鄉之右族咸陵之,必風怒電激求直於有司,上下搖手相戒,莫或輕犯。時鄉先生文懿許公,講道東陽八華山中,公上承考亭朱子四傳之學,授受分明,契証真切,擔簦而從之者亡慮數百人。先生嘆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乃摳衣往事焉。先生之年,蓋已三十六矣。公為開明天命人心之秘,內聖外王先生聞之,自悔昔之沉冥顛濟,汗下如雨。由是日有所悟,心扃融廓,體膚如覺增長,每宵挾朋坐至四鼓,潛驗默察,必欲見諸實踐,抑其疏豪,歸於粹夷。理欲之關,誠偽之限,嚴辨確守,不以一毫苟且自恕。如是者數年,而其學堅定矣。歲當賓興,先生應書秋闈,幸沾一命,以驗其所施。再往,再不利,複嘆曰︰“不仕固無義,然得失則有命焉。苟推一家之政,以達於鄉黨州閭,寧非仕乎?”先是府君置祭田三十餘畝,合為一區,嗣人遞司穡事,以陳時荐,然有恆祭而無恆所。先生乃即適意亭遺址,建祠堂若乾楹,以奉先世神主,歲時行事。複考朱子家禮而損益其儀文,少長咸在,執事有恪,深衣大帶,以序就列,宴私洽比,不愆於禮。適意亭者,府君所造,以延徐文清公之地。先生弗忍其廢,改創祠堂之南,俾諸子姓肄其中。包銀之不下,州縣承之,急如星火,一裡之間,不下數十姓,民莫敢與辨。先生所居裡,僅上富氓二人。郡守召先生,自臨之曰︰“此非常法,君不愛頭乎?”先生笑曰︰“守 頭固當惜,民不愛也。此害將毒子孫,必欲多及,民願倍輸吾產當之。”守雖怒,竟不能屈。縣有暴丞,好諂瀆鬼神,欲修岱宗祠以徼福,懼先生莫己與,以言嘗之曰︰“人之生死實司之,欲治其宮,孰敢乾令?”先生曰︰“吾受命於天,何庸媚土偶為生死計耶?且岳則已,使其有知,當此儉歲,民食糠核不飽,能振吾民者,然後降之福耳。”卒罷其事,無藝。胥史高下其手,以為民奸。先生集同裡之人謂曰︰“有田則科徭隨之,君等人胥史護相傾,非策之上也,宜相率以義,契其力之,父子,議事必先集。若苛斂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辭氣懇款,上官多聽,為之損裁。縣大夫勸耕於鄉,將有要於民。先生其臨境,邪幅扉屨,往迎於道左。大夫驚曰︰“先生何事乃爾耶?”先生曰︰“民有役於官,禮固應爾。”大夫曰︰“勸耕善乎?”先生曰︰“私田不煩官勸,第公田生青芻耳。”是時圭田賦重,種戶多逃亡,故先生以此為風。大夫一笑而去。鄉有蜀墅塘,周遭凡三千六百步,溉田至六千畝而嬴;堤壞而水竭,數以旱告。先生倡民興築,置坊庸,為三竇,時其深淺而舒泄之。民食其利。後十年,山水暴至,堤又壞,先生命再從子漳力其事,以嗣其成。縣令長或問決獄得失,先生必盡心為之開導。東陽郭氏父子三人,虐毆小 腹,逼使吞之。事移義烏鞠問,當其子父皆死。先生曰︰“原其故殺之情,亦 一人可償爾。一子從父之令,宜從未減,若皆殺之,無乃已重乎?”事上從先生議。張甲徑中,適李乙荷任器來,幾中甲目,甲怒拳其耳而死。甲乙皆貧人,甲又有九十之親。先生甲罪則廢法,徇法甲必瘦死,親無以養亦死。乙尸暴於道,孰為藏之?不若使竟其葬 親,徐來歸獄,服中刑耳。”或曰︰“甲或逃奈何?”先生曰︰“若以誠待之,必不爾也言。後會赦免。細民有斬先生丘木者,先生訊之,民弗服。先生聞於縣,將逮之。人交讓曰︰“汝奈何犯仁人耶?”民曰︰“計將安出?”人曰︰“先生,長者也。急舁木還之,當 ,先生果真而不問。先生客吳妙湛院,尼刻木作人形,以為厭蠱。館客陳庚得之,欲發其事,尼懼甚。先生知之,以計 陳出,碎其木刻。陳歸怒且詈。先生徐曰︰“君乃士人,獲此聲於吳楚間,甚非君利。倘乏金,吾財可通用,勿憂也。”尼後輦金帛為謝,先生 叱而去。方岳重臣及廉訪使者,聞先生名,無不願見;既見,無不欲交章荐之。先生皆力辭。唯 瘼吏弊,必再三蹙額告之,不啻親受其病者。覃懷鄭公持節浙東,尤敬先生,以尊客禮禮之。眾或不樂,競短其行於公。公笑曰︰“朱聘君盛舉 之長,而諸公顧反短之,何其量之懸隔耶?”皆慚不能退。初,先生壯齡時,以母夫人病脾,頗習醫。後益研礦之,且曰︰“吾既窮而在下,澤不,其可遠者,非醫將安務乎?”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一百九十七方,先生獨 ,曰︰“用藥如持衡,隨物重輕而為前卻,古方新証,安能相值乎?”於是尋師而訂其說走吳,又走宛陵,走建業,皆不能得。複回武林,有以羅司徒知悌為言者。知悌,字子敬,宋寶中寺人,精於醫,得金士劉元素之學,而旁參於李杲、張從正二家,然性倨甚。先生謁 ,君居江南而失此士,人將議君後矣。”羅遽修容見之,一見如故交。為言學醫之要,必本於 《素問》 書詳於內傷而日,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窶人求藥, 無不與,不求其償,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注藥往起之,雖百裡之遠弗憚也。江浙省 臣往討閩寇,深入瘴地,遂以病還錢塘,將北歸。先生脈之曰︰“二十日死。使道經三衢時召 可使還燕,然亦不能生之也。”如期卒於姑蘇驛。權貴人以微疾來召,危坐中庭,列三品 於左右。先生脈已,不言而出。或追問之,先生曰︰“三月後當為鬼”,猶有驕氣耶。及死,其家神先生之醫,載粟為壽,先生辭之。一少年病熱,兩顴火赤,不能自禁,躁走於庭,將蹈 。先生曰︰“此陰証也,製附子湯飲之”,眾為之吐舌。飲已,其疾如失。先生治療,其此甚多,門人類証有書,茲不詳載。先生孤高如鶴,挺然不群,雙目有小大輪,日出明, 毅然之色不可凌犯。而清明坦夷,不事表,精 神充滿,接物和粹,人皆樂親炙之。語言有精 魄,金鏘鐵鏗,使人側耳聳聽,有蹶然興起之意。而於天人感應殃慶類至之說,尤竭力戒 ,反覆不厭,故其教人也。人既易知昏明強弱,皆獲其心。老者則愛慈祥,幼者則樂恭順,莫 不皆知忠信之為美。固未能一變至道,去泰去甚,有足觀者。或有小過,深掩密覆,唯恐先生 之知。凡先生杖屨所臨,人隨而化。浦陽鄭太和,十世同居,先生為之喜動顏面,其家所講 冠婚喪祭之禮,每咨於先生而後定。蓋先生之學,稽諸載籍,一以躬行為本,以一心同天 之大,以耳目為禮樂之原,積養之久,內外一致。夜寐即平晝之為,暗室即康衢之見,汲汲 孜孜,耄而彌篤。每見夸多斗靡之士,輒語之曰︰“聖賢一言,終身行之弗盡矣。”以為多。 至於拈英摘艷之辭,尤不樂顧,且以吾道蟊賊目之。及自為文,率以理為宗,非有關於綱常治 化,不輕論也。居室垣墉,敦尚儉朴,服御唯大布寬衣,僅取蔽體;藜羹糗飯,安之如八珍 。或在豪大姓家,當以肆筵設席,水陸之羞,交錯於前。先生正襟默坐,未嘗下箸。其清修 苦節,能為人之所不能為,而於世上所悅者;澹然無所嗜,惟欲聞人之善,如恐失之,隨 聞隨錄,用為世勸。遇有不順軌則者,必誨其改,事有難處者,又導之以其方。晚年識見 尤卓,嘗自括蒼還,道過永康,謂人曰︰“青田之民囂悍,值此法弛令乖之時,必依險阻 嘯聚為 罔上,天怒已極,必假手殲之,盍力善以延其胤乎。”時方承平,聞者咸笑先生之迂。言未幾 ,天下大亂,空村無煙火動百餘裡。先生所著書,有《宋論》一卷、《格致余論》若干卷、《局 方發揮》若干 》若干卷,凡七種 吾可以無言矣。”故其所述,獨志於醫為多。先生生於至元辛巳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至正戊戌六月享年 三 尚幼。 ,故 裂 經,似若可尚,又膠於訓詁之間,異同紛拿,有如聚訟。其視身心,皆藐然若不相關,此其知識反出於不學庸人之下。於戲,秦漢以來,則或然矣。然而靈豸不鳴,孽狐之妖弗息;黃鐘不 奏期廓其昏翳、挽回其精明而後已。至其相傳,唯考亭集厥大成;而考亭之傳,又唯金華之 賢,續其世胤之正,如印印泥,不差毫末。此所以輝連景接而芳猷允著也。先生少負任俠之氣 ,不少屈撓,及聞道德性命之說,遽變之而為剛毅,所以局量弘而載任重,寤寐先哲,唯日 不足,民吾同胞之念,須臾莫忘。雖其力或弗支,苟遇惠利少足以濡物,必委蛇周旋,求盡 其心。應接之際,又因人心感發之機,而施仁義之訓,觸類而長,開物成化。所謂風雨霜露 無非君子之教者,要亦不可誣也。致思於醫,亦能搜隱抉秘,倡期南方之絕學。嬰 倚以為命。先生一布衣耳,其澤物有如此者,使其得位於朝以行其道,則夫明效大驗又將 何如哉﹗嗚呼﹗先生已矣﹗其山峙淵澄之色,井潔石貞之操,與其不可傳者,弗能即矣。徒因 行而誦言之,見聞不博,惡能得十一於千百之間哉。雖然,舍是又無足以求先生者,敢摭 濂洛有作,性學複明。考亭承之,集厥大成。化覃荊揚,以及閩粵。時雨方行,區萌畢 世胤之正,實歸金華。綿延四葉,益燁其葩。辟諸上尊,置彼逵路。隨其 有美君子,欲振其奇。血氣方剛,疇能侮予。七尺之軀,忍令顛越。壯齡已逾,亟更其轍 。更之伊芳何,我笈有書。負而東游,以祛所疑。非刻非厲,曷圖曷究。豈止惜陰,夜亦為 晝。昔離 有小利。孚惠家邦,庶享厥志。勤我祠事,以帥其宗。況有詩書,以陶以礱。以暢其施, 期壽夫物。苛躬可捐,我豈遑恤。仁義之言,繩繩勿休。昭郎道真,釋除欲仇。上帝有赫,日 注 紹絕 世儒,出入口耳。競藻斗 。以經為戲,此孰甚焉。不有躬行,其失曷鐫。世塗方冥,正資揚燎。夢夢者天,使埋其 耀
丹溪翁傳
丹溪翁者,婺之義烏人也,姓朱氏,諱震亨,字彥修,學人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學 ,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經,為舉子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八華山 ,複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粹密,遂為專門。一日,文懿謂曰︰“吾臥病久,非 精於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游藝於醫乎?”翁以母病脾,於醫亦粗習,及聞 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乃悉焚棄向 所習舉子業,一於醫致力焉。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翁窮晝夜是 習,既而悟曰︰“摻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苟將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必也 《素》《難》諸經乎。然吾鄉諸醫鮮克知之者。”遂治裝出游,求他師而叩之。乃渡浙河, 走吳中,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皆無所遇。及還武林,忽有以其群羅氏告者。羅名知悌 ,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學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 李杲二家之說。然性褊甚,恃能厭事,難得意。翁往謁焉,凡數往返,不與接。已而求見愈 篤,羅乃進之曰︰“子非朱彥修乎?”時翁已有醫名,羅故知之。翁既得見,遂北面再拜以謁,受其所教。羅遇翁亦甚歡,即授以劉、張、李諸書,為之敷揚三家之旨,而一斷於經,且曰︰“盡去而舊學,非是也。”翁聞其言,渙焉無少疑滯於胸臆。居無何,盡得其學以歸。鄉之諸醫,泥陳裴之學人,聞翁言,即大驚而笑且排。獨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 ”文懿得末疾,醫不能療者餘十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驗。於是諸醫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譽,數年之間,聲聞頓著。翁不自滿足,益以三家之說推展之,謂劉、張之學,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於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為最多。遂以推陳致新,瀉火之法療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陰虛火動,或陰陽兩虛,濕熱自盛者,又當消息而用之。謂李之論飲食勞倦,內傷脾 胃,則胃脘之陽不能以升舉,並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之劑治之,此亦前人 之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於降;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用其長,又複參之以太極之理,《易》《 禮記》《通書》《正蒙》諸書之義,貫穿《內經》之言,以尋其指歸。而謂《內經》之言火 ,蓋與太極動而生陽,五性感動之說有合;其言陰道虛,則又與《禮記》之養陰意同。因作 相火及陽有餘陰不足二論以發揮之。其論相火有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然火有二焉,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人火也;相火者,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 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 ,守位稟命,故謂之相。天生物,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然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 火助之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 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府,膀胱者腎之府,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 肝腎之分,皆陰而下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 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 ,動而為相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所同,東垣何以 指為元氣之賊?又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之無勝負乎?曰︰周子 曰︰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 》五火也。相火易動,五性厥陽之火,又從而扇之,則妄動矣。火既妄動,則煎熬真陰,陰 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而相火之氣,則以火言,蓋表其暴悍酷烈 有甚於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 ︰必使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也。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 靜,彼五火將寂然不動。而相火者,惟有扶助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夫何元氣之賊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嘗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 太陽少陰,東垣嘗言之,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戴人亦言膽與三焦,肝與胞 絡,皆從火治,此歷指龍雷之火也。余以天人之火,皆生於地,如上文所云者,實廣二公之意耳。或曰︰《內經》言火者非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而言臟腑者未之有也,二公豈他有 所據耶?曰︰經以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指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 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之《內經》,諸熱瞀瘈瘲,則屬之火;諸狂燥越,則 屬之火;諸病附腫,痛酸驚駭,則屬之火。又《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 諸風 鬱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 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噫﹗以陳無擇之通達,猶以暖識論君火,日用之火論相 火,是宜後人之聾瞽哉﹗其論陽有餘陰不足,有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 地之陰氣為血”,然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何為其然也?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 居天之中,為陰,而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而稟日 之光以為明者也。則是地之陰已不勝夫天之陽,月之陰亦不敵於日之陽。天地日月尚然,而 況於人乎﹗故人之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 水穀之養,而後陰可與陽配成乎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者,可見陰 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錢仲陽於腎有補而無瀉,其知此意者乎。又按《禮記》 注曰︰“人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 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為三十年之運用,而竟已 先虧,可不知所保養也。經曰︰“陽者天也,主外;陰者地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 ”斯言豈欺我哉?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子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已知之矣 。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 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 然而隨。聖賢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 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不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 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嘗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 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冬藏精者,春不 病濕”,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元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 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尚何病之可言哉?於是翁 之醫益聞,四方以病來迎者,遂輻輳於道,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幾,病之狀何如,施何 良方,飲何藥而愈,自前至今驗者何人何縣裡主名,得諸見聞,班班可紀。浦江鄭義士,病滯下,一夕,忽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瀉。翁診之,脈大無倫,即告曰︰“此陰虛陽暴絕 也,蓋得之病後酒且內,然吾能愈之。”急命治人參膏,而且促灸其氣海。頃之,手動,又 頃而唇動。及參膏成,三飲之,蘇矣。其後服參膏盡數斤,病已。天台周進士,病惡寒,雖 暑亦必以綿蒙其首,服附子數百,增劇。翁診之,脈滑而數,即告曰︰“此熱甚而反寒也” ,乃以辛涼之劑,吐痰一升許,而蒙首之綿減半。仍用防風通聖飲之,愈。周固喜甚,翁曰 ︰“病愈後,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火可降,否則附毒必發,殆不可救。 彼不能然,後告疽發背死。浙省平章,南征閩粵還,病反胃,醫以為可治。翁診其脈,告曰 ︰“公之病不可言也”,即出,獨告其左右曰︰“此病得之驚後而使內,火木之邪相挾,氣 傷液亡,腸胃枯損,食雖入而不化,食既不化,五臟皆無所稟。去此十日,死。”果如言。 鄭義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熱,口渴而妄語,兩顴火赤,醫作大熱治。翁診之,脈弱而遲,告 曰︰“此作勞後病溫,惟當服補劑自已,今六脈皆搏手,必涼藥所致。”竟以附子湯啜之, 應手而瘥。浙東憲幕傅氏子,病妄語,時若有所見,其家妖之。翁切其脈,告曰︰“此病痰 也,然脈虛弦而沉數,蓋得之當暑飲酸又大驚。”傅曰︰“然﹗嘗夏因勞而甚渴,恣飲梅水 一二升,又連得驚數次,遂病。”翁以治痰補虛之劑處之,旬浹愈。裡人陳時叔病脹,腹如 斗,醫用利藥轉加。翁診之,脈數而澀,告曰︰“此得之嗜酒,嗜酒則血傷。血傷則脾土之 陰亦傷,胃雖受谷,不能以轉輸,故陽升陰降而否矣。”陳曰︰“某以嗜酒,前後溲見血者 有年。”翁用補血之劑投之,驗。權貴人以微疾來召,見翁至,坐中堂自如。翁診其脈,不 與言而出。使詰之,則曰︰“公病在死法中,不出三月,且入鬼錄。”顧猶有驕氣耶,後果 如期死。一老人病目無見,使來求治。翁診其脈,微甚,為製人參膏飲之,目明如常時。後 數日,翁複至,忽見一醫在庭煉礞石,問之,則已服之矣。翁愕然曰︰“此病得之氣大虛, 今不救其虛,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至夜參半,氣奄奄不相屬而死。一男子病小便 不通,醫治以利藥,益甚。翁診之,右寸頗弦滑,曰︰“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肺為上焦 ,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 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一婦人病不知,稍蘇,即號叫數四而複昏。翁診之,肝脈弦數而 且滑,曰︰“此怒心所為,蓋得之怒而強酒也。”詰之,則不得於夫,每遇夜,引滿自酌解 其懷。翁治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鬱,立愈。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且半 載,醫告術窮。翁診之,肝脈弦出左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於脾故耳。”叩之,則許嫁夫入廣且五年。翁謂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 今茅觸之使怒耳。”父以為不然。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責以不當有外思,女子號泣大怒,怒 已,進食。翁複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旦夕 且歸。後三月,夫果歸而病不作。一婦人產後,有物不上如衣裾,醫不能喻。翁曰︰“此子宮也,氣血虛,故隨子而下。”即與黃 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 子作湯洗濯,皴其皮。少選,子宮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如之。一 貧婦寡居病癩,翁見之惻然,乃曰︰“是疾世號難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婦貧而無濃味,寡而無欲,庶幾可療也。”即自具藥療之,病愈後複投四物湯數百,遂不發動。翁之為醫,皆 此類也。蓋其遇病施治,不膠於古方,而所療皆中。然於諸家方論,則靡所不通。他人靳靳 守古,翁則操縱取舍而卒與古合。一時學人咸聲隨影附,翁教之 忘疲。一日,門人趙良 仁問大極之旨。翁以陰陽造化之精微與醫道相出入者論之,且曰︰“吾於諸生中,未嘗論至 於此。今以吾子所問,故偶及之,是蓋以道相告,非徒以醫言也。趙出語人曰︰“翁之醫其 始橐 於此乎﹗羅成之自金陵來見,自以為精仲景學,翁曰︰“仲景之書,收拾於殘篇斷簡 之餘,然其間或文有不備,或意有未盡,或編次之脫落,或義例之乖舛,吾每觀之,不能以 無疑。”因略摘疑義數條以示,羅尚未悟。及遇治一疾,翁以陰虛發熱而用益陰補血之劑療 之,不三日而愈。羅乃嘆曰︰“以某之所見,未免作傷寒治。今翁治此,猶以芎歸之性辛溫 ,而非陰虛者所宜服,又況汗下之誤乎﹗”翁春秋既高,乃徇張翼等所請,而著《格致余論 》《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諸書,學人多誦習而取則焉。翁簡愨貞良,剛嚴介特,執心以正,立身以誠,而孝友之行,實本乎天質。奉時祀也,訂 其禮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時其節宣以忠養之。寧歉於己而必致豐於兄弟;寧薄於己子 而必施濃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論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憂。世之名 公卿,多折節下之,翁謂直陳治道,無所顧忌。然但語及榮利事,則拂衣而起。與人交,一 以三綱五紀為去就。嘗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夫行,本 也;辭,從而生者也。苟見枝葉之辭,去本而末是務,輒怒溢顏面,若將浼焉。翁之卓卓如 是,則醫又特一事而已。然翁講學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為翁墓志,茲故不錄。而竊錄其醫之可傳者為翁傳,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論曰︰昔漢嚴君平,博學無不通,賣卜成都。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箸龜為陳其利害 。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史稱其風聲氣節,足以激貪 而厲俗。翁在婺得道學之源委,而混跡於醫。或以醫來見者,未嘗不以葆精毓神開其心。至 於一語一默,一出一處,凡有關於倫理者,尤諄諄訓誨,使人奮迅感慨激厲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謂直諒多聞之益友,又可以醫師少心法四
丹溪心法 卷四
朱震亨、戴思恭
附方
健步丸(東垣方)
防己(酒洗,一兩)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栝蔞(酒洗,以上各半兩) 澤瀉 防風(各三錢) 苦參(酒洗) 川烏(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蔥白煎愈風湯下(見中風類)。
補陰丸 見諸虛類。
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 (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 白朮 橘皮 澤瀉(各半錢)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 歸身 生地黃 曲末 豬苓(各二分) 酒柏 柴胡 黃連(各一分) 五味子(九個) 甘草(炙,二分)
上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因氣虛為主,有因血虛。氣虛脈細,血虛脈大,熱厥脈數,外感脈沉實,有痰脈弦。因痰者,用白朮、竹瀝;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熱厥,用承氣;外感,用雙解散加薑汁、酒。有陰厥陽厥,陰衰於下則熱,陽衰於下則寒。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附錄〕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証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証,而用熱藥治之,精魂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 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又尸厥、飛尸、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
,此是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病。以蘇合丸灌之。候稍蘇
,以
附湯,
中東加
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
附方
八味順氣散 見中風類。
調氣散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平胃散
蒼朮(泔浸,五斤) 濃朴(薑製炒) 陳皮(各三斤) 甘草(炒,三十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薑三片,棗一個,煎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四七湯
濃朴(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紫蘇(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鐘,薑七片,棗一個,煎服。
承氣湯 見痢類。
四逆湯 理中湯 薑附湯 並見中寒類。
烏梅丸 見心痛類。
導痰湯 見痰類。
。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甚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 〔附錄〕古方,風痙曰 也。經云︰“諸痙項強,皆屬直,皆屬於風”。是陽明內鬱,而陰行於外。又曰︰“陽
,故濕過極反兼風化製之。然兼化者虛象,實非風也。
附方
葛根湯 治 病無汗而小便少,反惡寒者,名剛 。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三錢炙)
上 咀。水二鐘,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覆取微
桂枝加葛根湯 治 病有汗,不惡寒者服之,此名柔
葛根(四錢) 生薑(三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棗一個,煎服,二 皆可用小續
命東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咬齒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
小續命湯 見中風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者是也。
〔附錄〕癇症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蠍三個。 附方 續命湯 主癇發頓悶無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末) 生薑 防風 麻黃(去節,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各二兩) 石膏 桂(二兩)
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紫蘇、陳皮各半兩。
但小兒癇,《千金》有風、食、驚三種,《本事》方又有陰陽、癇、慢脾風三証。慢脾即食癇,宜醒脾丸、人參散。
古方三癇丸 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麵糊為丸,黍米大,朱砂為衣。薑湯下二十丸。如慢驚,用來複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本事》人參散 治慢脾風,神昏痰盛。
人參(半兩) 圓白大南星(一兩,切片以生薑汁並漿水各半,蔭滿煮,帶性晒)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三片,冬瓜仁擂細少許,同煎,取半盞,作兩三次
寧神丹 清熱養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朮 歸身 茯神 荊芥 僵蠶(炒) 獨活 遠志(去心) 犀角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辰砂(各半兩,另研)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白附子 川芎 鬱金 牛黃(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 黃連(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服五十丸,白湯下。
東垣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黃 酒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上除朱砂水飛外,四味搗為末,和勻,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後津咽
星香散 見中風類。
蓋為世所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是也,大概是熱。癲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見,經年不愈,心
邪所則耳鳴,用天門冬去心,日乾作末,酒服方寸匕。癲証,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氣之藥。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入方
治癲風。
麻仁(四升)
上以水六升,猛火煮至二升,去滓,煎取七合。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劑,愈。
又方 治狂邪發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不以多少)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煎薄荷湯下。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附錄〕驚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曰驚、曰悸,其可無辨乎?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入方
治勞役心跳大虛証。
朱砂 歸身 白芍 側柏葉(炒,五錢) 川芎 陳皮 甘草(各二錢) 黃連(炒,一錢半)
上為末,豬心血丸服。
附方
養心湯 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
黃 (炙) 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 當歸 川芎(各半兩) 遠志(去心,薑汁炒) 辣桂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 人參(二錢半)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食前服。治停水怔忡,加檳榔、赤茯苓。
寧志丸 治心虛血虛,多驚。若有痰驚,宜吐之。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當歸 酸棗(溫酒浸半日,去殼,隔紙炒) 遠志(各半兩,炒) 乳香 朱砂 石菖蒲(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後煎棗湯吞下。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加味四七湯 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半夏(二兩半) 白茯苓 濃朴(各一兩半) 茯神 紫蘇(各一兩) 遠志(炒)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四錢,生薑五片,石菖蒲一寸,棗一個,水煎服。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當歸(二
上四味為末,蒸餅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服二十丸或五十丸,津下。
定志丸 見健忘類。
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 〔附錄〕
健忘者,此証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病在心脾。又云︰思傷脾,亦令朝暗遺忘,治之以歸脾湯,須兼理心脾,神寧意定,其証
附方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黃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每服四錢,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心氣不定,恍惚多忘。
遠志(二兩) 人參(一兩) 菖蒲(一兩) 白茯苓(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服二十丸,米湯下。
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証。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因於 續命湯;因於濕者,蒼朮、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因於痰者,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 朮;因於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大法之方,蒼朮、川芎、白芷、南星 、當歸、酒黃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血虛,《格致余論》詳言,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 紅花、薄桂、威靈仙。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薑製) 蒼朮(泔浸) 黃柏(酒炒,各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半兩) 神曲(炒,一兩)
桃仁(半兩) 行臂) 紅花(酒洗,一錢半) 草龍膽(半錢,下行)
上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張子元,血氣虛有痰,白濁,陰火痛風。
人參(一兩) 白朮 熟地黃 黃柏(炒黑,各二兩) 山藥 海石 南星(各一兩) 鎖陽(半兩) 乾薑(燒灰,半兩,取其不走) 敗龜板(酒炙,二兩)
上為末,粥丸。一云酒糊丸。
臂痛方
蒼朮(一錢半)半夏 南星 白朮 酒芩(炒) 香附(各一錢) 陳皮 茯苓(各半錢) 威靈仙 (三錢) 甘草(少許,別本加羌活一錢)
上 咀。作一服,入生薑二三片。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薑汁,熱辣服
黃柏(炒) 蒼朮(米泔浸炒)
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若 痰帶熱者,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伐,後以趁痛散服之。
趁痛散
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酒炒) 牛膝(酒浸) 羌活 甘草 五靈脂(酒淘) 香附(童便浸) 或加酒芩 炒酒柏
上為末。酒調二錢服。
八珍丸 治痛風走注,腳疾。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各三錢) 羌活 草烏(生用,各五錢) 全蠍(二十一個 炒) 川烏(生用,一兩,不去皮尖)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溫酒送下。
四妙散 痛風走注。
威靈仙(酒浸,五錢) 羊角灰(三錢) 白芥子(一錢) 蒼耳(一錢半,一云蒼朮)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一大片,擂汁,入湯調服,及二妙散同調服。
又方 治酒濕痰痛風。
黃柏(酒炒) 威靈仙(酒炒,各五錢) 蒼朮 羌活 甘草(三錢) 陳皮(一錢) 芍藥(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沸湯入薑汁調下。
治氣實表實,骨節痛方。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香附 片芩(各三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吞下。
又方
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上用酒水和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便能行動。
治食積肩腿痛。
龜板(酒浸,一兩) 酒柏葉 香附(半兩) 辣芥子 凌霄花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湯下。
附方
控涎丹 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甘遂(麵裹煨) 大戟(製) 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臨臥薑湯下。
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草烏 蒼朮 白芷(各一兩,碾粗末拌發酵, 過入後藥) 乳香 沒藥(各二錢,另研) 當歸牛膝(各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彈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附錄〕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嚙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並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服之。
又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凡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朮、羌活。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節痛發 ,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柏;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用燥濕,宜蒼朮、南星,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 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丹溪無肢節痛條,此文又純似丹溪語,姑書以俟知者。
小續命湯 地仙丹 並見中風類。
舟車丸 見中濕類。
導水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發熱類。
敗毒散 見瘟疫類。
乳香丸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沒藥 赤小豆 荊芥 藿香(去土) 骨碎補(去毛) 乳香(,各一兩) 五靈脂 川烏(炮,去皮臍尖) 糯米(炒,各二兩) 草烏頭(炮,去皮尖) 京墨(,各五兩) 松脂(半兩,研)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時。忌熱物。
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 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 於穀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 瘩與瘡,若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若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 在上複在下也。陽明經,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 則在下多,氣血俱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或從上或從下,以 而來者,皆是可治之病。人見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 色,皆不免再發,再發則終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惟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且寡,無 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兩年後皆再發。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 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外,又是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 方得月經行,十分安愈。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同炒黑色) 防風 栝蔞根 白蒺藜 苦參(各
上為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每用一錢,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茶湯調吃後五七日間,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水,渾身覺疼,昏悶如醉,利下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 減與之。証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複與此藥吃。須斷鹽、醬、醋、 諸般肉、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爆及茄子等物,只宜淡粥,煮熟時菜,並烏梢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也。
再造散
錦紋大黃,(一兩) 皂角刺(一兩半,獨生經年黑大者) 鬱金(半兩,生)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生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一云五錢),臨臥冷酒調服(一云日未赤面東服),以淨桶伺候,泄出蟲。如蟲黑色,乃是多年,赤色是為方近。三四日又進一服,真候無蟲則 根矣。後用通聖散調理,可用三棱針刺委中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驢騾等肉,大忌房事,犯者必不救。
黃精丸
蒼耳葉 紫背浮萍 大力子(各等分) 烏蛇肉(中半酒浸去皮骨) 黃精(倍前三味生搗汁 ,和四味研細焙乾)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一方加炒柏、生地黃、甘草節。
又方
蒼耳葉 浮萍 鼠粘子 烏蛇肉(等分)
上用豆淋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豆淋酒調下。
治麻風脈大而虛者。
苦參(七錢半) 蒼耳 牛蒡子 酒蒸柏(一作酒柏,各二兩) 黃精 浮萍(各一兩)
上為末。用烏蛇肉酒煮,如無蛇,以烏鯉魚亦可,糊丸服之。候脈實,再用通天再造散
治麻風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陳皮、甘草。
又方
大黃 黃芩 雄黃(三兩)
上為末。用樟樹葉濃煎湯,入藥蒸洗。
〔附錄〕
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於鼻,從俗呼為肺風也。鼻準腫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使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以藥緩疏之,煎《局方》升麻湯下瀉青丸。餘病各隨經治之。
附方
凌霄花散 治癘風。
蟬殼 地龍(炒) 僵蠶(炒) 全蠍(各七個) 凌霄花(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於浴室內,常在湯中住一時許,服藥效。
東坡四神丹 治大風。
羌活 玄參 當歸 熟地黃
上等分,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浮萍散 治癩及風癬。
浮萍(一兩) 荊芥 川芎 甘草 麻黃(去根節),以上各半兩 或加當歸、芍藥。
上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入蔥白、豆豉亦可。汗出則愈。
通聖散 見斑疹類。
《局方》升麻湯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歸(各三錢) 蒼朮 干葛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熟枳殼 乾薑(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芍藥(七錢半) 陳皮 甘草(各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生薑燈心同煎,食前服。
瀉青丸 見中風類。
身上虛癢,血不榮於腠理,所以癢也。
上用四物湯,加黃芩煎,調浮萍末服之。
又方
凌霄花末一錢
酒調下。
雄黃解毒丸 治纏喉急喉風,雙蛾腫痛,湯藥不下。
雄黃(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個) 鬱金(一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即蘇,大效。如口噤,以物斡開灌 之,下咽無有不活者。
潤喉散 治氣鬱夜熱,咽乾硬塞。
桔梗(二錢半) 粉草(一錢) 紫河車(四錢) 香附(三錢) 百藥煎(一錢半)
上為末,敷口內。
又方 喉痛。
硼砂 膽礬 白僵蠶 陳霜梅
上為末,和噙。
在右屬痰,蒼朮、半夏;屬熱,酒芩為主。又屬濕痰,川芎、南星、蒼朮。偏頭風,在左屬風者,用荊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藥。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為君而多,次之,佐又次之,須要察其兼見何症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陳湯治痰而佐之,他症皆 仿此。又須察識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減,不可執方。
入方
酒片芩(一兩) 蒼朮 羌活 防風(各五錢) 細辛(二錢) 蒼耳(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一大片,同擂勻。茶湯蕩起服之。
又方
酒片芩(五錢) 蒼朮(二錢半) 羌活 蒼耳 川芎 生甘草 酒黃連(各一錢半) 半夏曲(炒 三錢半)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酒片芩(一兩) 蒼朮 羌活 川芎(各五錢) 蒼耳 細辛(各三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濕痰頭風。
片芩(酒炒,三錢) 蒼朮(酒炒,一兩) 川芎 細辛(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瘦人搐藥
軟石膏 朴硝(各五錢) 腦子 荊芥 檀香皮 薄荷(各一錢) 白芷 細辛(各二錢)
上為末。搐鼻內。
頭癢風屑發黃方
用大黃酒浸炒為末,茶調服。
一粒金搐鼻方 治偏頭風。
蓽茇(不以多少,研細,用 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 懸陰乾) 本 玄胡索 白芷 川芎(各一兩) 青黛(二兩) 上為末,入製蓽茇末一兩半,用無根水丸。每用一粒,長流水化開 鼻。以銅錢二三文口咬定,出涎。 治頭風
烏頭尖(七個) 荊芥 防風 甘草 蔓荊子 台芎 桔梗 麻黃
上為末。茶調。
一人頭風鼻塞。
南星 蒼朮 酒芩 辛荑 川芎
上為末。茶調。
〔附錄〕
頭風用熱藥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宜消風散、茶調散服之。頭風發動,頂 後兩項筋緊吊起痛者,看其人挾寒挾虛,宜三五七散。頭風,九月取菊花作枕,最良。《素 論頭風者,本於風寒入於腦髓耶。
《本事方》論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或者婦人無巾以 御風寒焉耳。男子間有患者。若經年不愈者,宜灸囟會、百會、前頂、上星等穴,瘥。
附方
消風散
荊芥穗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人參 茯苓 防風 白僵蠶(炒) 藿香 蟬蛻(去土,炒,各 二兩) 濃朴(薑製,半兩) 陳皮(去白,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荊芥湯或茶清調下。
茶調散
薄荷(去梗不見火,八兩) 川芎(四兩)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兩) 細辛(去葉,一兩) 防風(二兩半) 荊芥(去梗,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三五七散
細辛(一斤半) 乾薑(炮,二斤) 防風(四斤)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斤) 附子(三十五個 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食前調下。
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火動其痰,用二陳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久一作虛)。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 昔有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 治赤白帶,帶愈,其眩亦安。 〔附錄〕眩者,言其黑暈轉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又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乘虛而眩暈也,又或七情鬱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淫欲過度,腎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運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敵。其間以升降鎮墜行汗為最,不可妄施汗下。識者將有采薪之憂。有早起眩運,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飲下黑錫丹。傷濕頭運,腎著東加川芎,名除濕湯。疏風,川芎茶調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附方
頭暈方 利痰,清熱,降火,或滾痰丸亦可。
南星(五分,製) 半夏(一錢) 桔梗(七分) 枳殼(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 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生薑七片,水煎,食後服。
香橘飲 治氣虛眩暈。
木香 白朮 半夏曲 橘皮 茯苓 砂仁(各半兩) 丁香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散。水二盞,生薑五片,煎服。加當歸、川芎、
白附子丸 治風痰上厥,眩暈頭疼。
全蠍(半兩,炒)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複花 甘菊 天麻 川芎 橘紅 僵 蠶(炒) 乾薑(生,各二兩)
上為末,生薑半斤取汁,打糊丸梧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人參前胡湯 治風痰頭暈目眩。
半夏曲 木香 枳殼(炒) 紫蘇 赤茯苓 南星(炮) 甘草(炙,各五錢) 人參(三錢) 前胡(五錢) 橘紅(五錢)
上銼散。每服五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芎朮除眩散 治感濕感寒,頭重眩暈。
附子(生) 白朮 川芎(各半兩) 官桂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薑七片,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氣上沖胸,戰搖眩暈。
茯苓(一兩) 桂枝(七錢半)白朮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風症,加川芎、細辛;濕症,加川芎、蒼朮;寒症,加乾薑、良薑。
半夏白朮天麻湯 見頭痛類。
正元散
紅豆(炒,三錢) 人參(二兩) 肉桂(半兩) 附子(炮,去皮尖) 川芎 山藥(薑汁炒) 烏藥
(各一兩) 川烏(炮,去皮臍,半兩) 乾薑(炮,三錢) 白朮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陳皮(二
錢)黃耆(炙,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個,入鹽
黑錫丹
肉桂(半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故紙 胡蘆巴(酒浸炒) 茴香(炒) 肉豆蔻(面 裹煨) 陽起石(研細水飛) 金鈴子(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硫黃 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並 ,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 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薑湯或棗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腎著湯 見腰痛類。
川芎茶調散 見頭痛類。
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朮;如瘦人,是熱,宜酒製黃芩、防風。如感冒頭痛,防風、羌活、 本、白芷;
如氣虛頭痛,宜黃 酒洗、生地黃、南星、秘藏安神湯;如風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台芎、酒製黃芩;
如苦頭痛,用細辛;如形瘦蒼黑之人頭痛 ,乃是血虛,宜當歸、用芎、酒黃芩;如頂顛痛,宜 本、防風、柴胡。
東垣云︰頂顛痛須本,去川芎。且如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石膏 、白芷為主;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
少陰頭痛,足寒氣逆 ,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
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 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
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 調中益氣湯內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三分,細辛二分,其效如神。
又有痰厥頭痛,所感不一 。是知方者驗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附方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又治風濕熱,頭上壅,及腦痛,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酒炒) 防風 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 細挺子黃芩
(三兩,去皮,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臨臥少用白湯送下。如苦,每服加細辛二分;痰厥頭痛,脈緩,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如 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 頭痛,只與白虎湯,加好吳白芷,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錢)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黃 酒知母(各五錢) 酒柏 羌活(各一兩)黃耆(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
徹清膏
蔓荊子 細辛(各一分) 薄荷葉 川芎(各三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本(一錢)
上為末。茶清調下二錢。
順氣和中湯 治氣虛頭痛,此藥升陽補氣,頭痛自愈。
黃 (一錢半)人參(一錢) 甘草(炙,七分) 白朮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各三分) 細辛 蔓荊子 川芎(各二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後服。
不臥散 治頭痛。
豬牙皂角(一錢) 玄胡 青黛(些少)
上為末。吹鼻中取涎。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脾胃証,已經服疏風丸,下二三次,元証不瘳,增以吐逆,痰唾稠
粘,眼黑頭旋,目不敢開,頭苦痛如裂,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黃柏(二分,酒洗) 乾薑(三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五分) 炒神曲 白朮(各一錢) 麥芽 半夏(湯洗) 陳皮(各一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芎歸湯 見腸風類。
調中益氣湯 見脾胃類。
治頭痛
片苓酒浸透,晒乾為末,茶清調。治諸般頭痛,亦治血虛頭痛。
治頭痛連眼痛 此風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雨前茶 川芎 白芷 防風 本 細辛 當歸
治頭痛如破
酒炒大黃半兩,一半茶煎。
入方
黃芩(酒浸炒) 白芷(一本作白朮)
上為末。茶清調二錢。
又方
川烏 草烏(二味為君,童便浸,炒去毒) 細辛 羌活 黃芩 甘草(等分,為佐)
上為細末。茶清調服。一本加南星。 〔附錄〕 痛有二証,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湯,或芎辛湯入芽茶,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良。
附方
選奇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羌活 防風(各二錢) 甘草(二錢,夏月生冬炒) 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有熱者用)
上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
生熟地黃丸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玄參 金釵石斛(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導痰湯 見痰類。
芎辛湯
附子(生,去皮臍) 烏頭(生) 天南星 乾薑 甘草(炙) 川芎 細辛(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薑五片,芽茶少許,煎服。
青州白丸子 見《和劑》及《瑞竹堂方》。
四神散 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
菊花 當歸 旋複花 荊芥穗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三寸,茶末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
十丸,熱辣薑湯下。重者,桂枝、麻黃、石鹼各等分,薑汁和蒸餅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熱薑湯下。一本︰輕者散之,麻黃、桂枝之類。重者加石鹼、川芎、蒼朮、炒山梔子去皮,作丸服。凡治此証,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中兼用之。以物柱按痛處則止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和之。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以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打出。楝樹根皮、檳榔、鶴,夏取汁飲,冬濃煎湯,下萬應丸,最好。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梔並劫藥之。若又複發,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胃脘有濕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入方
黃連(炒) 山梔(炒) 吳茱萸(湯洗,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三錢) 滑石(五錢)
上為末,薑汁和丸服。
又方
山梔子仁(炒黃色)
上為末,薑湯調粥丸,亦得。冷痛者,加草豆蔻仁炒末,薑汁炊餅丸服。
又方
白朮(五錢) 白芍 砂仁 半夏 當歸(各三錢) 桃仁 黃連 神曲(炒) 陳皮(各二錢) 吳 茱萸(一錢半)僵蠶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
白朮(三錢半) 白芍(炒) 陳皮 歸尾(各二錢半) 人參 黃連(炒,一錢半)
吳茱萸(半錢)
上為末,蒸餅丸。
又方 治氣實心痛者。
山梔子(炒焦,六錢) 香附(一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酒洗淨,同生薑湯煎,送下二十丸。
又方
胡椒 蓽茇(各半兩)
上為末。以醋調,捏作團子吞下。
又方 治心痛,亦治哮喘。又見痰類。
半夏(切碎,香油炒)
上為末,薑汁炊餅丸。薑湯下二三十丸。
又方
黃荊子炒焦為末,米湯調下。亦治白帶。 一人脈澀,心脾常痛。
白朮(一兩) 半夏(一兩) 蒼朮 枳實 神曲 香附 茯苓 台芎(各半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 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
玄胡(一兩半) 桂 滑石 紅花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丸。 治痰飲積胃脘痛。
螺螄殼(牆上年久者燒) 滑石(炒) 蒼朮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 青皮 木 半兩)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春加芎,夏加黃連,冬 茱萸半兩。有痰者,用明礬溶開,就丸如雞頭大,熱薑湯吞下一丸。青黛亦治心痛,藍葉捶 碎取汁,薑汁和服,亦可。如無葉處,用水一小瓶,用藍安在刀頭,火中燒紅,淬水服。 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薑汁煎辣湯,調服為佳。又方,治脾 痛氣實 〔附錄〕夫心痛,其種有九︰一曰蟲痛,二曰疰痛,三曰風痛,四曰悸痛,五曰食痛,六 曰飲痛,七曰寒痛,八曰熱痛,九曰來去痛。其痛甚,手足青過節者,是名真心痛,旦發夕 ,夕發旦死,非藥物所能療。若蛔蟲攻嚙心痛,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湯,下烏梅丸 良。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時作時止,或飲湯水 咽下而作噦者,是有死血在其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草豆蔻丸,多治氣餒弱人心痛妙。
附方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熱亦可服,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麵裹煨去皮) 益智 橘皮 僵蠶 人參 黃耆 (各八分) 吳茱萸(湯洗 去苦,八分) 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三分) 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曲(炒) 薑黃(各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者減半) 桃仁(七個,去皮尖,另研) 麥芽(炒,一錢五分) 柴胡(四分,詳 脅下加減用) 半夏(洗,一錢)
上除桃仁另研,餘為末,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白湯下,食遠,旋斟酌多少用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
良薑(五兩) 茴香(炒) 甘草(各一兩半)丁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失笑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蒲黃(炒) 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上先以醋調二錢,煎成膏,入水一盞煎,食前熱服。
二薑丸 治心脾疼,溫養脾胃,冷食所傷。
乾薑(炮) 良薑
扶陽助胃湯 治寒氣客於腸胃,胃脘當心而痛,得熱則已。
乾薑(炮,一錢半) 揀參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各一錢) 陳皮 白朮 吳茱萸(各五分) 附子(炮,二錢) 益智(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生薑三片,棗二枚。有積聚,備
烏梅丸 治胃冷,蛔蟲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百個) 黃柏(炙) 細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兩) 黃連(十六兩) 人參(六兩) 蜀椒(炒去閉口者及目) 當歸(各四兩) 乾薑(炮一兩)
上為末,取烏梅肉和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小胃丹 見痰類。
五苓散 見中暑類。
左金丸治肝火,有氣鬱而胸脅痛者,看其脈沉澀,當作鬱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龍薈 快。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用吳茱萸、炒黃連。
控涎丹,一身氣痛,及脅痛,痰挾死血, 桃仁泥,丸服。右脅痛,用推氣散,出嚴氏方;左脅痛,用前藥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
入方
小龍薈丸
當歸 草龍膽(酒洗) 山梔(炒) 黃連(炒) 川芎(各半兩) 大黃(煨,半兩)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一方有黃芩、柴胡各半兩,無大黃、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無當歸、梔子。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仍以琥珀膏貼痛處。龍
薈丸,亦治有積,因飲食大飽,勞力行房脅痛。
當歸龍薈丸 治內有濕熱,兩脅痛。先以琥珀膏貼痛處,卻以生薑汁吞此丸。痛甚者,
草龍膽 當歸 大梔子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黃柏(一 兩) 麝香(半錢)
上十味為末,麵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兩。又方,加青黛半兩。蜜丸,治脅痛 ;曲丸,降肝火。
抑青丸 瀉肝火。
黃連(半斤)
上為末,蒸餅糊丸服。
〔附錄〕脅下痛,發寒熱,小柴胡湯。肥白人因氣虛而發寒熱,脅下痛者,補虛用參、 ,退熱用柴胡、黃芩,調氣止痛用青木香、青皮。瘦人脅下痛,發寒熱,多怒者,必有瘀血, 宜桃仁、當歸、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梔子、草龍膽。
附方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枳殼 桂心 片子薑黃(各半兩,一本作僵蠶) 甘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脅痛刺不可忍者。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酒亦可。
十棗湯 治脅痛,甚效,病患氣實可用,虛人不可用。
甘遂 芫花(慢火□紫色) 大戟(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人實更加一錢。量虛實加減
控涎丹 見痛風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琥珀湯 見積聚類。
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入方︰治酒積腹痛者,寬氣緊要。
檳榔 三棱 莪朮 香附 官桂 蒼朮 濃朴 陳皮 甘草 茯苓 木香
上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附錄〕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作痛也。諸 ,不可用參、耆、白朮,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白芍藥,只治血虛腹痛,諸痛証 不可用,以酸收斂。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腹痛者,亦加黃柏。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屬;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屬虛兼濕痰,宜參、二朮、半夏。如感寒而腹痛,宜薑、桂,嘔者,丁香;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如飲食過傷而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稟受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 胃而消導,宜參、朮、山楂、曲 、枳實、木香;如 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
痛
附方
玉龍丸 又名黃龍丸,見中暑。
木香檳榔丸 見痢類。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養胃湯 見瘧類。
理中湯 見中寒類。
小建中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個) 桂枝(去皮,一兩半) 膠飴(半斤,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三片,大棗一個,煎八分,去滓,下飴膠兩匙許,再煎化,溫服。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不升降。燥飲用蒼朮
,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脈大者腎虛,杜仲、龜板、黃柏、知母、 五味之類為末,豬脊髓丸服;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脈緩者濕熱,蒼朮、杜仲、黃柏、川芎之類;痰積作痛者,二陳加南星、半夏。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諸痛不可用參,補氣則疼愈甚。人有痛,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戴云︰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入方︰治濕痰腰痛,大便泄。
龜板(一兩,炙) 蒼朮 椿皮 滑石(半兩) 白芍(酒炒) 香附(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內傷,白朮、山楂湯下。
又方 治腰腿濕痛。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炙) 蒼朮 蒼耳 威靈仙(酒浸,各一兩) 扁柏(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生薑煎湯下。久腰痛,必用官桂
以開之,方止。腹脅痛亦可。
又方
龜板(酒炙,一兩半) 炒柏 白芍(一兩) 陳皮 威靈仙 知母 蒼朮 蒼耳
上為末。調服。
又方
龜板(酒炙,半兩) 酒炒柏(四錢) 青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薑一大片,同前藥末一錢研勻,以蒼耳汁蕩起,煎令沸服之。
摩腰膏 治老人虛人腰痛,並婦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 樟腦 丁香 乾薑 吳茱
萸(各一錢半) 朱砂(一錢) 麝香(五粒大者)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用一丸,薑汁化開如粥濃,火上燉熱,置掌中,摩腰上。候藥盡粘腰上,烘綿衣包縛定,隨即覺熱如火,日易一次。 〔附錄〕
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移闔辟者也。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虛,凡沖寒、受濕、傷冷、蓄熱、血澀氣滯、水積墮傷,與失志、作勞,種種腰疼,疊見而層出矣。脈若弦而沉者為虛,沉者為滯,澀者瘀血,緩者為濕,滑與伏者是痰。氣痛,一身腔子盡痛,皆用少許木香於藥內行氣。若寒濕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若濕腰痛,如坐水中,或為風濕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致腰痛,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腎虛腰痛,轉側不能,以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仍以茴香鹽炒為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勿令斷,層層散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吃下。閃挫腰痛,宜複元通氣散,酒調服,或五積散加牽牛頭末一錢,或桃仁七枚。
附方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
破故紙(四兩,炒) 杜仲(四兩,炒去絲) 生薑(二兩半,炒乾)
上為末,用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
獨活(一兩) 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之) 細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 防風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杜仲(炒)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下利者,去地黃;血滯於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腎俞、昆侖,尤佳。
治腰疼
黑丑(四兩,半生半炒)
上研細,取頭末,水丸桐子大,硫黃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四服即止。
補陰丸 見諸虛類。
五積散 見腳氣類。
大建中湯 見斑疹類。
複元通氣散 見氣類。
腎著為病,其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腹重如物在腰,治宜流濕,兼用溫暖之藥以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 乾薑(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一鐘,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疝痛,濕熱痰積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鬱而作,即是痰飲食積並死血。專主肝經,與 相干,大不宜下。痛甚者不宜參、朮。 濕多。疝氣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後一韭葉 毛間,是穴。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子(一作枳實)、吳茱萸,並炒 生薑汁順流水煎湯調服。一方加茴香、附子。卻有水氣而腫痛者,又有挾虛者,當用參、 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其脈沉緊豁大者是。按之不定者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烏頭 細切炒,上為末,薑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大能劫痛。
戴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余常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入方
治諸疝,定痛速效。
枳實(十五片,一作橘核) 山梔(炒) 山楂(炒) 吳茱萸(炒,各等分) 濕勝,荔枝核,(炮)
上為末,酒糊丸服。或為末,生薑水煎服,或長流水調下一二錢,空心。
守效丸 治 之要藥不痛者。
蒼朮 南星 白芷(散水) 山楂(各一兩) 川芎 枳核(又云枳實,炒) 半夏 秋冬加吳茱萸,衣缽有山梔
上為末,神曲糊丸服。又云︰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又或加青皮、荔枝核
又方 治諸疝,發時服。
海石 香附
上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
又方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山梔(炒) 桃仁(炒) 枳子(炒) 山楂
上各等分研,入薑汁,用順流水蕩起,同煎沸熱服。一方加茱萸。
橘核散
橘核 桃仁 梔子 川烏(細切,炒) 吳茱萸
上研,煎服。 橘核散,單止痛,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鬱。況二藥皆下焦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又方 治疝劫藥。
用烏頭細切炒 梔子仁炒,等分
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
又方 治疝。
枇杷葉 野紫蘇葉 椒葉 水晶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腎氣方
茴香 破故紙 吳茱萸(鹽炒,各五錢) 胡蘆巴(七錢半)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蘿卜搗汁丸。鹽湯下。
積疝方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 柴胡(炒,三錢) 牡丹皮(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疝病黃病久者,皆好倒倉。
又方 治疝痛。
山楂(炒,四兩) 枳實(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 八角 茴香(炒,一兩) 吳茱萸(炒,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又方 治疝作痛。
蒼朮(鹽炒) 香附(鹽炒) 黃柏(酒炒,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為臣) 茴 香(佐) 附子(鹽炒) 甘草(為使)
上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又方 治 疝。
南星 山楂 蒼朮(二兩) 白芷 半夏 枳核 神曲(一兩) 海藻 昆布(半兩) 玄明粉 茱
上為末,酒糊丸。 一人疝痛作,腹內塊痛止;疝痛止,塊痛作。 三棱 莪朮(醋煮) 炒曲 薑黃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木香 沉香 香附(各三錢) 黃連(用茱萸炒,去茱萸,用五錢淨) 蘿卜子 桃仁 山梔 枳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予嘗治一人,病後飲水,患左丸痛甚。灸大敦穴,適有摩腰膏,內用烏附、丁香、麝香將與摩其囊上橫骨端,火溫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腫亦消。予舊有柑橘積,後因山行飢甚橘芋食之,橘動舊積,芋複滯氣,即時右丸腫大,寒熱。先服調胃劑一二帖。次早注神思,氣至下焦嘔逆,覺積動吐複,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而愈。 〔附錄〕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溫。溫且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凝滯其間,脹大作痛,頑痺結硬,勢所必至矣。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宛如寒谷回春,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入方︰治木腎。
楮樹葉(又云楊樹),雄者晒乾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木腎不痛。
枸杞子 南星 半夏 黃柏(酒炒) 蒼朮(鹽炒) 山楂 白芷 神曲(炒) 滑石(炒)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七十丸。
治小腸氣又木腎偏墜。
黑牽牛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縛定口子。好酒米醋 各一碗,於砂鍋內煮乾為度,取出黑牽牛,用青紅娘子各十九個,於鐵鍋內炒燥。去青紅子,將牽牛碾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末各二兩,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腎囊濕瘡
密陀僧 乾薑 滑石
上為末。擦上。
又方 先用吳茱萸煎湯洗。
吳茱萸(半兩) 寒水石(三錢) 黃柏(二錢) 樟腦(半兩) 蛇床子(半兩) 輕粉(十 白礬(三錢) 硫黃(二錢) 檳榔(三錢) 白芷(三錢)
上為末。麻油調搽。
又方 治腎上風濕瘡及兩腿。
全蠍(一錢) 檳榔(一錢) 蛇床子(一錢) 硫黃(一錢)
上四味,研如細末。用麻油調入手心搽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搽藥兩腿上。
陰虛火動耳聾者,亦用四物湯。
因鬱而聾者,以通聖散納大黃酒煨,再用酒炒二次後,入諸藥,通用酒炒。
耳鳴因酒遏大劑通聖散加枳殼、柴胡、大黃、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荊芥。不愈,用四物湯妙。
耳鳴必用龍薈丸食後服。氣實,入檳榔丸或神芎丸下之。
聾病必用龍薈丸、四物湯養陰。
濕痰者,神芎丸、檳榔丸。
耳濕腫痛,涼膈散加酒炒大黃、黃芩、酒浸防風、荊芥、羌活服,腦多射少。
濕加枯礬吹。耳內哄哄然,亦是陰虛。 戴云︰亦有氣閉者,蓋亦是熱,氣閉者,耳不鳴也。
入方
蓖麻子(四十九粒) 棗肉(十個)
上入人乳汁,搗成膏,石上略晒乾,便丸如指大。綿裹,塞於耳中。
又方
鼠膽汁滴入耳中,尤妙。
又方
將龜放漆桌上,尿出用綿漬之,捏入青蔥管中,滴入耳中。 〔附錄〕
耳,屬足少陰之經,腎家之寄竅於耳也。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又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損而聾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則臟氣逆而為厥,厥氣搏入於耳,是謂厥聾,必有眩暈之証。
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痞而不宣,是謂風聾。必有頭痛之証。勞役傷於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是為勞聾。有能將息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
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見光,為之虛聾。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濃汁出,為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之耵耳。前是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調養,邪氣屏退,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於此得耳中三昧。
附方
《和劑》流氣飲 治厥聾。
方見氣類,內加菖蒲、生薑、蔥,同煎服。治聾皆當調氣。
桂星散 治風虛耳聾。
辣桂 川芎 當歸 細辛 石菖蒲 木通 白蒺藜(炒) 木香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錢半) 南星(煨) 白芷梢(各四錢) 紫蘇(一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煎,蔥二莖,食後服。
地黃丸 治勞損耳聾。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辣桂 菟絲子 川椒(炒) 故紙(炒) 白蒺藜(炒) 胡蘆巴(炒) 杜仲(炒) 白芷 石菖蒲(各一錢半) 磁石(火燒醋淬七次,研,水飛,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五十丸,蔥白溫酒下。
益智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製如前) 巴戟(去心) 川椒(各一兩,炒) 沉香 石菖蒲(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白少鹽,並藥濕紙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
,以酒送下。
芎芷散 治風入耳虛鳴。
白芷 石菖蒲(炒) 蒼朮 陳皮 細辛 濃朴 半夏 桂 木通 紫蘇(莖葉) 甘草(炙, 各二錢半) 川芎(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三片,蔥二枝,水煎,食後臨臥服
耳鳴方
草烏(燒) 石菖蒲
上等分為末。用綿裹塞耳,一日三度。
耳鳴暴聾方
川椒 石菖蒲 松脂(各二錢半) 山豆肉(半錢)
上為末,溶蠟丸如棗核大。塞入耳。
蔓荊子散 治內熱,耳出膿汁。
甘草(炙) 川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荊子
上等分,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後溫服。
又方 治耳內出膿。
真龍骨 枯白礬 赤小豆 黃丹 烏賊骨 胭脂(一錢一分)
上為末摻耳。
又方 治耳內膿出或黃汁。
石膏(新瓦上 ) 明礬(枯) 黃丹(炒) 真蚌粉 龍骨(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綿纏竹簽拭耳,換綿蘸藥入耳。
耵耳方 治風熱搏之,津液結 成核塞耳。
生豬脂 地龍 釜下墨(等分)
上件細研,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入耳,令潤,即挑出。
耳爛
貝母為末,乾糝。
桃花散 治耳中出膿。
枯礬 乾胭脂(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綿杖子蘸藥捻之。
通聖散 見斑疹類。
滾痰丸
大黃(半斤) 黃芩(半斤)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
龍薈丸 見脅痛類。
檳榔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痛風類。
涼膈散 見自汗類。
治法︰用四物湯加陳皮(又云柏皮)、紅花、酒炒黃芩煎。
入好酒數滴,就調炒五靈脂末同服,《格致論》中,於上藥有茯苓、生薑。氣弱者,加黃
入方
用桐油入黃連末,以天吊藤燒灰,熱敷之。一云用桐油入天吊藤燒,油熟,調黃連末拌
又方
用山梔為末,蜜蠟丸彈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湯送下。
治鼻中 肉,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治本當消食積。
蝴蝶礬(二錢) 細辛(一錢) 白芷(五錢)
上為末。納鼻中。
治鼻淵
南星 半夏 蒼朮 白芷 神曲 酒芩 辛夷 荊芥
上水煎,食後服。
〔附錄〕
酒 者,此皆壅熱所致。夫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生熱,邪熱之氣,留伏不散,則為之鼻瘡矣。又有肺風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酒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後用冷凍飲料,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瘡,辛夷碾末,入腦射少許,綿裹納之。或以枇杷葉拭去毛銼,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
一方,以白鹽常擦妙。又以牛馬耳垢敷,妙。
附方
白龍丸末,逐日洗面,如澡豆法。更罨少時,方以湯洗法,食後常服龍虎丹一帖,方見和劑風門。
白龍丸
川芎 本 細辛 白芷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四兩入 石膏末一斤,水丸。
又方 黃柏、苦參、檳榔等為末。敷以豬脂調,尤妙。
又方 以青黛、槐花、杏仁研,敷之。
又方 以杏仁研乳汁,敷之。
鉛紅散 治風熱上攻,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
舶上硫黃 白礬(枯,各半兩)
上為末。黃丹少許,染與病患面色同。每上半錢,津液塗之,臨臥再塗。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除其根本也。一方見 風類。
輕黃散 治鼻中 肉。
輕粉(一錢) 雌黃(半兩) 杏仁(一錢,湯浸,去皮尖、雙仁) 麝香(少許)
上於乳缽內,先研杏仁如泥,餘藥同研細勻,瓷合蓋定。每有患者,不問深淺,夜臥用箸點粳米許鼻中。隔夜一次,半月效。
消風散 見中寒類。
入方
神效七寶膏 治暴發眼熱壅有翳膜者。
蕤仁(去油、心、膜) 白硼砂 朱砂 片腦
蜜調成膏。點眼。
爛眶眼。
薄荷 荊芥 細辛
上為粗末,如燒香狀燒之。以青碗塗蜜少許於內,覆香煙上,取煙盡之。後以小青罐收煙藏之,凡眼有風熱多淚者,皆可點。此是陽明經有風熱所致。
生熟地黃丸 治血虛眼。方見眉眶痛類。
龍薈丸 見脅痛類。
一人病眼,至春夏便當作鬱治。
黃芩(酒浸) 南星(薑製) 香附(童便浸) 蒼朮(童便浸,各二兩) 川芎(便浸,兩半) 山梔(炒,一兩) 草龍膽(酒浸) 陳皮 連翹 蘿卜子(蒸) 青黛(各半兩) 柴胡(三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
附方
瀉熱黃連湯 治眼暴發赤腫疼痛。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草龍膽 生地黃(各一兩) 升麻(半兩) 柴胡(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日午前飯後熱服。
上清散 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清利。
川芎 薄荷 荊芥穗(各半兩) 盆硝 石膏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口噙水,鼻內搐之,神效。加龍腦三分尤妙。
東垣熟乾地黃丸
人參(二錢) 炙甘草 天門冬(去心) 地骨皮 五味子 枳殼(炒) 黃連(各三錢) 歸身(酒洗,焙) 黃芩(各半兩) 生地黃(酒洗,七錢半) 柴胡(八錢) 熟乾地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清下,食後,日二服。
入方
細辛 黃柏(炒,一云黃連,等分)
上為末。貼之,或摻舌上,吐涎水再敷,須旋合之。 治滿口白爛
蓽茇(一兩,為末) 濃柏(一兩)
上用柏,火炙為末,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漱涎,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三次。 舌上生瘡 用白荷花瓣貼之。 〔附錄〕
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東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
附方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黑參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炒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 黃柏 黃連(各半兩) 密陀僧(二錢) 青黛(二錢)
上為末。敷貼口內,有津即吐。
增損如聖湯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防風(半兩) 枳殼(湯浸去穰,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桔湯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水煎,食後溫服。
理中湯 見中寒類。
牙痛,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 、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
又方,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 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
治牙痛甚者。
防風 羌活 青鹽(入肉) 細辛 蓽茇 川椒
上為末。擦噙。
又方
南星為末,霜梅五個,取其引涎。以荊芥、薄荷散風熱,青鹽入腎入骨。擦噙。
又方
蒲公英(燒灰) 香附末 白芷 青鹽
上為末。擦噙。
治陰虛牙出鮮血,氣鬱。
用四物湯加牛膝、香附、生甘草、側柏。
蛀牙
蘆薈、白膠香,寒蛀孔中。
陽明熱而牙痛。
大黃、香附,各燒灰存性為末,入青鹽少許,不時擦牙上。
固齒
用羊脛骨燒灰存性二錢,當歸、白芷、豬牙皂角、青鹽各一錢為末,擦牙上。
刷牙藥
燒白羊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半錢,擦用。
破滯氣,須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又云︰滯氣用青皮,勿多用,多則瀉真氣。如實熱在內,相火上沖,有如氣滯,宜知母、黃柏、黃連、黃芩。 如陰虛氣滯者,宜四物加玄參、黃柏以補血。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若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宜枳殼烏藥;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朮加木香;若因事氣鬱不舒暢而氣刺痛,當用木香。 〔附錄〕 充按︰丹溪無治氣條,後人增入。姑存以便閱者。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氣,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然則均調是主。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情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咯去,咽不下,或中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怒則氣上,喜則氣則氣下,勞則氣耗,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此七者皆能致疾,寒氣鬱於中作痛者,以七氣湯、鹽煎散、東垣升陽順氣湯。逆者抑之,以木香流氣飲、降氣湯。有熱者須加涼劑抑之,所謂從陰引陽也。
附方
《和劑》七氣湯 七氣所傷,痰涎結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半夏(五兩) 人參 桂(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薑五片,棗一枚。
《三因》七氣湯 治如前。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朴(三兩) 紫蘇(二兩)
上銼以水煎,薑七片,棗二個。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疼。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朮 桂 藿香
益智(各一兩) 香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半夏(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
加減七氣湯
莪朮(炮) 三棱(炮) 青皮 陳皮 香附 藿香 益智 甘草(炙) 桔梗 官桂 木香
檳榔 枳殼(炒) 白果 蘿卜子(炒) 紫蘇
上以水煎,薑三片。
流氣飲子 治男婦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悶痞,咽塞不通,腹脅膨脹,腳氣腫痛,肩背走注疼痛,嘔吐不食,氣喘,咳嗽痰盛,面目浮腫及四肢,大便秘澀,小便不通。
木香(二錢半) 檳榔 青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當歸 芍藥 防風 川芎 紫蘇 枳實 黃 烏藥 腹皮 甘草(炙) 陳皮(七錢半)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和劑》流氣飲 調榮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陳皮 青皮 紫蘇 濃朴(薑製) 香附(炒) 甘草(炙,各四兩) 木通(二兩) 腹皮 丁皮 榔桂 木香 草果 莪朮(炮) 藿香(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白朮 木瓜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 枳殼(炒,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薑四片,棗二枚。一方,有大黃,無藿香。
大七氣湯 治積聚,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疚痛,大小便不利。
三棱(炮) 莪朮(炮) 青皮(炒) 陳皮 藿香 桔梗 肉桂 益智(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香附(炒,一兩半)
上銼。以水煎,薑五片。
分心氣飲 治男婦一切氣不和,心胸痞悶,脅肋脹滿,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
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大腸虛秘,並皆服之。
紫蘇(莖葉俱用,四兩) 羌活 半夏 肉桂 青皮 陳皮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芍藥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
若氣秘,加枳殼、蘿卜子、皂角子各半錢;咳嗽不利,加人參一錢,五味子七粒,桔梗 錢;氣滯腰疼,加木瓜二片,枳殼一錢;水氣面目浮腫,加車前、麥門冬、葶藶子、澤瀉
分心氣飲 治一切氣,留滯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以致痞悶,噎塞不通,大便虛秘。
木香 丁皮(各二錢)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腹皮 檳榔 桑白皮 草果 桔梗 濃朴 白朮(各半兩) 香附 藿香 陳皮 紫蘇(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每服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分心氣飲真方 治憂思鬱怒諸氣,痞滿停滯,通利大小便。
紫蘇(莖葉,三兩) 半夏 枳殼(各一兩半) 青皮 橘紅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赤茯苓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入薑三片,棗二枚,燈心十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目腰痛,大便風秘,冷熱氣瀉,肢體浮腫。
紫蘇子 半夏(五兩) 當歸 甘草(炙) 前胡 濃朴(各二兩) 官桂 陳皮(三兩)
上銼。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三和散 和暢三焦,治痞脹浮腫,腸胃澀秘。
腹皮(炒) 紫蘇(莖葉) 沉香 木瓜 羌活(各二兩) 白朮 川芎 木香 甘草(炒)
陳皮 檳榔(濕紙煨,各七錢半)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加茯苓,利水。
蟠蔥散 治男婦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腎氣,及婦人血氣
玄胡索 肉桂 乾薑(炮,各一兩) 蒼朮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 丁皮 檳榔(各四兩) 蓬朮 三棱 茯苓 青皮(各六兩)
上每服二錢,水煎,入連莖蔥白一莖,空心溫服。
治氣六合湯
當歸 芍藥 川芎 地黃 木香 檳榔
上以水煎服。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胸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悶。
枳殼 茯苓 腹皮 陳皮 甘草 蘇子 草果 白朮 當歸 紫蘇 半夏 桑皮 五味
上銼。薑三片,水煎。
木香化滯散
木香 白朮 陳皮 桔梗 腹皮 茯苓 人參 砂仁 青皮 藿香 薑黃 檀香 白果
聚香飲子 治七情所傷,遂成七疝,心脅引痛,不可俯仰。
檀香 木香 丁香 乳香 沉香 藿香(各一兩) 玄胡索 川烏(炮) 桔梗(炒) 桂心 甘草(炙) 片子薑黃(各十兩)
上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沉香降氣湯 治三焦痞滿,滯氣不宣,心腹痛滿,嘔吐痰沫,五噎五膈。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參 甘草 白朮(各一兩) 肉豆蔻 桂花 檳榔 陳皮 砂仁 川薑(炮) 枳實(炒) 白檀(各二兩) 白茯苓 青皮 白豆蔻
上每服三錢,水煎,入鹽少許。
烏藥平氣散 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酸疼,行步艱苦,諸氣不和,喘滿迫促。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天台烏藥 當歸 白芷 川芎 麻黃 木瓜 五味子
上薑三片,水煎服。
複元通氣散 治氣不宣流,或成瘡癤,並閃挫腰痛,諸氣滯閉,耳聾耳疼。止痛活血。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白牽牛(炒) 玄胡索 甘草(炒) 陳皮(各一兩) 木香(一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服。
手拈散 治心脾氣痛。
草果 沒藥 玄胡 五靈脂
上為末。酒調二錢。
枳殼煮散 治悲哀傷肝氣,痛引兩脅。
防風 川芎 枳殼 細辛 桔梗 甘草 葛根
上用水煎服。
鹽煎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冷氣攻沖,腹脅刺痛不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膀胱小腸氣,婦人血氣痛。
羌活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煨) 川芎 茴香 蓽澄茄 麥芽(炒)
檳榔 良薑(油炒) 枳殼(炒) 濃朴 陳皮 蒼朮(等分)
上用水煎,加鹽少許。
東垣升陽順氣湯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 人參(各三錢)黃耆(四錢) 甘草 柏皮(各五分) 當歸 (一錢) 草豆蔻(一錢) 神曲(炒。一錢半)
上 咀。每半兩,入薑煎。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氣逆喘促,心下脹滿,嘔逆不食。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陳皮 桔梗(各一斤) 紫蘇(十五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薑三片,入鹽少許。
雞舌香散 治臟腑虛弱,陰陽不和,中脘氣滯,停積痰飲,胸膈脹悶,心脾引痛。
台烏 香附 良薑 芍藥 甘草 肉桂
上以水煎服。
大玄胡湯
莪朮 三棱 當歸 芍藥 官桂 檳榔 濃朴 木香 玄胡 大黃 桔梗 川楝子 川芎 甘草(炙) 黃芩
上以水煎服。
化氣散 治諸食積,並宿食不消,此劑至為穩當。
三棱 莪朮 青皮 陳皮 濃朴 神曲 麥芽 甘草 台烏 香附
上以水煎服。
東垣木香順氣散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濃朴(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生薑 吳茱萸 半夏(各二分) 當歸(五分) 升麻 柴胡(一分) 草豆蔻(三分,煨) 蒼朮(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勻氣散 治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心腹刺痛,脹滿噎寒,嘔吐惡心。調脾胃
生薑 沉香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一兩) 藿香(四兩) 甘草(炙,四兩) 砂仁(二兩) 白果仁
(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或水煎服。
順氣木香散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陳皮 濃朴 丁皮 茴香 桔梗 蒼朮 木香 乾薑 良薑
上以水煎服。
快氣散 治一切氣,心腹脹痛,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
砂仁 甘草(炙) 香附 生薑
上為末。鹽湯調下。
異香散 治腎氣不和,腹脅脹滿,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
石蓮肉(一兩) 莪朮(炮) 益智 甘草(炙) 三棱(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濃朴(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枚,入鹽一捻,
化氣湯 治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血氣。
沉香 胡椒(各一兩)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兩) 陳皮(炒) 乾薑(炮) 莪朮(炮) 青皮
(去穰炒) 茴香(炒) 甘草 丁皮(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蘇鹽湯調下;婦人淡醋湯下。
降氣湯 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氣不升降,噎塞喘促,乾噦咳嗽,嗜臥減食,停積不消。專治腳氣上沖,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紫蘇 濃朴 官桂 半夏 當歸 前胡 柴胡 甘草 薑
上以水煎服。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鹽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食。
草豆蔻 甘草(五錢,炙) 半夏(一兩) 當歸梢 枳實(炒,各二錢) 紅花(半兩)
上每用五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熱服。
附方
調中益氣湯
升麻(二分)黃耆(一錢) 甘草(五分) 蒼朮(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參(五分) 柴胡(五分) 陳皮(二
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不調,不進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砂仁 陳皮
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胃苓湯
甘草 茯苓 蒼朮 陳皮 白朮 官桂 澤瀉 豬苓 濃朴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薑五片,棗二枚。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致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藥 人參 白朮(各二斤) 蓮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 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黃色)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下。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 甘草(炙) 乾薑(炮) 白朮 青皮 陳皮(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如嘔,加半夏等分。加丁香,減半夏,名丁香溫中湯。
丁沉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痰逆惡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
白朮(二兩) 香附(炒) 砂仁 人參(各一兩) 丁香 麥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 (各半兩) 沉香 濃朴 藿香 陳皮(各七錢半) 甘草(炙,一兩) 半夏 神曲(炒) 草果 (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不拘時候溫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陳皮 丁皮 濃朴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鹽少許。
枳縮二陳湯 理脾胃,順氣寬膈,消痰飲。
砂仁 枳實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炙)
水煎,生薑五片。
八珍湯 和血氣,理脾胃。
當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上以水煎,薑三片,棗二枚。
凝神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黃 甘草(炙,半兩) 淡竹葉 地骨 麥門冬(各二錢半)
上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胃風 此因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証脹滿,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寒不通,胃風湯正治。然此亦看挾証加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
胃風湯 見痢証類。
癭氣先須斷濃味。
入方
海藻(一兩) 黃連(二兩,一云黃柏,又云黃藥)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中,時時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後服。
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是濕痰流注,作核不散。 入方︰治耳後項間各一塊。
僵蠶(炒) 酒大黃 青黛 膽南星
上為末,蜜丸。噙化。
又方 治項頸下生痰核。
二陳湯加大黃(酒炒) 連翹 桔梗 柴胡
上以水煎。食後服。
又方 治臂核作痛。
二陳湯加連翹 防風 川芎 皂角刺 酒黃芩 蒼朮
上以水煎服。
入方
治撲傷損。
跌傷出血者,薑汁、香油各四兩,酒調服之。
治 傷骨折及血出者。
用滑石、甘草為末,人參湯調服。次用生薑自然汁一盞,米醋一盞,獨核肥皂四個,敲破於薑汁米醋中,紗片濾過,去渣,入牛皮膠,煎成膏藥貼之。遍身者皆可。
接骨散
沒藥 乳香(各半兩) 自然銅(一兩, 淬) 滑石(二兩) 龍骨(三錢) 赤石脂(三錢) 麝香(一字另研)
上為末。好醋浸沒,煮多為上,乾就炒燥為度,臨睡服。時入麝香,抄以茶匙,留舌上,溫酒下。分上下食前後服。若骨已接尚痛,去龍骨、赤石脂而服多盡好,極效。 世以自然銅為接骨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在補氣、補血、補土。俗工惟在速效以罔利,迎功,而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又方
冬瓜皮 阿膠(等分)
上炒乾為末。以酒調,飲醉為度。
破傷風,血凝心,鴉翅燒灰存性,研細,酒調一錢。
入方︰破傷風發熱。
栝蔞子(九錢) 滑石(一錢半) 南星 蒼朮 赤芍 陳皮(一錢) 黃連 炒柏 黃芩 白芷(五分) 甘草(些少)上薑一片,煎服。
附方
天麻丸 治破傷風神效。
天麻 川烏(生去皮,各三錢) 草烏(生) 雄黃(各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無時。
《元戎》治破傷風欲死者。
川烏 南星 半夏(並生) 天麻(去蘆,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豆淋酒調下,稍溫服,次以酒三盞投之。
諸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加黃連、黃芩,詳上下根稍用,及引經藥則可。又云︰諸瘡以當下之;若性急面黑瘦,血熱之人,因瘡而痛,宜四物加黃連、黃芩、大力子、甘草。在下 焦者,其氣能勝濕。
諸瘡藥 膿窠,治熱燥濕為主,用無名異。乾疥,開鬱為主,用茱萸。蟲瘡如癬狀,退蟲為主,蕪荑、黑狗脊、白礬、雄黃、硫黃、水銀。殺蟲、樟腦、松香。頭上多,加黃連、 方解石,蛇床定癢殺蟲,松皮炭主膿。腫多者,加白芷開鬱;痛多,加白芷、方解石;蟲,加藜蘆、斑蝥;癢多,加枯礬;陰囊瘡,加茱萸;濕多,香油調;乾癢出血多,加大黃、 黃連,豬脂調;紅色,加黃丹;青色,加青黛;蟲多,加錫灰、蕪荑、檳榔。在上多服通聖 散,在下多須用下。腳腫出血,分濕熱用藥。
入方︰瘡有三種。
膿泡瘡,治熱為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 寒水石(三兩) 黃丹(半錢) 白礬(一錢) 輕粉 白芷 無名異(少許,炒) 木香(少許,痛者用)
上為末。油調敷。
痧瘡
蕪荑(二錢) 剪草(二錢) 蛇床(三錢) 白礬(枯) 吳茱萸 黃柏(各一錢) 蒼朮 濃朴 雄黃(各五分) 寒水石(二錢) 輕粉(十帖)
上為末。油調敷。
疥瘡藥 春天發瘡疥,開鬱為主,不宜抓破敷。
白礬(二錢) 吳茱萸(二錢) 樟腦(半錢) 輕粉(十 ) 寒水石(二錢半) 蛇床(三錢) 黃柏 大黃
又方
蕪荑 白礬(枯) 軟石膏 大黃 樟腦(各半兩,另入) 貫眾 蛇床(各一兩) 硫黃 雄黃(各二錢半)
上為末。香油調。須先洗瘡去痂,敷之。
一上散
雄黃(三錢半) 寒水石(一兩) 蛇床 白膠香 黑狗脊(各一兩) 黃連(五錢) 硫黃(三錢半) 吳茱萸(三錢) 白礬(枯,五錢) 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上硫黃、雄黃、寒水石,另研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狗脊等為極細末同研勻。
洗 瘡,令湯透去痂,用臘豬油調,手心中擦熱,鼻中臭三二次,卻擦上。一上即愈。如痛甚腫滿高起,加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 湯洗,加硫黃。口臭不止,亦可愈也。
附方
四物湯 見婦人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疹,脈浮,紅在表者,瘡發於頭面胸膈之際。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各一兩) 連翹(一錢)
上 咀。薑三片,水二盞,作一服。
升麻和氣飲 治瘡腫癤疥癢痛。
甘草 陳皮(各一兩半) 芍藥(七錢半) 大黃(半兩,煨) 干葛 蒼朮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當歸 半夏 茯苓 白芷(各二錢) 乾薑 枳殼(各半錢,)《三因》有濃朴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當歸飲子 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黃 白蒺藜 防風 荊芥(各一兩) 何首烏 黃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
天 瘡 用防風通聖散末,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極妙。從肚皮上起者,是裡熱發於外也,還服通聖散。見斑疹類。
凍瘡 用煎熱桐油,調密陀僧末敷。
腳上爛瘡久不愈,先以豆腐漿水,洗三兩次,懸鉤渣
56: 痿
痿証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瀝、薑汁;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芩、黃柏、蒼朮之類;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煎送補陰丸;亦有食積死血妨礙不得下降者,大率屬熱,用參朮四物湯、黃柏之類。 〔附錄〕 謹按五痿等証,特立篇目,所論至詳。後代諸方,獨於此証蓋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風條內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憫世之罹此疾者,多誤於庸醫之手。有志之士,必當究其心焉。夫陳無擇謂痿因五內不足所致,誠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乃陰血也。方悉是補陽補氣之劑,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且無擇以三因立方,可謂諸方之冠。其餘此証附方
健步丸(東垣方)
防己(酒洗,一兩)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栝蔞(酒洗,以上各半兩) 澤瀉 防風(各三錢) 苦參(酒洗) 川烏(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蔥白煎愈風湯下(見中風類)。
補陰丸 見諸虛類。
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 (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 白朮 橘皮 澤瀉(各半錢)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 歸身 生地黃 曲末 豬苓(各二分) 酒柏 柴胡 黃連(各一分) 五味子(九個) 甘草(炙,二分)
上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57: 厥
(附手足十指麻木)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因氣虛為主,有因血虛。氣虛脈細,血虛脈大,熱厥脈數,外感脈沉實,有痰脈弦。因痰者,用白朮、竹瀝;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熱厥,用承氣;外感,用雙解散加薑汁、酒。有陰厥陽厥,陰衰於下則熱,陽衰於下則寒。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附錄〕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証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証,而用熱藥治之,精魂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 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又尸厥、飛尸、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
,此是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病。以蘇合丸灌之。候稍蘇
,以
附湯,
中東加
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
附方
八味順氣散 見中風類。
調氣散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平胃散
蒼朮(泔浸,五斤) 濃朴(薑製炒) 陳皮(各三斤) 甘草(炒,三十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薑三片,棗一個,煎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四七湯
濃朴(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紫蘇(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鐘,薑七片,棗一個,煎服。
承氣湯 見痢類。
四逆湯 理中湯 薑附湯 並見中寒類。
烏梅丸 見心痛類。
導痰湯 見痰類。
58: 痙
,切不可作風治,兼用風藥。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甚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 〔附錄〕古方,風痙曰 也。經云︰“諸痙項強,皆屬直,皆屬於風”。是陽明內鬱,而陰行於外。又曰︰“陽
,故濕過極反兼風化製之。然兼化者虛象,實非風也。
附方
葛根湯 治 病無汗而小便少,反惡寒者,名剛 。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三錢炙)
上 咀。水二鐘,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覆取微
桂枝加葛根湯 治 病有汗,不惡寒者服之,此名柔
葛根(四錢) 生薑(三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棗一個,煎服,二 皆可用小續
命東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咬齒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
小續命湯 見中風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59: 癇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不愈者。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大法宜吐,吐後用平肝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薈丸正宜服之。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者是也。
〔附錄〕癇症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蠍三個。 附方 續命湯 主癇發頓悶無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末) 生薑 防風 麻黃(去節,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各二兩) 石膏 桂(二兩)
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紫蘇、陳皮各半兩。
但小兒癇,《千金》有風、食、驚三種,《本事》方又有陰陽、癇、慢脾風三証。慢脾即食癇,宜醒脾丸、人參散。
古方三癇丸 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麵糊為丸,黍米大,朱砂為衣。薑湯下二十丸。如慢驚,用來複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本事》人參散 治慢脾風,神昏痰盛。
人參(半兩) 圓白大南星(一兩,切片以生薑汁並漿水各半,蔭滿煮,帶性晒)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三片,冬瓜仁擂細少許,同煎,取半盞,作兩三次
寧神丹 清熱養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朮 歸身 茯神 荊芥 僵蠶(炒) 獨活 遠志(去心) 犀角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辰砂(各半兩,另研)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白附子 川芎 鬱金 牛黃(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 黃連(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服五十丸,白湯下。
東垣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黃 酒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上除朱砂水飛外,四味搗為末,和勻,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後津咽
星香散 見中風類。
60: 癲狂
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脈虛者可治,實則死。大率多因痰結於心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則以治邪法治之,《原病式》所論尤精。蓋為世所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是也,大概是熱。癲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見,經年不愈,心
邪所則耳鳴,用天門冬去心,日乾作末,酒服方寸匕。癲証,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氣之藥。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入方
治癲風。
麻仁(四升)
上以水六升,猛火煮至二升,去滓,煎取七合。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劑,愈。
又方 治狂邪發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不以多少)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煎薄荷湯下。
61: 驚悸怔忡
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藥皆可,定志丸加琥 、鬱金。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類。假 如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生也。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附錄〕驚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曰驚、曰悸,其可無辨乎?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入方
治勞役心跳大虛証。
朱砂 歸身 白芍 側柏葉(炒,五錢) 川芎 陳皮 甘草(各二錢) 黃連(炒,一錢半)
上為末,豬心血丸服。
附方
養心湯 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
黃 (炙) 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 當歸 川芎(各半兩) 遠志(去心,薑汁炒) 辣桂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 人參(二錢半)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食前服。治停水怔忡,加檳榔、赤茯苓。
寧志丸 治心虛血虛,多驚。若有痰驚,宜吐之。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當歸 酸棗(溫酒浸半日,去殼,隔紙炒) 遠志(各半兩,炒) 乳香 朱砂 石菖蒲(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後煎棗湯吞下。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加味四七湯 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半夏(二兩半) 白茯苓 濃朴(各一兩半) 茯神 紫蘇(各一兩) 遠志(炒)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四錢,生薑五片,石菖蒲一寸,棗一個,水煎服。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當歸(二
上四味為末,蒸餅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服二十丸或五十丸,津下。
定志丸 見健忘類。
62: 健忘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 〔附錄〕
健忘者,此証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病在心脾。又云︰思傷脾,亦令朝暗遺忘,治之以歸脾湯,須兼理心脾,神寧意定,其証
附方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黃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每服四錢,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心氣不定,恍惚多忘。
遠志(二兩) 人參(一兩) 菖蒲(一兩) 白茯苓(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服二十丸,米湯下。
63: 痛風
(附肢節痛)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証。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因於 續命湯;因於濕者,蒼朮、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因於痰者,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 朮;因於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大法之方,蒼朮、川芎、白芷、南星 、當歸、酒黃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血虛,《格致余論》詳言,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 紅花、薄桂、威靈仙。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薑製) 蒼朮(泔浸) 黃柏(酒炒,各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半兩) 神曲(炒,一兩)
桃仁(半兩) 行臂) 紅花(酒洗,一錢半) 草龍膽(半錢,下行)
上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張子元,血氣虛有痰,白濁,陰火痛風。
人參(一兩) 白朮 熟地黃 黃柏(炒黑,各二兩) 山藥 海石 南星(各一兩) 鎖陽(半兩) 乾薑(燒灰,半兩,取其不走) 敗龜板(酒炙,二兩)
上為末,粥丸。一云酒糊丸。
臂痛方
蒼朮(一錢半)半夏 南星 白朮 酒芩(炒) 香附(各一錢) 陳皮 茯苓(各半錢) 威靈仙 (三錢) 甘草(少許,別本加羌活一錢)
上 咀。作一服,入生薑二三片。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薑汁,熱辣服
黃柏(炒) 蒼朮(米泔浸炒)
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若 痰帶熱者,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伐,後以趁痛散服之。
趁痛散
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酒炒) 牛膝(酒浸) 羌活 甘草 五靈脂(酒淘) 香附(童便浸) 或加酒芩 炒酒柏
上為末。酒調二錢服。
八珍丸 治痛風走注,腳疾。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各三錢) 羌活 草烏(生用,各五錢) 全蠍(二十一個 炒) 川烏(生用,一兩,不去皮尖)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溫酒送下。
四妙散 痛風走注。
威靈仙(酒浸,五錢) 羊角灰(三錢) 白芥子(一錢) 蒼耳(一錢半,一云蒼朮)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一大片,擂汁,入湯調服,及二妙散同調服。
又方 治酒濕痰痛風。
黃柏(酒炒) 威靈仙(酒炒,各五錢) 蒼朮 羌活 甘草(三錢) 陳皮(一錢) 芍藥(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沸湯入薑汁調下。
治氣實表實,骨節痛方。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香附 片芩(各三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吞下。
又方
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上用酒水和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便能行動。
治食積肩腿痛。
龜板(酒浸,一兩) 酒柏葉 香附(半兩) 辣芥子 凌霄花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湯下。
附方
控涎丹 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甘遂(麵裹煨) 大戟(製) 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臨臥薑湯下。
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草烏 蒼朮 白芷(各一兩,碾粗末拌發酵, 過入後藥) 乳香 沒藥(各二錢,另研) 當歸牛膝(各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彈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附錄〕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嚙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並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服之。
又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凡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朮、羌活。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節痛發 ,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柏;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用燥濕,宜蒼朮、南星,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 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丹溪無肢節痛條,此文又純似丹溪語,姑書以俟知者。
小續命湯 地仙丹 並見中風類。
舟車丸 見中濕類。
導水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發熱類。
敗毒散 見瘟疫類。
乳香丸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沒藥 赤小豆 荊芥 藿香(去土) 骨碎補(去毛) 乳香(,各一兩) 五靈脂 川烏(炮,去皮臍尖) 糯米(炒,各二兩) 草烏頭(炮,去皮尖) 京墨(,各五兩) 松脂(半兩,研)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時。忌熱物。
64: 癘風
(附身上虛癢)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 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 於穀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 瘩與瘡,若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若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 在上複在下也。陽明經,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 則在下多,氣血俱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或從上或從下,以 而來者,皆是可治之病。人見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 色,皆不免再發,再發則終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惟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且寡,無 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兩年後皆再發。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 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外,又是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 方得月經行,十分安愈。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同炒黑色) 防風 栝蔞根 白蒺藜 苦參(各
上為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每用一錢,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茶湯調吃後五七日間,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水,渾身覺疼,昏悶如醉,利下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 減與之。証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複與此藥吃。須斷鹽、醬、醋、 諸般肉、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爆及茄子等物,只宜淡粥,煮熟時菜,並烏梢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也。
再造散
錦紋大黃,(一兩) 皂角刺(一兩半,獨生經年黑大者) 鬱金(半兩,生)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生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一云五錢),臨臥冷酒調服(一云日未赤面東服),以淨桶伺候,泄出蟲。如蟲黑色,乃是多年,赤色是為方近。三四日又進一服,真候無蟲則 根矣。後用通聖散調理,可用三棱針刺委中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驢騾等肉,大忌房事,犯者必不救。
黃精丸
蒼耳葉 紫背浮萍 大力子(各等分) 烏蛇肉(中半酒浸去皮骨) 黃精(倍前三味生搗汁 ,和四味研細焙乾)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一方加炒柏、生地黃、甘草節。
又方
蒼耳葉 浮萍 鼠粘子 烏蛇肉(等分)
上用豆淋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豆淋酒調下。
治麻風脈大而虛者。
苦參(七錢半) 蒼耳 牛蒡子 酒蒸柏(一作酒柏,各二兩) 黃精 浮萍(各一兩)
上為末。用烏蛇肉酒煮,如無蛇,以烏鯉魚亦可,糊丸服之。候脈實,再用通天再造散
治麻風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陳皮、甘草。
又方
大黃 黃芩 雄黃(三兩)
上為末。用樟樹葉濃煎湯,入藥蒸洗。
〔附錄〕
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於鼻,從俗呼為肺風也。鼻準腫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使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以藥緩疏之,煎《局方》升麻湯下瀉青丸。餘病各隨經治之。
附方
凌霄花散 治癘風。
蟬殼 地龍(炒) 僵蠶(炒) 全蠍(各七個) 凌霄花(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於浴室內,常在湯中住一時許,服藥效。
東坡四神丹 治大風。
羌活 玄參 當歸 熟地黃
上等分,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浮萍散 治癩及風癬。
浮萍(一兩) 荊芥 川芎 甘草 麻黃(去根節),以上各半兩 或加當歸、芍藥。
上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入蔥白、豆豉亦可。汗出則愈。
通聖散 見斑疹類。
《局方》升麻湯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歸(各三錢) 蒼朮 干葛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熟枳殼 乾薑(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芍藥(七錢半) 陳皮 甘草(各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生薑燈心同煎,食前服。
瀉青丸 見中風類。
身上虛癢,血不榮於腠理,所以癢也。
上用四物湯,加黃芩煎,調浮萍末服之。
又方
凌霄花末一錢
酒調下。
65: 纏喉風喉痺
附咽痛咽瘡 喉痺,大概多是痰熱,重者用桐油探吐。一方,射干,逆流水吐之。又方,李實噙口內,更用李實根研水敷項上一周遭(用新采園中者)。纏喉風,屬痰熱,戴云︰“謂其喉裡外皆腫者是也”,用桐油,以鵝翎探吐。又法,用燈油腳探吐。又用遠志去心為末,水調敷項上一遭,立效,亦可吐。咽喉生瘡痛,是虛熱血虛,多屬虛火游行無製,客於咽喉也人參、荊芥、蜜炙黃柏。虛火用人參、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實熱者,黃連、荊芥、薄硝,蜜、薑汁調,噙化。治咽喉,用倒滴刺根淨洗,入些少好酒同研,滴入喉中,痛立止痺風熱痰,先以千緡湯,後以四物加黃芩、知母,養陰則火降。又方,豬牙皂角為末,和霜梅噙。又方,木鱉子用鹽水浸,噙一丸。又方,茜草一兩,一服,降血中之火。又方,焰半錢,枯礬半錢,砂一錢為末,杜仲、牛膝搗汁調。喉閉,或有中垂一絲,結成小血珠垂在咽喉中,用杜牛膝根,即鼓槌草直而獨條者,搗碎,用好米醋些少和研,取汁三五滴,滴在鼻中,即破。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必用玄參。又喉痺,陳年白梅,入蚰蜒 入方雄黃解毒丸 治纏喉急喉風,雙蛾腫痛,湯藥不下。
雄黃(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個) 鬱金(一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即蘇,大效。如口噤,以物斡開灌 之,下咽無有不活者。
潤喉散 治氣鬱夜熱,咽乾硬塞。
桔梗(二錢半) 粉草(一錢) 紫河車(四錢) 香附(三錢) 百藥煎(一錢半)
上為末,敷口內。
又方 喉痛。
硼砂 膽礬 白僵蠶 陳霜梅
上為末,和噙。
66: 頭風
屬痰者多。有熱,有風,有血虛。在左屬風,荊芥、薄荷;屬血虛,川芎、當歸在右屬痰,蒼朮、半夏;屬熱,酒芩為主。又屬濕痰,川芎、南星、蒼朮。偏頭風,在左屬風者,用荊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藥。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為君而多,次之,佐又次之,須要察其兼見何症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陳湯治痰而佐之,他症皆 仿此。又須察識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減,不可執方。
入方
酒片芩(一兩) 蒼朮 羌活 防風(各五錢) 細辛(二錢) 蒼耳(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一大片,同擂勻。茶湯蕩起服之。
又方
酒片芩(五錢) 蒼朮(二錢半) 羌活 蒼耳 川芎 生甘草 酒黃連(各一錢半) 半夏曲(炒 三錢半)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酒片芩(一兩) 蒼朮 羌活 川芎(各五錢) 蒼耳 細辛(各三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濕痰頭風。
片芩(酒炒,三錢) 蒼朮(酒炒,一兩) 川芎 細辛(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瘦人搐藥
軟石膏 朴硝(各五錢) 腦子 荊芥 檀香皮 薄荷(各一錢) 白芷 細辛(各二錢)
上為末。搐鼻內。
頭癢風屑發黃方
用大黃酒浸炒為末,茶調服。
一粒金搐鼻方 治偏頭風。
蓽茇(不以多少,研細,用 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 懸陰乾) 本 玄胡索 白芷 川芎(各一兩) 青黛(二兩) 上為末,入製蓽茇末一兩半,用無根水丸。每用一粒,長流水化開 鼻。以銅錢二三文口咬定,出涎。 治頭風
烏頭尖(七個) 荊芥 防風 甘草 蔓荊子 台芎 桔梗 麻黃
上為末。茶調。
一人頭風鼻塞。
南星 蒼朮 酒芩 辛荑 川芎
上為末。茶調。
〔附錄〕
頭風用熱藥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宜消風散、茶調散服之。頭風發動,頂 後兩項筋緊吊起痛者,看其人挾寒挾虛,宜三五七散。頭風,九月取菊花作枕,最良。《素 論頭風者,本於風寒入於腦髓耶。
《本事方》論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或者婦人無巾以 御風寒焉耳。男子間有患者。若經年不愈者,宜灸囟會、百會、前頂、上星等穴,瘥。
附方
消風散
荊芥穗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人參 茯苓 防風 白僵蠶(炒) 藿香 蟬蛻(去土,炒,各 二兩) 濃朴(薑製,半兩) 陳皮(去白,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荊芥湯或茶清調下。
茶調散
薄荷(去梗不見火,八兩) 川芎(四兩)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兩) 細辛(去葉,一兩) 防風(二兩半) 荊芥(去梗,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三五七散
細辛(一斤半) 乾薑(炮,二斤) 防風(四斤)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斤) 附子(三十五個 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食前調下。
67: 頭眩
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挾補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濕痰者,多宜二陳湯。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火動其痰,用二陳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久一作虛)。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 昔有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 治赤白帶,帶愈,其眩亦安。 〔附錄〕眩者,言其黑暈轉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又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乘虛而眩暈也,又或七情鬱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淫欲過度,腎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運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敵。其間以升降鎮墜行汗為最,不可妄施汗下。識者將有采薪之憂。有早起眩運,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飲下黑錫丹。傷濕頭運,腎著東加川芎,名除濕湯。疏風,川芎茶調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附方
頭暈方 利痰,清熱,降火,或滾痰丸亦可。
南星(五分,製) 半夏(一錢) 桔梗(七分) 枳殼(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 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生薑七片,水煎,食後服。
香橘飲 治氣虛眩暈。
木香 白朮 半夏曲 橘皮 茯苓 砂仁(各半兩) 丁香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散。水二盞,生薑五片,煎服。加當歸、川芎、
白附子丸 治風痰上厥,眩暈頭疼。
全蠍(半兩,炒)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複花 甘菊 天麻 川芎 橘紅 僵 蠶(炒) 乾薑(生,各二兩)
上為末,生薑半斤取汁,打糊丸梧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人參前胡湯 治風痰頭暈目眩。
半夏曲 木香 枳殼(炒) 紫蘇 赤茯苓 南星(炮) 甘草(炙,各五錢) 人參(三錢) 前胡(五錢) 橘紅(五錢)
上銼散。每服五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芎朮除眩散 治感濕感寒,頭重眩暈。
附子(生) 白朮 川芎(各半兩) 官桂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薑七片,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氣上沖胸,戰搖眩暈。
茯苓(一兩) 桂枝(七錢半)白朮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風症,加川芎、細辛;濕症,加川芎、蒼朮;寒症,加乾薑、良薑。
半夏白朮天麻湯 見頭痛類。
正元散
紅豆(炒,三錢) 人參(二兩) 肉桂(半兩) 附子(炮,去皮尖) 川芎 山藥(薑汁炒) 烏藥
(各一兩) 川烏(炮,去皮臍,半兩) 乾薑(炮,三錢) 白朮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陳皮(二
錢)黃耆(炙,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個,入鹽
黑錫丹
肉桂(半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故紙 胡蘆巴(酒浸炒) 茴香(炒) 肉豆蔻(面 裹煨) 陽起石(研細水飛) 金鈴子(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硫黃 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並 ,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 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薑湯或棗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腎著湯 見腰痛類。
川芎茶調散 見頭痛類。
68: 頭痛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清空膏治諸頭痛,除血虛頭痛不可治(出《東垣試效方》)。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用芎歸湯。古方有追涎藥。 〔附錄〕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朮;如瘦人,是熱,宜酒製黃芩、防風。如感冒頭痛,防風、羌活、 本、白芷;
如氣虛頭痛,宜黃 酒洗、生地黃、南星、秘藏安神湯;如風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台芎、酒製黃芩;
如苦頭痛,用細辛;如形瘦蒼黑之人頭痛 ,乃是血虛,宜當歸、用芎、酒黃芩;如頂顛痛,宜 本、防風、柴胡。
東垣云︰頂顛痛須本,去川芎。且如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石膏 、白芷為主;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
少陰頭痛,足寒氣逆 ,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
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 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
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 調中益氣湯內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三分,細辛二分,其效如神。
又有痰厥頭痛,所感不一 。是知方者驗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附方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又治風濕熱,頭上壅,及腦痛,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酒炒) 防風 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 細挺子黃芩
(三兩,去皮,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臨臥少用白湯送下。如苦,每服加細辛二分;痰厥頭痛,脈緩,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如 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 頭痛,只與白虎湯,加好吳白芷,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錢)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黃 酒知母(各五錢) 酒柏 羌活(各一兩)黃耆(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
徹清膏
蔓荊子 細辛(各一分) 薄荷葉 川芎(各三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本(一錢)
上為末。茶清調下二錢。
順氣和中湯 治氣虛頭痛,此藥升陽補氣,頭痛自愈。
黃 (一錢半)人參(一錢) 甘草(炙,七分) 白朮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各三分) 細辛 蔓荊子 川芎(各二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後服。
不臥散 治頭痛。
豬牙皂角(一錢) 玄胡 青黛(些少)
上為末。吹鼻中取涎。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脾胃証,已經服疏風丸,下二三次,元証不瘳,增以吐逆,痰唾稠
粘,眼黑頭旋,目不敢開,頭苦痛如裂,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黃柏(二分,酒洗) 乾薑(三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五分) 炒神曲 白朮(各一錢) 麥芽 半夏(湯洗) 陳皮(各一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芎歸湯 見腸風類。
調中益氣湯 見脾胃類。
治頭痛
片苓酒浸透,晒乾為末,茶清調。治諸般頭痛,亦治血虛頭痛。
治頭痛連眼痛 此風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雨前茶 川芎 白芷 防風 本 細辛 當歸
治頭痛如破
酒炒大黃半兩,一半茶煎。
69: 眉眶痛
眉眶痛,屬風熱與痰。作風痰治,類痛風。入方
黃芩(酒浸炒) 白芷(一本作白朮)
上為末。茶清調二錢。
又方
川烏 草烏(二味為君,童便浸,炒去毒) 細辛 羌活 黃芩 甘草(等分,為佐)
上為細末。茶清調服。一本加南星。 〔附錄〕 痛有二証,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湯,或芎辛湯入芽茶,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良。
附方
選奇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羌活 防風(各二錢) 甘草(二錢,夏月生冬炒) 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有熱者用)
上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
生熟地黃丸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玄參 金釵石斛(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導痰湯 見痰類。
芎辛湯
附子(生,去皮臍) 烏頭(生) 天南星 乾薑 甘草(炙) 川芎 細辛(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薑五片,芽茶少許,煎服。
青州白丸子 見《和劑》及《瑞竹堂方》。
四神散 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
菊花 當歸 旋複花 荊芥穗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三寸,茶末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
70: 心脾痛
心痛,即胃脘痛,雖日數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服藥後,方吃物。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諸痛不可補氣。大凡心,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鬱,久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複而病安。然病安之後,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複作時,反咎醫之失,良可嘆哉﹗一方用山梔子炒皮,每服十五枚,濃煎湯一呷,入生薑汁令辣,再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錢,尤妙。山梔子大者,或七枚,或九枚,須炒黑。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薑汁,多用芎開之。病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子。痛甚者,加炒乾薑從之,反治 之十丸,熱辣薑湯下。重者,桂枝、麻黃、石鹼各等分,薑汁和蒸餅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熱薑湯下。一本︰輕者散之,麻黃、桂枝之類。重者加石鹼、川芎、蒼朮、炒山梔子去皮,作丸服。凡治此証,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中兼用之。以物柱按痛處則止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和之。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以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打出。楝樹根皮、檳榔、鶴,夏取汁飲,冬濃煎湯,下萬應丸,最好。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梔並劫藥之。若又複發,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胃脘有濕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入方
黃連(炒) 山梔(炒) 吳茱萸(湯洗,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三錢) 滑石(五錢)
上為末,薑汁和丸服。
又方
山梔子仁(炒黃色)
上為末,薑湯調粥丸,亦得。冷痛者,加草豆蔻仁炒末,薑汁炊餅丸服。
又方
白朮(五錢) 白芍 砂仁 半夏 當歸(各三錢) 桃仁 黃連 神曲(炒) 陳皮(各二錢) 吳 茱萸(一錢半)僵蠶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
白朮(三錢半) 白芍(炒) 陳皮 歸尾(各二錢半) 人參 黃連(炒,一錢半)
吳茱萸(半錢)
上為末,蒸餅丸。
又方 治氣實心痛者。
山梔子(炒焦,六錢) 香附(一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酒洗淨,同生薑湯煎,送下二十丸。
又方
胡椒 蓽茇(各半兩)
上為末。以醋調,捏作團子吞下。
又方 治心痛,亦治哮喘。又見痰類。
半夏(切碎,香油炒)
上為末,薑汁炊餅丸。薑湯下二三十丸。
又方
黃荊子炒焦為末,米湯調下。亦治白帶。 一人脈澀,心脾常痛。
白朮(一兩) 半夏(一兩) 蒼朮 枳實 神曲 香附 茯苓 台芎(各半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 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
玄胡(一兩半) 桂 滑石 紅花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丸。 治痰飲積胃脘痛。
螺螄殼(牆上年久者燒) 滑石(炒) 蒼朮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 青皮 木 半兩)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春加芎,夏加黃連,冬 茱萸半兩。有痰者,用明礬溶開,就丸如雞頭大,熱薑湯吞下一丸。青黛亦治心痛,藍葉捶 碎取汁,薑汁和服,亦可。如無葉處,用水一小瓶,用藍安在刀頭,火中燒紅,淬水服。 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薑汁煎辣湯,調服為佳。又方,治脾 痛氣實 〔附錄〕夫心痛,其種有九︰一曰蟲痛,二曰疰痛,三曰風痛,四曰悸痛,五曰食痛,六 曰飲痛,七曰寒痛,八曰熱痛,九曰來去痛。其痛甚,手足青過節者,是名真心痛,旦發夕 ,夕發旦死,非藥物所能療。若蛔蟲攻嚙心痛,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湯,下烏梅丸 良。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時作時止,或飲湯水 咽下而作噦者,是有死血在其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草豆蔻丸,多治氣餒弱人心痛妙。
附方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熱亦可服,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麵裹煨去皮) 益智 橘皮 僵蠶 人參 黃耆 (各八分) 吳茱萸(湯洗 去苦,八分) 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三分) 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曲(炒) 薑黃(各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者減半) 桃仁(七個,去皮尖,另研) 麥芽(炒,一錢五分) 柴胡(四分,詳 脅下加減用) 半夏(洗,一錢)
上除桃仁另研,餘為末,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白湯下,食遠,旋斟酌多少用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
良薑(五兩) 茴香(炒) 甘草(各一兩半)丁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失笑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蒲黃(炒) 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上先以醋調二錢,煎成膏,入水一盞煎,食前熱服。
二薑丸 治心脾疼,溫養脾胃,冷食所傷。
乾薑(炮) 良薑
扶陽助胃湯 治寒氣客於腸胃,胃脘當心而痛,得熱則已。
乾薑(炮,一錢半) 揀參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各一錢) 陳皮 白朮 吳茱萸(各五分) 附子(炮,二錢) 益智(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生薑三片,棗二枚。有積聚,備
烏梅丸 治胃冷,蛔蟲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百個) 黃柏(炙) 細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兩) 黃連(十六兩) 人參(六兩) 蜀椒(炒去閉口者及目) 當歸(各四兩) 乾薑(炮一兩)
上為末,取烏梅肉和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小胃丹 見痰類。
五苓散 見中暑類。
71: 脅痛
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氣實,用蒼朮、川芎、 皮、當歸之類;痛甚者,肝火盛,以當歸龍薈丸,薑汁下,是瀉火之要藥;死血,用桃仁、紅花、川芎;痰流注,以二陳湯加南星、蒼朮、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蒼朮。血病,入血藥中行血。治咳嗽脅痛,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薑汁。脅痛有瘀血,行氣藥中加桃仁不去尖,並香附之類。有火盛者,當伐肝木。左金丸治肝火,有氣鬱而胸脅痛者,看其脈沉澀,當作鬱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龍薈 快。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用吳茱萸、炒黃連。
控涎丹,一身氣痛,及脅痛,痰挾死血, 桃仁泥,丸服。右脅痛,用推氣散,出嚴氏方;左脅痛,用前藥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
入方
小龍薈丸
當歸 草龍膽(酒洗) 山梔(炒) 黃連(炒) 川芎(各半兩) 大黃(煨,半兩)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一方有黃芩、柴胡各半兩,無大黃、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無當歸、梔子。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仍以琥珀膏貼痛處。龍
薈丸,亦治有積,因飲食大飽,勞力行房脅痛。
當歸龍薈丸 治內有濕熱,兩脅痛。先以琥珀膏貼痛處,卻以生薑汁吞此丸。痛甚者,
草龍膽 當歸 大梔子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黃柏(一 兩) 麝香(半錢)
上十味為末,麵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兩。又方,加青黛半兩。蜜丸,治脅痛 ;曲丸,降肝火。
抑青丸 瀉肝火。
黃連(半斤)
上為末,蒸餅糊丸服。
〔附錄〕脅下痛,發寒熱,小柴胡湯。肥白人因氣虛而發寒熱,脅下痛者,補虛用參、 ,退熱用柴胡、黃芩,調氣止痛用青木香、青皮。瘦人脅下痛,發寒熱,多怒者,必有瘀血, 宜桃仁、當歸、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梔子、草龍膽。
附方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枳殼 桂心 片子薑黃(各半兩,一本作僵蠶) 甘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脅痛刺不可忍者。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酒亦可。
十棗湯 治脅痛,甚效,病患氣實可用,虛人不可用。
甘遂 芫花(慢火□紫色) 大戟(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人實更加一錢。量虛實加減
控涎丹 見痛風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琥珀湯 見積聚類。
72: 腹痛
附腹中窄狹、絞腸痧 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脈弦,食;脈滑,痰(一作澀)。清痰多作腹痛,台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以薑汁入湯調服,大法之方若此。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初得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難。壯實與初病,宜下;虛弱衰與久病,宜升之消之。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亦有臟寒而鳴者。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上者多屬食,食能作痛,宜溫散之,如乾薑、炒蒼朮、川芎、白芷、香附、薑汁之類,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可者。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朮、香附、白芷、乾薑、茯苓、滑石之類。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入方︰治酒積腹痛者,寬氣緊要。
檳榔 三棱 莪朮 香附 官桂 蒼朮 濃朴 陳皮 甘草 茯苓 木香
上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附錄〕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作痛也。諸 ,不可用參、耆、白朮,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白芍藥,只治血虛腹痛,諸痛証 不可用,以酸收斂。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腹痛者,亦加黃柏。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屬;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屬虛兼濕痰,宜參、二朮、半夏。如感寒而腹痛,宜薑、桂,嘔者,丁香;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如飲食過傷而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稟受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 胃而消導,宜參、朮、山楂、曲 、枳實、木香;如 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
痛
附方
玉龍丸 又名黃龍丸,見中暑。
木香檳榔丸 見痢類。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養胃湯 見瘧類。
理中湯 見中寒類。
小建中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個) 桂枝(去皮,一兩半) 膠飴(半斤,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三片,大棗一個,煎八分,去滓,下飴膠兩匙許,再煎化,溫服。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不升降。燥飲用蒼朮
,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73: 腰痛
(附腎著)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脈大者腎虛,杜仲、龜板、黃柏、知母、 五味之類為末,豬脊髓丸服;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脈緩者濕熱,蒼朮、杜仲、黃柏、川芎之類;痰積作痛者,二陳加南星、半夏。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諸痛不可用參,補氣則疼愈甚。人有痛,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戴云︰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入方︰治濕痰腰痛,大便泄。
龜板(一兩,炙) 蒼朮 椿皮 滑石(半兩) 白芍(酒炒) 香附(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內傷,白朮、山楂湯下。
又方 治腰腿濕痛。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炙) 蒼朮 蒼耳 威靈仙(酒浸,各一兩) 扁柏(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生薑煎湯下。久腰痛,必用官桂
以開之,方止。腹脅痛亦可。
又方
龜板(酒炙,一兩半) 炒柏 白芍(一兩) 陳皮 威靈仙 知母 蒼朮 蒼耳
上為末。調服。
又方
龜板(酒炙,半兩) 酒炒柏(四錢) 青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薑一大片,同前藥末一錢研勻,以蒼耳汁蕩起,煎令沸服之。
摩腰膏 治老人虛人腰痛,並婦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 樟腦 丁香 乾薑 吳茱
萸(各一錢半) 朱砂(一錢) 麝香(五粒大者)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用一丸,薑汁化開如粥濃,火上燉熱,置掌中,摩腰上。候藥盡粘腰上,烘綿衣包縛定,隨即覺熱如火,日易一次。 〔附錄〕
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移闔辟者也。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虛,凡沖寒、受濕、傷冷、蓄熱、血澀氣滯、水積墮傷,與失志、作勞,種種腰疼,疊見而層出矣。脈若弦而沉者為虛,沉者為滯,澀者瘀血,緩者為濕,滑與伏者是痰。氣痛,一身腔子盡痛,皆用少許木香於藥內行氣。若寒濕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若濕腰痛,如坐水中,或為風濕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致腰痛,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腎虛腰痛,轉側不能,以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仍以茴香鹽炒為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勿令斷,層層散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吃下。閃挫腰痛,宜複元通氣散,酒調服,或五積散加牽牛頭末一錢,或桃仁七枚。
附方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
破故紙(四兩,炒) 杜仲(四兩,炒去絲) 生薑(二兩半,炒乾)
上為末,用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為風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
獨活(一兩) 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之) 細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 防風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杜仲(炒)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下利者,去地黃;血滯於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腎俞、昆侖,尤佳。
治腰疼
黑丑(四兩,半生半炒)
上研細,取頭末,水丸桐子大,硫黃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四服即止。
補陰丸 見諸虛類。
五積散 見腳氣類。
大建中湯 見斑疹類。
複元通氣散 見氣類。
腎著為病,其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腹重如物在腰,治宜流濕,兼用溫暖之藥以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 乾薑(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一鐘,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74: 疝痛
(附木腎、腎囊濕瘡)疝痛,濕熱痰積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鬱而作,即是痰飲食積並死血。專主肝經,與 相干,大不宜下。痛甚者不宜參、朮。 濕多。疝氣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後一韭葉 毛間,是穴。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子(一作枳實)、吳茱萸,並炒 生薑汁順流水煎湯調服。一方加茴香、附子。卻有水氣而腫痛者,又有挾虛者,當用參、 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其脈沉緊豁大者是。按之不定者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烏頭 細切炒,上為末,薑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大能劫痛。
戴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余常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入方
治諸疝,定痛速效。
枳實(十五片,一作橘核) 山梔(炒) 山楂(炒) 吳茱萸(炒,各等分) 濕勝,荔枝核,(炮)
上為末,酒糊丸服。或為末,生薑水煎服,或長流水調下一二錢,空心。
守效丸 治 之要藥不痛者。
蒼朮 南星 白芷(散水) 山楂(各一兩) 川芎 枳核(又云枳實,炒) 半夏 秋冬加吳茱萸,衣缽有山梔
上為末,神曲糊丸服。又云︰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又或加青皮、荔枝核
又方 治諸疝,發時服。
海石 香附
上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
又方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山梔(炒) 桃仁(炒) 枳子(炒) 山楂
上各等分研,入薑汁,用順流水蕩起,同煎沸熱服。一方加茱萸。
橘核散
橘核 桃仁 梔子 川烏(細切,炒) 吳茱萸
上研,煎服。 橘核散,單止痛,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鬱。況二藥皆下焦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又方 治疝劫藥。
用烏頭細切炒 梔子仁炒,等分
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
又方 治疝。
枇杷葉 野紫蘇葉 椒葉 水晶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腎氣方
茴香 破故紙 吳茱萸(鹽炒,各五錢) 胡蘆巴(七錢半)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蘿卜搗汁丸。鹽湯下。
積疝方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 柴胡(炒,三錢) 牡丹皮(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疝病黃病久者,皆好倒倉。
又方 治疝痛。
山楂(炒,四兩) 枳實(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 八角 茴香(炒,一兩) 吳茱萸(炒,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又方 治疝作痛。
蒼朮(鹽炒) 香附(鹽炒) 黃柏(酒炒,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為臣) 茴 香(佐) 附子(鹽炒) 甘草(為使)
上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又方 治 疝。
南星 山楂 蒼朮(二兩) 白芷 半夏 枳核 神曲(一兩) 海藻 昆布(半兩) 玄明粉 茱
上為末,酒糊丸。 一人疝痛作,腹內塊痛止;疝痛止,塊痛作。 三棱 莪朮(醋煮) 炒曲 薑黃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木香 沉香 香附(各三錢) 黃連(用茱萸炒,去茱萸,用五錢淨) 蘿卜子 桃仁 山梔 枳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予嘗治一人,病後飲水,患左丸痛甚。灸大敦穴,適有摩腰膏,內用烏附、丁香、麝香將與摩其囊上橫骨端,火溫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腫亦消。予舊有柑橘積,後因山行飢甚橘芋食之,橘動舊積,芋複滯氣,即時右丸腫大,寒熱。先服調胃劑一二帖。次早注神思,氣至下焦嘔逆,覺積動吐複,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而愈。 〔附錄〕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溫。溫且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凝滯其間,脹大作痛,頑痺結硬,勢所必至矣。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宛如寒谷回春,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入方︰治木腎。
楮樹葉(又云楊樹),雄者晒乾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木腎不痛。
枸杞子 南星 半夏 黃柏(酒炒) 蒼朮(鹽炒) 山楂 白芷 神曲(炒) 滑石(炒)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七十丸。
治小腸氣又木腎偏墜。
黑牽牛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縛定口子。好酒米醋 各一碗,於砂鍋內煮乾為度,取出黑牽牛,用青紅娘子各十九個,於鐵鍋內炒燥。去青紅子,將牽牛碾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末各二兩,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腎囊濕瘡
密陀僧 乾薑 滑石
上為末。擦上。
又方 先用吳茱萸煎湯洗。
吳茱萸(半兩) 寒水石(三錢) 黃柏(二錢) 樟腦(半兩) 蛇床子(半兩) 輕粉(十 白礬(三錢) 硫黃(二錢) 檳榔(三錢) 白芷(三錢)
上為末。麻油調搽。
又方 治腎上風濕瘡及兩腿。
全蠍(一錢) 檳榔(一錢) 蛇床子(一錢) 硫黃(一錢)
上四味,研如細末。用麻油調入手心搽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搽藥兩腿上。
75: 耳聾
耳聾皆屬於熱,少陽厥陰熱多,當用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大病後耳聾,須用四物湯降火。陰虛火動耳聾者,亦用四物湯。
因鬱而聾者,以通聖散納大黃酒煨,再用酒炒二次後,入諸藥,通用酒炒。
耳鳴因酒遏大劑通聖散加枳殼、柴胡、大黃、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荊芥。不愈,用四物湯妙。
耳鳴必用龍薈丸食後服。氣實,入檳榔丸或神芎丸下之。
聾病必用龍薈丸、四物湯養陰。
濕痰者,神芎丸、檳榔丸。
耳濕腫痛,涼膈散加酒炒大黃、黃芩、酒浸防風、荊芥、羌活服,腦多射少。
濕加枯礬吹。耳內哄哄然,亦是陰虛。 戴云︰亦有氣閉者,蓋亦是熱,氣閉者,耳不鳴也。
入方
蓖麻子(四十九粒) 棗肉(十個)
上入人乳汁,搗成膏,石上略晒乾,便丸如指大。綿裹,塞於耳中。
又方
鼠膽汁滴入耳中,尤妙。
又方
將龜放漆桌上,尿出用綿漬之,捏入青蔥管中,滴入耳中。 〔附錄〕
耳,屬足少陰之經,腎家之寄竅於耳也。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又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損而聾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則臟氣逆而為厥,厥氣搏入於耳,是謂厥聾,必有眩暈之証。
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痞而不宣,是謂風聾。必有頭痛之証。勞役傷於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是為勞聾。有能將息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
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見光,為之虛聾。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濃汁出,為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之耵耳。前是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調養,邪氣屏退,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於此得耳中三昧。
附方
《和劑》流氣飲 治厥聾。
方見氣類,內加菖蒲、生薑、蔥,同煎服。治聾皆當調氣。
桂星散 治風虛耳聾。
辣桂 川芎 當歸 細辛 石菖蒲 木通 白蒺藜(炒) 木香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錢半) 南星(煨) 白芷梢(各四錢) 紫蘇(一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煎,蔥二莖,食後服。
地黃丸 治勞損耳聾。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辣桂 菟絲子 川椒(炒) 故紙(炒) 白蒺藜(炒) 胡蘆巴(炒) 杜仲(炒) 白芷 石菖蒲(各一錢半) 磁石(火燒醋淬七次,研,水飛,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五十丸,蔥白溫酒下。
益智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製如前) 巴戟(去心) 川椒(各一兩,炒) 沉香 石菖蒲(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白少鹽,並藥濕紙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
,以酒送下。
芎芷散 治風入耳虛鳴。
白芷 石菖蒲(炒) 蒼朮 陳皮 細辛 濃朴 半夏 桂 木通 紫蘇(莖葉) 甘草(炙, 各二錢半) 川芎(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三片,蔥二枝,水煎,食後臨臥服
耳鳴方
草烏(燒) 石菖蒲
上等分為末。用綿裹塞耳,一日三度。
耳鳴暴聾方
川椒 石菖蒲 松脂(各二錢半) 山豆肉(半錢)
上為末,溶蠟丸如棗核大。塞入耳。
蔓荊子散 治內熱,耳出膿汁。
甘草(炙) 川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荊子
上等分,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後溫服。
又方 治耳內出膿。
真龍骨 枯白礬 赤小豆 黃丹 烏賊骨 胭脂(一錢一分)
上為末摻耳。
又方 治耳內膿出或黃汁。
石膏(新瓦上 ) 明礬(枯) 黃丹(炒) 真蚌粉 龍骨(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綿纏竹簽拭耳,換綿蘸藥入耳。
耵耳方 治風熱搏之,津液結 成核塞耳。
生豬脂 地龍 釜下墨(等分)
上件細研,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入耳,令潤,即挑出。
耳爛
貝母為末,乾糝。
桃花散 治耳中出膿。
枯礬 乾胭脂(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綿杖子蘸藥捻之。
通聖散 見斑疹類。
滾痰丸
大黃(半斤) 黃芩(半斤)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
龍薈丸 見脅痛類。
檳榔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痛風類。
涼膈散 見自汗類。
76: 鼻病
酒 鼻,是血熱入肺。治法︰用四物湯加陳皮(又云柏皮)、紅花、酒炒黃芩煎。
入好酒數滴,就調炒五靈脂末同服,《格致論》中,於上藥有茯苓、生薑。氣弱者,加黃
入方
用桐油入黃連末,以天吊藤燒灰,熱敷之。一云用桐油入天吊藤燒,油熟,調黃連末拌
又方
用山梔為末,蜜蠟丸彈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湯送下。
治鼻中 肉,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治本當消食積。
蝴蝶礬(二錢) 細辛(一錢) 白芷(五錢)
上為末。納鼻中。
治鼻淵
南星 半夏 蒼朮 白芷 神曲 酒芩 辛夷 荊芥
上水煎,食後服。
〔附錄〕
酒 者,此皆壅熱所致。夫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生熱,邪熱之氣,留伏不散,則為之鼻瘡矣。又有肺風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酒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後用冷凍飲料,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瘡,辛夷碾末,入腦射少許,綿裹納之。或以枇杷葉拭去毛銼,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
一方,以白鹽常擦妙。又以牛馬耳垢敷,妙。
附方
白龍丸末,逐日洗面,如澡豆法。更罨少時,方以湯洗法,食後常服龍虎丹一帖,方見和劑風門。
白龍丸
川芎 本 細辛 白芷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四兩入 石膏末一斤,水丸。
又方 黃柏、苦參、檳榔等為末。敷以豬脂調,尤妙。
又方 以青黛、槐花、杏仁研,敷之。
又方 以杏仁研乳汁,敷之。
鉛紅散 治風熱上攻,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
舶上硫黃 白礬(枯,各半兩)
上為末。黃丹少許,染與病患面色同。每上半錢,津液塗之,臨臥再塗。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除其根本也。一方見 風類。
輕黃散 治鼻中 肉。
輕粉(一錢) 雌黃(半兩) 杏仁(一錢,湯浸,去皮尖、雙仁) 麝香(少許)
上於乳缽內,先研杏仁如泥,餘藥同研細勻,瓷合蓋定。每有患者,不問深淺,夜臥用箸點粳米許鼻中。隔夜一次,半月效。
消風散 見中寒類。
77: 眼目
眼黑,睛有翳,皆用黃柏、知母。眼睛痛,知母、黃柏瀉腎火,當歸養陰水,眼中風淚出,食後吞龍薈丸數粒,日三次。冬月,眼暴發痛,亦當解散,不宜用涼藥。入方
神效七寶膏 治暴發眼熱壅有翳膜者。
蕤仁(去油、心、膜) 白硼砂 朱砂 片腦
蜜調成膏。點眼。
爛眶眼。
薄荷 荊芥 細辛
上為粗末,如燒香狀燒之。以青碗塗蜜少許於內,覆香煙上,取煙盡之。後以小青罐收煙藏之,凡眼有風熱多淚者,皆可點。此是陽明經有風熱所致。
生熟地黃丸 治血虛眼。方見眉眶痛類。
龍薈丸 見脅痛類。
一人病眼,至春夏便當作鬱治。
黃芩(酒浸) 南星(薑製) 香附(童便浸) 蒼朮(童便浸,各二兩) 川芎(便浸,兩半) 山梔(炒,一兩) 草龍膽(酒浸) 陳皮 連翹 蘿卜子(蒸) 青黛(各半兩) 柴胡(三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
附方
瀉熱黃連湯 治眼暴發赤腫疼痛。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草龍膽 生地黃(各一兩) 升麻(半兩) 柴胡(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日午前飯後熱服。
上清散 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清利。
川芎 薄荷 荊芥穗(各半兩) 盆硝 石膏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口噙水,鼻內搐之,神效。加龍腦三分尤妙。
東垣熟乾地黃丸
人參(二錢) 炙甘草 天門冬(去心) 地骨皮 五味子 枳殼(炒) 黃連(各三錢) 歸身(酒洗,焙) 黃芩(各半兩) 生地黃(酒洗,七錢半) 柴胡(八錢) 熟乾地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清下,食後,日二服。
78: 口齒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製,用理中湯。人 、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 一方,生白礬 末貼之,極效。或噙良久,以水漱之,再噙。 一方,治口瘡甚者,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 。冬月無此,用西瓜皮燒灰敷之。 又方,黃連好酒煮之,呷下立愈。又方,遠志,醋研,鵝毛掃患處,出涎。入方
細辛 黃柏(炒,一云黃連,等分)
上為末。貼之,或摻舌上,吐涎水再敷,須旋合之。 治滿口白爛
蓽茇(一兩,為末) 濃柏(一兩)
上用柏,火炙為末,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漱涎,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三次。 舌上生瘡 用白荷花瓣貼之。 〔附錄〕
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東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
附方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黑參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炒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 黃柏 黃連(各半兩) 密陀僧(二錢) 青黛(二錢)
上為末。敷貼口內,有津即吐。
增損如聖湯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防風(半兩) 枳殼(湯浸去穰,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桔湯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水煎,食後溫服。
理中湯 見中寒類。
牙痛,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 、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
又方,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 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
治牙痛甚者。
防風 羌活 青鹽(入肉) 細辛 蓽茇 川椒
上為末。擦噙。
又方
南星為末,霜梅五個,取其引涎。以荊芥、薄荷散風熱,青鹽入腎入骨。擦噙。
又方
蒲公英(燒灰) 香附末 白芷 青鹽
上為末。擦噙。
治陰虛牙出鮮血,氣鬱。
用四物湯加牛膝、香附、生甘草、側柏。
蛀牙
蘆薈、白膠香,寒蛀孔中。
陽明熱而牙痛。
大黃、香附,各燒灰存性為末,入青鹽少許,不時擦牙上。
固齒
用羊脛骨燒灰存性二錢,當歸、白芷、豬牙皂角、青鹽各一錢為末,擦牙上。
刷牙藥
燒白羊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半錢,擦用。
79: 破滯氣
附氣刺痛,附諸氣破滯氣,須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又云︰滯氣用青皮,勿多用,多則瀉真氣。如實熱在內,相火上沖,有如氣滯,宜知母、黃柏、黃連、黃芩。 如陰虛氣滯者,宜四物加玄參、黃柏以補血。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若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宜枳殼烏藥;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朮加木香;若因事氣鬱不舒暢而氣刺痛,當用木香。 〔附錄〕 充按︰丹溪無治氣條,後人增入。姑存以便閱者。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氣,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然則均調是主。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情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咯去,咽不下,或中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怒則氣上,喜則氣則氣下,勞則氣耗,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此七者皆能致疾,寒氣鬱於中作痛者,以七氣湯、鹽煎散、東垣升陽順氣湯。逆者抑之,以木香流氣飲、降氣湯。有熱者須加涼劑抑之,所謂從陰引陽也。
附方
《和劑》七氣湯 七氣所傷,痰涎結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半夏(五兩) 人參 桂(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薑五片,棗一枚。
《三因》七氣湯 治如前。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朴(三兩) 紫蘇(二兩)
上銼以水煎,薑七片,棗二個。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疼。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朮 桂 藿香
益智(各一兩) 香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半夏(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
加減七氣湯
莪朮(炮) 三棱(炮) 青皮 陳皮 香附 藿香 益智 甘草(炙) 桔梗 官桂 木香
檳榔 枳殼(炒) 白果 蘿卜子(炒) 紫蘇
上以水煎,薑三片。
流氣飲子 治男婦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悶痞,咽塞不通,腹脅膨脹,腳氣腫痛,肩背走注疼痛,嘔吐不食,氣喘,咳嗽痰盛,面目浮腫及四肢,大便秘澀,小便不通。
木香(二錢半) 檳榔 青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當歸 芍藥 防風 川芎 紫蘇 枳實 黃 烏藥 腹皮 甘草(炙) 陳皮(七錢半)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和劑》流氣飲 調榮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陳皮 青皮 紫蘇 濃朴(薑製) 香附(炒) 甘草(炙,各四兩) 木通(二兩) 腹皮 丁皮 榔桂 木香 草果 莪朮(炮) 藿香(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白朮 木瓜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 枳殼(炒,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薑四片,棗二枚。一方,有大黃,無藿香。
大七氣湯 治積聚,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疚痛,大小便不利。
三棱(炮) 莪朮(炮) 青皮(炒) 陳皮 藿香 桔梗 肉桂 益智(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香附(炒,一兩半)
上銼。以水煎,薑五片。
分心氣飲 治男婦一切氣不和,心胸痞悶,脅肋脹滿,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
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大腸虛秘,並皆服之。
紫蘇(莖葉俱用,四兩) 羌活 半夏 肉桂 青皮 陳皮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芍藥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
若氣秘,加枳殼、蘿卜子、皂角子各半錢;咳嗽不利,加人參一錢,五味子七粒,桔梗 錢;氣滯腰疼,加木瓜二片,枳殼一錢;水氣面目浮腫,加車前、麥門冬、葶藶子、澤瀉
分心氣飲 治一切氣,留滯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以致痞悶,噎塞不通,大便虛秘。
木香 丁皮(各二錢)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腹皮 檳榔 桑白皮 草果 桔梗 濃朴 白朮(各半兩) 香附 藿香 陳皮 紫蘇(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每服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分心氣飲真方 治憂思鬱怒諸氣,痞滿停滯,通利大小便。
紫蘇(莖葉,三兩) 半夏 枳殼(各一兩半) 青皮 橘紅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赤茯苓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入薑三片,棗二枚,燈心十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目腰痛,大便風秘,冷熱氣瀉,肢體浮腫。
紫蘇子 半夏(五兩) 當歸 甘草(炙) 前胡 濃朴(各二兩) 官桂 陳皮(三兩)
上銼。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三和散 和暢三焦,治痞脹浮腫,腸胃澀秘。
腹皮(炒) 紫蘇(莖葉) 沉香 木瓜 羌活(各二兩) 白朮 川芎 木香 甘草(炒)
陳皮 檳榔(濕紙煨,各七錢半)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加茯苓,利水。
蟠蔥散 治男婦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腎氣,及婦人血氣
玄胡索 肉桂 乾薑(炮,各一兩) 蒼朮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 丁皮 檳榔(各四兩) 蓬朮 三棱 茯苓 青皮(各六兩)
上每服二錢,水煎,入連莖蔥白一莖,空心溫服。
治氣六合湯
當歸 芍藥 川芎 地黃 木香 檳榔
上以水煎服。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胸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悶。
枳殼 茯苓 腹皮 陳皮 甘草 蘇子 草果 白朮 當歸 紫蘇 半夏 桑皮 五味
上銼。薑三片,水煎。
木香化滯散
木香 白朮 陳皮 桔梗 腹皮 茯苓 人參 砂仁 青皮 藿香 薑黃 檀香 白果
聚香飲子 治七情所傷,遂成七疝,心脅引痛,不可俯仰。
檀香 木香 丁香 乳香 沉香 藿香(各一兩) 玄胡索 川烏(炮) 桔梗(炒) 桂心 甘草(炙) 片子薑黃(各十兩)
上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沉香降氣湯 治三焦痞滿,滯氣不宣,心腹痛滿,嘔吐痰沫,五噎五膈。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參 甘草 白朮(各一兩) 肉豆蔻 桂花 檳榔 陳皮 砂仁 川薑(炮) 枳實(炒) 白檀(各二兩) 白茯苓 青皮 白豆蔻
上每服三錢,水煎,入鹽少許。
烏藥平氣散 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酸疼,行步艱苦,諸氣不和,喘滿迫促。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天台烏藥 當歸 白芷 川芎 麻黃 木瓜 五味子
上薑三片,水煎服。
複元通氣散 治氣不宣流,或成瘡癤,並閃挫腰痛,諸氣滯閉,耳聾耳疼。止痛活血。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白牽牛(炒) 玄胡索 甘草(炒) 陳皮(各一兩) 木香(一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服。
手拈散 治心脾氣痛。
草果 沒藥 玄胡 五靈脂
上為末。酒調二錢。
枳殼煮散 治悲哀傷肝氣,痛引兩脅。
防風 川芎 枳殼 細辛 桔梗 甘草 葛根
上用水煎服。
鹽煎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冷氣攻沖,腹脅刺痛不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膀胱小腸氣,婦人血氣痛。
羌活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煨) 川芎 茴香 蓽澄茄 麥芽(炒)
檳榔 良薑(油炒) 枳殼(炒) 濃朴 陳皮 蒼朮(等分)
上用水煎,加鹽少許。
東垣升陽順氣湯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 人參(各三錢)黃耆(四錢) 甘草 柏皮(各五分) 當歸 (一錢) 草豆蔻(一錢) 神曲(炒。一錢半)
上 咀。每半兩,入薑煎。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氣逆喘促,心下脹滿,嘔逆不食。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陳皮 桔梗(各一斤) 紫蘇(十五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薑三片,入鹽少許。
雞舌香散 治臟腑虛弱,陰陽不和,中脘氣滯,停積痰飲,胸膈脹悶,心脾引痛。
台烏 香附 良薑 芍藥 甘草 肉桂
上以水煎服。
大玄胡湯
莪朮 三棱 當歸 芍藥 官桂 檳榔 濃朴 木香 玄胡 大黃 桔梗 川楝子 川芎 甘草(炙) 黃芩
上以水煎服。
化氣散 治諸食積,並宿食不消,此劑至為穩當。
三棱 莪朮 青皮 陳皮 濃朴 神曲 麥芽 甘草 台烏 香附
上以水煎服。
東垣木香順氣散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濃朴(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生薑 吳茱萸 半夏(各二分) 當歸(五分) 升麻 柴胡(一分) 草豆蔻(三分,煨) 蒼朮(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勻氣散 治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心腹刺痛,脹滿噎寒,嘔吐惡心。調脾胃
生薑 沉香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一兩) 藿香(四兩) 甘草(炙,四兩) 砂仁(二兩) 白果仁
(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或水煎服。
順氣木香散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陳皮 濃朴 丁皮 茴香 桔梗 蒼朮 木香 乾薑 良薑
上以水煎服。
快氣散 治一切氣,心腹脹痛,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
砂仁 甘草(炙) 香附 生薑
上為末。鹽湯調下。
異香散 治腎氣不和,腹脅脹滿,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
石蓮肉(一兩) 莪朮(炮) 益智 甘草(炙) 三棱(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濃朴(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薑三片,棗一枚,入鹽一捻,
化氣湯 治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血氣。
沉香 胡椒(各一兩)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兩) 陳皮(炒) 乾薑(炮) 莪朮(炮) 青皮
(去穰炒) 茴香(炒) 甘草 丁皮(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蘇鹽湯調下;婦人淡醋湯下。
降氣湯 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氣不升降,噎塞喘促,乾噦咳嗽,嗜臥減食,停積不消。專治腳氣上沖,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紫蘇 濃朴 官桂 半夏 當歸 前胡 柴胡 甘草 薑
上以水煎服。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鹽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食。
草豆蔻 甘草(五錢,炙) 半夏(一兩) 當歸梢 枳實(炒,各二錢) 紅花(半兩)
上每用五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熱服。
80: 附脾胃
(附胃風)附方
調中益氣湯
升麻(二分)黃耆(一錢) 甘草(五分) 蒼朮(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參(五分) 柴胡(五分) 陳皮(二
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不調,不進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砂仁 陳皮
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胃苓湯
甘草 茯苓 蒼朮 陳皮 白朮 官桂 澤瀉 豬苓 濃朴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薑五片,棗二枚。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致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藥 人參 白朮(各二斤) 蓮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 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黃色)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下。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 甘草(炙) 乾薑(炮) 白朮 青皮 陳皮(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如嘔,加半夏等分。加丁香,減半夏,名丁香溫中湯。
丁沉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痰逆惡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
白朮(二兩) 香附(炒) 砂仁 人參(各一兩) 丁香 麥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 (各半兩) 沉香 濃朴 藿香 陳皮(各七錢半) 甘草(炙,一兩) 半夏 神曲(炒) 草果 (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薑三片,棗一個,不拘時候溫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陳皮 丁皮 濃朴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
上以水煎,生薑三片,入鹽少許。
枳縮二陳湯 理脾胃,順氣寬膈,消痰飲。
砂仁 枳實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炙)
水煎,生薑五片。
八珍湯 和血氣,理脾胃。
當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上以水煎,薑三片,棗二枚。
凝神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黃 甘草(炙,半兩) 淡竹葉 地骨 麥門冬(各二錢半)
上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胃風 此因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証脹滿,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寒不通,胃風湯正治。然此亦看挾証加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
胃風湯 見痢証類。
81: 癭氣
(附結核)癭氣先須斷濃味。
入方
海藻(一兩) 黃連(二兩,一云黃柏,又云黃藥)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中,時時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後服。
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是濕痰流注,作核不散。 入方︰治耳後項間各一塊。
僵蠶(炒) 酒大黃 青黛 膽南星
上為末,蜜丸。噙化。
又方 治項頸下生痰核。
二陳湯加大黃(酒炒) 連翹 桔梗 柴胡
上以水煎。食後服。
又方 治臂核作痛。
二陳湯加連翹 防風 川芎 皂角刺 酒黃芩 蒼朮
上以水煎服。
82: 跌撲損傷
跌撲損傷,須用蘇木和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童便煎,炒。在下者,可先須補接,後下瘀血;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方
治撲傷損。
跌傷出血者,薑汁、香油各四兩,酒調服之。
治 傷骨折及血出者。
用滑石、甘草為末,人參湯調服。次用生薑自然汁一盞,米醋一盞,獨核肥皂四個,敲破於薑汁米醋中,紗片濾過,去渣,入牛皮膠,煎成膏藥貼之。遍身者皆可。
接骨散
沒藥 乳香(各半兩) 自然銅(一兩, 淬) 滑石(二兩) 龍骨(三錢) 赤石脂(三錢) 麝香(一字另研)
上為末。好醋浸沒,煮多為上,乾就炒燥為度,臨睡服。時入麝香,抄以茶匙,留舌上,溫酒下。分上下食前後服。若骨已接尚痛,去龍骨、赤石脂而服多盡好,極效。 世以自然銅為接骨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在補氣、補血、補土。俗工惟在速效以罔利,迎功,而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又方
冬瓜皮 阿膠(等分)
上炒乾為末。以酒調,飲醉為度。
83: 破傷風
破傷風多死。防風、全蠍之類。非全蠍不開,十個為末,酒調,日三次。破傷風,血凝心,鴉翅燒灰存性,研細,酒調一錢。
入方︰破傷風發熱。
栝蔞子(九錢) 滑石(一錢半) 南星 蒼朮 赤芍 陳皮(一錢) 黃連 炒柏 黃芩 白芷(五分) 甘草(些少)上薑一片,煎服。
附方
天麻丸 治破傷風神效。
天麻 川烏(生去皮,各三錢) 草烏(生) 雄黃(各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無時。
《元戎》治破傷風欲死者。
川烏 南星 半夏(並生) 天麻(去蘆,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豆淋酒調下,稍溫服,次以酒三盞投之。
84: 諸瘡痛
(附天泡瘡、凍瘡)諸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加黃連、黃芩,詳上下根稍用,及引經藥則可。又云︰諸瘡以當下之;若性急面黑瘦,血熱之人,因瘡而痛,宜四物加黃連、黃芩、大力子、甘草。在下 焦者,其氣能勝濕。
諸瘡藥 膿窠,治熱燥濕為主,用無名異。乾疥,開鬱為主,用茱萸。蟲瘡如癬狀,退蟲為主,蕪荑、黑狗脊、白礬、雄黃、硫黃、水銀。殺蟲、樟腦、松香。頭上多,加黃連、 方解石,蛇床定癢殺蟲,松皮炭主膿。腫多者,加白芷開鬱;痛多,加白芷、方解石;蟲,加藜蘆、斑蝥;癢多,加枯礬;陰囊瘡,加茱萸;濕多,香油調;乾癢出血多,加大黃、 黃連,豬脂調;紅色,加黃丹;青色,加青黛;蟲多,加錫灰、蕪荑、檳榔。在上多服通聖 散,在下多須用下。腳腫出血,分濕熱用藥。
入方︰瘡有三種。
膿泡瘡,治熱為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 寒水石(三兩) 黃丹(半錢) 白礬(一錢) 輕粉 白芷 無名異(少許,炒) 木香(少許,痛者用)
上為末。油調敷。
痧瘡
蕪荑(二錢) 剪草(二錢) 蛇床(三錢) 白礬(枯) 吳茱萸 黃柏(各一錢) 蒼朮 濃朴 雄黃(各五分) 寒水石(二錢) 輕粉(十帖)
上為末。油調敷。
疥瘡藥 春天發瘡疥,開鬱為主,不宜抓破敷。
白礬(二錢) 吳茱萸(二錢) 樟腦(半錢) 輕粉(十 ) 寒水石(二錢半) 蛇床(三錢) 黃柏 大黃
又方
蕪荑 白礬(枯) 軟石膏 大黃 樟腦(各半兩,另入) 貫眾 蛇床(各一兩) 硫黃 雄黃(各二錢半)
上為末。香油調。須先洗瘡去痂,敷之。
一上散
雄黃(三錢半) 寒水石(一兩) 蛇床 白膠香 黑狗脊(各一兩) 黃連(五錢) 硫黃(三錢半) 吳茱萸(三錢) 白礬(枯,五錢) 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上硫黃、雄黃、寒水石,另研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狗脊等為極細末同研勻。
洗 瘡,令湯透去痂,用臘豬油調,手心中擦熱,鼻中臭三二次,卻擦上。一上即愈。如痛甚腫滿高起,加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 湯洗,加硫黃。口臭不止,亦可愈也。
附方
四物湯 見婦人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疹,脈浮,紅在表者,瘡發於頭面胸膈之際。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各一兩) 連翹(一錢)
上 咀。薑三片,水二盞,作一服。
升麻和氣飲 治瘡腫癤疥癢痛。
甘草 陳皮(各一兩半) 芍藥(七錢半) 大黃(半兩,煨) 干葛 蒼朮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當歸 半夏 茯苓 白芷(各二錢) 乾薑 枳殼(各半錢,)《三因》有濃朴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當歸飲子 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黃 白蒺藜 防風 荊芥(各一兩) 何首烏 黃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
天 瘡 用防風通聖散末,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極妙。從肚皮上起者,是裡熱發於外也,還服通聖散。見斑疹類。
凍瘡 用煎熱桐油,調密陀僧末敷。
腳上爛瘡久不愈,先以豆腐漿水,洗三兩次,懸鉤渣
訂閱:
文章 (Atom)